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时空叙事艺术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术界海明威文学的研究多于社会思想的分析,少于叙事艺术的探讨。《老人与海》以时空交差的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老人”面对年迈体衰的现实,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如何通过回忆的形式唤起与大鱼搏斗的勇气,克服战胜死亡的恐惧心理,展开人类直面生命危机的心态与试图超越这种危机的努力,实现了时空表现艺术与“老人”心理变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海明威;时空;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126-03
  
  海明威作品中的“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者,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向死亡的人”,即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他们反抗着,尽管他们的反抗包含着绝望。令人吃惊的是作品中主人公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海明威本人的一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反抗、绝望,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中写到:海明威“小说的艺术之精湛——这点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表露无疑。”这一见解对《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之精湛做了精辟的概括,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海明威文学的研究多于社会思想的分析,少于叙事艺术的探讨。这是其一。其二是《老人与海》中年迈体衰的老人与晚年时期的海明威在面对同一问题“死亡”时,两位“老人”之间在内心深处有何联系?我认为,联系海明威在年岁已高时完成《老人与海》的创作心理,非常有助于我们解读主人公由桑提亚哥到“老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正如邓天中指出: “要说在《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与‘老人’不是同一个人,似乎有些强词夺理。然而,充分的文本证据表明,海明威确实是在思想上塑造了一个有别于‘桑提亚哥’的老人。”本文将从“老人”在心理上面对年迈体衰的现实,如何通过描写“老人”与大鱼的搏斗,克服心理上恐惧死亡的视觉切入,分析海明威的时空叙事艺术。
  《老人与海》的叙事舞台是由大海、陆地(古巴)和非洲三个空间构成,大海当然是正面舞台,是人与自然展开搏斗的战场。在茫茫的大海上人是孤独的,必须和自己的敌人进行生与死的搏斗而获得自我的价值。在这个战场上,日常性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绝不允许出现超越这个时间的任何幻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成为一个轮廓非常清晰的个体,并追求自我的无限扩大。陆地是老渔夫桑提亚哥与伙伴们共同活动的空间:有给“老人”供应食物的饭店主人马钦;帮老人照看船只的佩里科;还有对“老人”十分敬重的少年马诺林,他不仅给老人端水送饭,与老人交谈,还经常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陆地是“老人”生活起居、休养的地方,也是他年轻时去过、而现在仍然出现在他梦中的地方。虽然陆地这一空间只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出现过两次,但是在很多意义上是和大海相互对应、密切相关的。
  非洲在小说里虽然不是现实的空间,却是老人在梦中必然出现的场景。“老人”和少年马诺林处于同一年龄时,就已经是开往非洲航海船上的一员。在非洲,那金黄色的沙滩上卧着一只狮子。当下,“老人”在海上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如果把海上的时间当作现在,那么非洲则代表凝固了的“老人”的过去。因为“老人”在梦中梦见的非洲和过去完全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无论“老人”何时梦见的非洲,其情景都是相同的。或者说只要“老人”做梦,就会有一个和过去完全相同的非洲等待着他。我认为这一情景暗示着“老人”想让时光倒流,回到年轻时期——青春永存的理想空间。
