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初次看完一本书,你与这本书的缘分才刚刚开始。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这本书会被你重新拿起来阅读,而这一次的重读,正是阅读最美的滋味。书本的内涵历经岁月的沧桑,有了更醇厚的滋味,难怪唐诺在他《重读》的封面上直白地写着:“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重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正是这种感受,从这本书出发,带着被书改变的人生体验再回来重读,滋味妙不可言。在重读中,我回顾阅读与生活交互影响的这一段经历,就像用颤抖的手画上一个圆,曲曲折折转回来,回到这本书,回到起点。
2014年11月,我第一次读完《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被这本书深深感动。
书中的母亲是忙碌的国际公益组织负责人,在检查出胰腺癌之后停下工作开始治疗。儿子是出版社总编辑,陪母亲一次次去医院治疗。在医院等待治疗的间隙,他们开始聊自己最近在看的书。随着母亲病情的发展,他们聊的书一本本延续,书与人的命运相呼应。这是只有他们母子俩组成的读书会,母亲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书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展开,书籍成为了他们探索彼此想法的桥梁,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关于疾病的话题时,可以让他们有话可聊。
我与家长谈到亲子阅读时也这么说过,和孩子之间如果感到无话可谈时,不妨聊一本一起读过的书,这比唠唠叨叨的教导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甚至是陌生人见面,只要有一本共同喜欢的书,距离瞬间能拉近不少。
書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与母亲共读的意义:“波拉尼奥和托马斯如今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回忆。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写了有关伤痛的故事,而是他们的书,是母亲生病后和我第一次一块阅读的书,而且带来了某种希望,与奥赖利医生带给我们的截然不同。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不必退缩和孤立自己;即使母亲和我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此外,阅读提供的沉着力量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尤其是在母亲生病后出现的恐慌和巨变。”
阅读是能超越疾病、生死的事。发生这样重大的变故,这对母子却在阅读中让生命有了更深的联结。读这本书,我数次落泪,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她也是我的母亲——精神上的母亲,通过阅读,她在精神上哺育了完全不可能认识的另一个异乡子女。
第一次读,我体验到阅读的力量,也有一点点失落。我的母亲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倾尽心血关爱我,爱到用她的理解和感受代替我的想法。身为独女,这份爱让我感到沉重。我希望她能像这位母亲一样能与我在精神的世界互相理解和交流。
且让我将时间跳跃到两年多后的今天,这本书被列入“班级读书会微信群”的共读书目,从两个人的读书会变成了一群人的读书会。因为在群里无意间感慨自己对这本书的热爱,被指定负责导读这本书。怎么与一群喜爱儿童阅读的同行们分享这本书?我在忙碌的间隙回忆自己当初读书的感受与读过之后的经历。
重新翻开这本书,因为已经读过,再次阅读便有了一种笃定的欣赏。我看到自己在书上写了许多处批语,还在书后附录的书目里将自己读过的书标注上页码……我兴致勃勃地计划将书目里提到的书也去读一读,从哪本开始呢?就从他们读的卡巴金《正念》开始吧,书中引用的这句话让我感兴趣: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踏浪而行。”
由这本书,我开始艰难又充满趣味的精神之旅。读完《正念》,关于觉察力和专注力方面的提示让我若有所悟,我还想追根究底,正念背后的佛教教义是什么?我接着读了那对母子读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净空法师的注释。
心理学是如何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呢?我开始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读完武志红系列著作,我进阶读荣格、河合隼雄,也读存在主义的欧文·亚隆系列著作,苏珊·福沃德系列,《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孩子,对抗》《青少年心理学》这类教育与实用领域的书籍让我收获很多。就这样一个个心理学家的著作读过去,心理学所展示的心灵宇宙广袤无边。
阅读帮助我从一个个心结中走出来,成长为内心更为强大的自我。对于母亲,我不再渴望从她那里获得理解,而是我去理解她,了解她何以变成现在的她。对于儿子,感受他的心情比关注他的成绩更为重要。他们接收到我的意愿,而回馈给我的,正是我需要的理解。
