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灯调是流传在在浙江宁波一带的民间乐曲,每逢喜庆或重大节日哪里的 农村常开展舞龙灯、跑马灯、敲竹杠等形式的民间歌舞活动,其中唯有跑马灯有演奏演唱的专曲,这便是马灯调。汪平老师的作品《欢乐马灯谣》是一首有着典型宁波特色的合唱曲,以马灯调作为主要旋律加以发展和变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点,旋律不算很复杂,有部分用的是宁波方言唱,在欢乐中隐含忧伤的回忆,让人回到了童年时代。在2011年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合唱比赛(非专业组)舞台上,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唱团与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同时演唱了这首《欢乐马灯谣》。虽然两支合唱团对于这首歌曲都能够给予很完整的演绎,但是其中也不难听出一些细微的差别。通过访谈宁波大学合唱团中的成员鄢冯昕同学,结合本人对该合唱曲的理解,总结出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别:
一 合唱人员的组成与声音特点:
在本次比赛中亮相的浙师大合唱团,其成员主要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组成,可谓是一支半专业的同声合唱团(纯女生)。他们在大学期间都接受过长时间的音乐专业训练,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也非常注重同学的艺术专业教育。因此该合唱团,无论是成员的个人音乐修养还是歌曲的演唱和表达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在其演绎的《欢乐马灯摇》中,声音清脆,融合度非常好,而且极具穿透力。该合唱团,用的是三声部来演绎这首歌。高声部具有音色细、高、亮的特征,其在引子部分几个连续的高音和结尾部分"白马红灯庆吉祥"的"祥"字表现地尤为明显。中声部的声音特点不是非常的明显,低声部较为雄浑,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其成员来自全校除艺术学院外的18个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混声合唱团。其成员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据了解,参加本次比赛的合唱团成员,大都是2010年10月底进入合唱团的,都是一些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音色对比专业合唱团来说,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宁波大学校合唱团,用的是男女四声部来表现这首歌。其低音的部分,主要有男低声部的存在,相比浙师大的,就会显得更为浑厚,更有底气。
二 对于曲子的表现手法
在曲子的引子部分的"哎格伦登哟",浙师大合唱团在演唱中,第一个字"哎",是一个顿音,给人一种启式的感觉,在最后一个字"哟"的处理上,也基本上是遵照原作的渐强处理。而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在发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没有所谓的"顿",而是采用了"连"的方法,将这简单的5个字向说一句话一样地表达出来,在"哟"字的处理上,采用先渐强后减弱的手法,并且在开头的两句之间,完全的是一种音断气不断"粘"过去的一种感觉,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中强调整个演唱过程没有一个气口的表达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个人认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更加符合宁波民谣的特点。原因在于,结合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汪平老师想要在引子部分表达的内容,应该是老宁波人挑着担子,在宁波古時候弄汤里面叫卖年糕、臭冬瓜的情形,所以在演唱中,个人觉得如果能表现出声音在弄堂中传播的那种略带有扩音又有点回声,一句接一句,此起彼伏的感觉,才是最佳的。
在接下来的4个"哎格伦登哟"和声处理过程中,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唱团的女高声部采用跳音的手法,非常巧妙,女低声部则用了绵长浑厚的音色来烘托,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具有层次感。但是这样的对比非常考验女低声部,如果出现一点"拖"的迹象,那么就是适得其反,给人以拖沓的感觉。宁波大学校合唱团,虽然四个声部都运用了"跳"这么一个技巧,相比较而言缺乏一定的对比层次,但是由于有男声声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个人觉得两个合唱团虽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但是出来的效果都是非常理想的。
在第一段的主旋律的演唱中过程中,两个都选用了用宁波的本土语言来表现,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是在浙师大的曲子中,强调的是音乐的统一性,主要的要求为统一和谐,以及声音的位置等做的非常到位。而宁波大学在这部分的处理上,则较为随性,在极力表现一种宁波当地挑夫在走街串巷中的那种随意性和轻松的感觉。
在此之后的一段旋律中,浙师大沿用了"顿"和"连"的对比手法,宁波大学则在此时凸显了音量高低的丰富变化和对比,并明显得加快了速度。其实两者的用意都是在这段中产生一个对比,突出气氛的欢乐以及活泼,让整个歌曲更显层次性。
在接下来的转调部分,两者都采用了最为常用的合唱表现形式。充分的表现出了合唱中所强调的声音位置、直声以及声音整体的穿透性。两个合唱团都是尽力地去表达,但是合唱团原本的音色和男女声所造成的影响,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三 对于曲子伴奏的配器
在伴奏乐器方面,两个都是选择了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时又配合有其他的打击乐器在里面。双响桶的声音不言而喻,能够表现出马儿咋跑步时候发出的马蹄声,在配乐中运用的非常巧妙。在其他的配器中,两个也都选择了鼓和小钹,都表现出对于整个歌曲的正确理解。不过在鼓的方面,浙师大选用的大鼓,音色低沉而厚实,宁波大学选用的是g调排鼓。这两者的差别是一个用于打击节拍,而另一个还会带有定音鼓的作用,显得更加实用,同时也是对于合唱队员在演唱中对于音高的一个辅助。除了以上配器之外,浙师大还选用了小铃铛,个人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在整个歌曲中,有多处需要表现的是小小马儿到处跑的一种欢乐场面,而小铃铛的出现,无疑能够非常切合地将这个内涵表达出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四 排练过程强调的重点