  陆地是位于现在和过去之间的一个空间,与海上一分一秒度过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相对辉映。更具体地说,陆地是一个半觉醒的空间:在这里“老人”不必主张自我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完全是村庄这一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即使他什么也不做也会有人来照顾他。而大海则不同,再没有比大海更美丽、更可怕的地方了,但那里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对于“老人”来说,大海这一空间的存在,时刻提示着死神在一天天地迫近。另外,如果说大海代表着现代人生存竞争和承担责任的空间,那么陆地就是一个比较和谐、悠闲自在的空间。在此,年轻而善良的少年马诺林就是一个人与自然秩序和谐相处的自然美的化身。
  即对“老人”而言,不同的空间分别代表不同的时间链:如果说大海代表现在,是他生活的正面舞台,那么非洲则代表过去,陆地则是交织着现在和过去的混合物。
  “老人”面对迫近人生的终点时刻,他的体力明显地日趋衰退。《老人与海》的一开头就表明,人们觉得“老人”真是“背运”,或者说处境极其糟糕,因为连续八十多天他没有钓到一条像样的鱼。这就暗示着“老人”在现实中直面的心理危机。“老人”的危机富有戏剧性,他钓到一条6米长的大马林鱼,对于这个庞然大物,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超人的体魄和耐力。很显然,在此大马林鱼就象征着“老人”要超越和战胜的心理危机。他必须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与之展开生死搏斗,并最终战胜对方。
  “老人”在和大马林鱼以及鲨鱼连续搏斗的四天里,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活下去,而是要用事实证明自己虽然年迈,但仍然具有能够战胜对方的实力。于是“老人”想方设法唤回年轻时的自己。即“老人”以各种方式唤起对过去的回忆:年轻的马诺林;美丽的自然;他心中的英雄乔·迪马吉奧;高超的钓鱼技术以及自己在非洲的辉煌的过去等。这位古巴“老人”就是这样试图用回忆的方法让时光倒流。
  以上分析了空间问题与“老人”的深层心理。下面针对时间问题,分析“老人”如何与“老年”抗争的心理过程。
  少年马诺林的存在对“老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比任何人都理解“老人”,敬重“老人”。谁都不相信“老人”是出色的钓鱼大师,只有马诺林认为“老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渔师。“老人”和少年之间的交流只有他们自己理解,就像每天重复的某种仪式一样。所以,与其说少年和“老人”之间每天重复着这样一种仪式,不如说这是俩人之间内心深处已形成了一种默契。至少可以说,少年认为“老人”的存在对他非常重要,而且这种虚构的事实仍然值得他尊敬。也许正是这一纽带将“老人”和少年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少年就是“老人”年轻时候桑提亚哥的替身;是“老人”生命延长线上的另一个自己。因此,少年同时也代表着“老人”的过去。“老人”对少年说:“在你这样的年龄时,我就在去非洲的航船上打工了。”因此,在与大马林鱼搏斗的紧张时刻,“老人”不时地念叨着:“要是那个小子在的话!”说这话的时候,“老人”以过去和将来的形式将少年和自己重叠在一起,通过重叠的方式,老人试图重新焕发年轻人的勇气和力量。
  自然在“老人”超越各种心理危机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大海,年轻的渔夫用男性名词的el.mal来称呼它,因为这是他们战斗的对象,甚至说是敌人。但是“老人”却用女性名词的la.mal称呼大海,因为对于“老人”而言,大海像 女性那样给予“老人”很大的恩惠,因此“老人”也这样对待它。有时候大海也会表现出暴力的一面,这是因为月亮的力量,大海自己也无法控制。“老人”非常熟悉大海的一切,对于海流和海风的动向、海鸟和鱼的一举一动等等,“老人”都熟知在心。因此,对于海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他都不会感到吃惊,至于台风和暴风雨在来临的几天前“老人”就已经知道了。海里的飞鱼、海蟹等可以给“老人”不断提供营养,让他重返年轻活力,海水可以治愈“老人”手上的伤口,或许可以说“老人”身体里的一部分就是海。