从《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出发,感觉自己走过千山万水,阅读与人生相辅相成,回到这本书,再次捧读,感慨万千,滋味美妙。幸亏再次重读这本书,才两年多,但读起来有了一种复杂的滋味。既有了解全书的胸有成竹,也有因为遗忘而带来的新鲜感,还有自我成长之后更深的感悟——重读,果然是最好的阅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学)
重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正是这种感受,从这本书出发,带着被书改变的人生体验再回来重读,滋味妙不可言。在重读中,我回顾阅读与生活交互影响的这一段经历,就像用颤抖的手画上一个圆,曲曲折折转回来,回到这本书,回到起点。
2014年11月,我第一次读完《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被这本书深深感动。
书中的母亲是忙碌的国际公益组织负责人,在检查出胰腺癌之后停下工作开始治疗。儿子是出版社总编辑,陪母亲一次次去医院治疗。在医院等待治疗的间隙,他们开始聊自己最近在看的书。随着母亲病情的发展,他们聊的书一本本延续,书与人的命运相呼应。这是只有他们母子俩组成的读书会,母亲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书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展开,书籍成为了他们探索彼此想法的桥梁,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关于疾病的话题时,可以让他们有话可聊。
我与家长谈到亲子阅读时也这么说过,和孩子之间如果感到无话可谈时,不妨聊一本一起读过的书,这比唠唠叨叨的教导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甚至是陌生人见面,只要有一本共同喜欢的书,距离瞬间能拉近不少。
書中,作者这样描述他与母亲共读的意义:“波拉尼奥和托马斯如今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回忆。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写了有关伤痛的故事,而是他们的书,是母亲生病后和我第一次一块阅读的书,而且带来了某种希望,与奥赖利医生带给我们的截然不同。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不必退缩和孤立自己;即使母亲和我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此外,阅读提供的沉着力量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尤其是在母亲生病后出现的恐慌和巨变。”
阅读是能超越疾病、生死的事。发生这样重大的变故,这对母子却在阅读中让生命有了更深的联结。读这本书,我数次落泪,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她也是我的母亲——精神上的母亲,通过阅读,她在精神上哺育了完全不可能认识的另一个异乡子女。
第一次读,我体验到阅读的力量,也有一点点失落。我的母亲与所有的母亲一样倾尽心血关爱我,爱到用她的理解和感受代替我的想法。身为独女,这份爱让我感到沉重。我希望她能像这位母亲一样能与我在精神的世界互相理解和交流。
且让我将时间跳跃到两年多后的今天,这本书被列入“班级读书会微信群”的共读书目,从两个人的读书会变成了一群人的读书会。因为在群里无意间感慨自己对这本书的热爱,被指定负责导读这本书。怎么与一群喜爱儿童阅读的同行们分享这本书?我在忙碌的间隙回忆自己当初读书的感受与读过之后的经历。
重新翻开这本书,因为已经读过,再次阅读便有了一种笃定的欣赏。我看到自己在书上写了许多处批语,还在书后附录的书目里将自己读过的书标注上页码……我兴致勃勃地计划将书目里提到的书也去读一读,从哪本开始呢?就从他们读的卡巴金《正念》开始吧,书中引用的这句话让我感兴趣: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踏浪而行。”
由这本书,我开始艰难又充满趣味的精神之旅。读完《正念》,关于觉察力和专注力方面的提示让我若有所悟,我还想追根究底,正念背后的佛教教义是什么?我接着读了那对母子读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净空法师的注释。
心理学是如何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呢?我开始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读完武志红系列著作,我进阶读荣格、河合隼雄,也读存在主义的欧文·亚隆系列著作,苏珊·福沃德系列,《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孩子,对抗》《青少年心理学》这类教育与实用领域的书籍让我收获很多。就这样一个个心理学家的著作读过去,心理学所展示的心灵宇宙广袤无边。
阅读帮助我从一个个心结中走出来,成长为内心更为强大的自我。对于母亲,我不再渴望从她那里获得理解,而是我去理解她,了解她何以变成现在的她。对于儿子,感受他的心情比关注他的成绩更为重要。他们接收到我的意愿,而回馈给我的,正是我需要的理解。
从《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出发,感觉自己走过千山万水,阅读与人生相辅相成,回到这本书,再次捧读,感慨万千,滋味美妙。幸亏再次重读这本书,才两年多,但读起来有了一种复杂的滋味。既有了解全书的胸有成竹,也有因为遗忘而带来的新鲜感,还有自我成长之后更深的感悟——重读,果然是最好的阅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