说实话,真要说浙师大(春之声)合唱团与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哪个演绎的《欢乐马灯谣》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我想真正存在差别的原因还在于编排过程中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唱团强调的是歌曲的完整诠释,每个细节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琢磨,力求将原作演绎得到位。而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在排练这首歌时,强调的是如何演绎出具有浓郁宁波地方特色,带有地域特色的腔调。
作者简介: 吴伟松(1970- ),男,浙江松阳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一 合唱人员的组成与声音特点:
在本次比赛中亮相的浙师大合唱团,其成员主要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组成,可谓是一支半专业的同声合唱团(纯女生)。他们在大学期间都接受过长时间的音乐专业训练,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也非常注重同学的艺术专业教育。因此该合唱团,无论是成员的个人音乐修养还是歌曲的演唱和表达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在其演绎的《欢乐马灯摇》中,声音清脆,融合度非常好,而且极具穿透力。该合唱团,用的是三声部来演绎这首歌。高声部具有音色细、高、亮的特征,其在引子部分几个连续的高音和结尾部分"白马红灯庆吉祥"的"祥"字表现地尤为明显。中声部的声音特点不是非常的明显,低声部较为雄浑,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其成员来自全校除艺术学院外的18个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混声合唱团。其成员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据了解,参加本次比赛的合唱团成员,大都是2010年10月底进入合唱团的,都是一些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且音色对比专业合唱团来说,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宁波大学校合唱团,用的是男女四声部来表现这首歌。其低音的部分,主要有男低声部的存在,相比浙师大的,就会显得更为浑厚,更有底气。
二 对于曲子的表现手法
在曲子的引子部分的"哎格伦登哟",浙师大合唱团在演唱中,第一个字"哎",是一个顿音,给人一种启式的感觉,在最后一个字"哟"的处理上,也基本上是遵照原作的渐强处理。而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在发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没有所谓的"顿",而是采用了"连"的方法,将这简单的5个字向说一句话一样地表达出来,在"哟"字的处理上,采用先渐强后减弱的手法,并且在开头的两句之间,完全的是一种音断气不断"粘"过去的一种感觉,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中强调整个演唱过程没有一个气口的表达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个人认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更加符合宁波民谣的特点。原因在于,结合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汪平老师想要在引子部分表达的内容,应该是老宁波人挑着担子,在宁波古時候弄汤里面叫卖年糕、臭冬瓜的情形,所以在演唱中,个人觉得如果能表现出声音在弄堂中传播的那种略带有扩音又有点回声,一句接一句,此起彼伏的感觉,才是最佳的。
在接下来的4个"哎格伦登哟"和声处理过程中,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唱团的女高声部采用跳音的手法,非常巧妙,女低声部则用了绵长浑厚的音色来烘托,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具有层次感。但是这样的对比非常考验女低声部,如果出现一点"拖"的迹象,那么就是适得其反,给人以拖沓的感觉。宁波大学校合唱团,虽然四个声部都运用了"跳"这么一个技巧,相比较而言缺乏一定的对比层次,但是由于有男声声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个人觉得两个合唱团虽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但是出来的效果都是非常理想的。
在第一段的主旋律的演唱中过程中,两个都选用了用宁波的本土语言来表现,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是在浙师大的曲子中,强调的是音乐的统一性,主要的要求为统一和谐,以及声音的位置等做的非常到位。而宁波大学在这部分的处理上,则较为随性,在极力表现一种宁波当地挑夫在走街串巷中的那种随意性和轻松的感觉。
在此之后的一段旋律中,浙师大沿用了"顿"和"连"的对比手法,宁波大学则在此时凸显了音量高低的丰富变化和对比,并明显得加快了速度。其实两者的用意都是在这段中产生一个对比,突出气氛的欢乐以及活泼,让整个歌曲更显层次性。
在接下来的转调部分,两者都采用了最为常用的合唱表现形式。充分的表现出了合唱中所强调的声音位置、直声以及声音整体的穿透性。两个合唱团都是尽力地去表达,但是合唱团原本的音色和男女声所造成的影响,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三 对于曲子伴奏的配器
在伴奏乐器方面,两个都是选择了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时又配合有其他的打击乐器在里面。双响桶的声音不言而喻,能够表现出马儿咋跑步时候发出的马蹄声,在配乐中运用的非常巧妙。在其他的配器中,两个也都选择了鼓和小钹,都表现出对于整个歌曲的正确理解。不过在鼓的方面,浙师大选用的大鼓,音色低沉而厚实,宁波大学选用的是g调排鼓。这两者的差别是一个用于打击节拍,而另一个还会带有定音鼓的作用,显得更加实用,同时也是对于合唱队员在演唱中对于音高的一个辅助。除了以上配器之外,浙师大还选用了小铃铛,个人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在整个歌曲中,有多处需要表现的是小小马儿到处跑的一种欢乐场面,而小铃铛的出现,无疑能够非常切合地将这个内涵表达出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四 排练过程强调的重点
说实话,真要说浙师大(春之声)合唱团与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哪个演绎的《欢乐马灯谣》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我想真正存在差别的原因还在于编排过程中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唱团强调的是歌曲的完整诠释,每个细节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琢磨,力求将原作演绎得到位。而宁波大学校合唱团在排练这首歌时,强调的是如何演绎出具有浓郁宁波地方特色,带有地域特色的腔调。
作者简介: 吴伟松(1970- ),男,浙江松阳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