  也许正是因为“老人”与海的关系如此密切,他才能与上钩的大马林鱼开始同化。在“老人”的脑海里,大马林鱼的形象发生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初它是敌对者、对手;接下来必须对它表示由衷的敬意;最后“老人”干脆把大马林鱼称为兄弟。在“老人”看到大马林鱼从海面上腾空跃起的壮观景象时,大马林鱼就成为一个“美丽的”、“高贵的”的生物。不过,“老人”与马林鱼发生一体化的情形是在鲨鱼袭击大马林鱼的时候,“马林鱼被鲨鱼袭击的时候,老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剧痛。”不过,“老人”在吃马林鱼肉的时候,两者才真正完成了一体化。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这时“老人”也只有一副骨架了。“老人”早就知道在归途中鲨鱼会出来袭击马林鱼,这是预料之中的事。自然赋予一切,也会夺走一切,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超越老年危机需要特别的勇气。乔·迪马吉奥是“老人”心目中的英雄,这并不是因为迪马吉奧是最有名的棒球运动员,而是他在脚跟骨都裸露出来的情况下,还能咬紧牙齿全力以赴进行比赛。“老人”也是有勇气成为迪马吉奥式的受人尊敬的人物,他在痛苦时想到的是,也许连迪马吉奥都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于是他和迪马吉奧重叠起来,并从中鼓舞了士气继续与大林马鱼较量。
  下面再看“老人”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钓鱼技术,他说:“当然,谁都希望有个好运气,但是任何事都必须认真地去做,只有这样,真碰上好运气的时候,那就看自己的能耐了。”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有高超的渔技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才终于钓到了大马林鱼。在某种程度上,精湛的技术可以统领和支配时间,依据熟练的技术有时可以做出预言性的判断。“老人”在第85天看到潮水时就断言:这天是钓鱼的好日子。钩上马林鱼的时候,他明白如果鱼和潮流一起向东运转,就说明鱼开始疲劳。他能根据钓鱼线的倾斜度判断马林鱼什么时候会跳出水面,还预测已经上钩的大马林鱼什么时候开始在船的周围打转。这些知识都来自老人长期的经验积累,这种经验同时也是技术,凭借这种技术,可以通过预见性的判断能力来管理分分秒秒流逝的时间。少年马诺林对“老人”说:“爷爷是我的闹钟!”对此,“老人”回答说:“因为我的年龄到了闹钟的时候。”如果自身就是闹钟的话,至少对这位擅长钓鱼的“老人”来说,对以后发生的事情感到吃惊的可能性很少。
  技能管理下的时间具有定期性和循环性。在这位古巴“老人”的心中,深藏着一种具有循环功能的钟表,所以他对时间终点的来临早有准备。或者说,为了超越这种心理危机,“老人”鼓起生活下去的勇气。作品中采用让“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岁月,从心理上回到过去那身强力壮时的行为中去。《老人与海》的“老人”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港口与一个被称为力量巨人的黑人扳手腕的经历,那场较量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指头都扳出了血,最终他赢得了胜利。“老人”想起大家都在叫他冠军的情景,也就把自己那光荣而辉煌的过去导人了现在,从而增强了他目前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梦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各种作用,《老人与海》中的梦同样被赋予了重要的作用。“老人”每晚都会梦见在非洲金色的海滨上与狮子嬉戏。钓到大马林鱼后,“老人”两天都没合过一眼,但他心里明白:要想战胜对手无论如何都得睡上一觉,刚一入睡他就连续做了三个很短的梦:先是梦见一群交尾期的海豚,高高地跃出海面,瞬间又潜入海里;接着梦见自己回到了村里躺在床上;最后又梦见非洲海滨的狮子。耐人寻味的是他的梦在现实中如期上演,之后,大马林鱼高高地跃出海面,由此马林鱼和“老人”的同化不断加深。战斗结束后,正如“老人”的梦境那样,他确实回到村庄,安详地躺在自己的床上,而且每过一段时间还会梦见狮子。因此,梦在这里发挥着双重的作用:不仅预示将要发生的事,而且通过时间倒流使“老人”重返青春,并通过狮子获得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老人”是海明威理想化的主人公,是一位兼老人的智慧、年轻人的生命力和超人般的忍受痛苦的毅力于一身的斗士。他从始至终几乎没有意识到死,其生命完全贯注于海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的二维要素中,他最终目的是无论如何也要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虽然他的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剩下一副骨架子,“老人”的内心仍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至少他在表面是这样做的。这天晚上他又梦见和昨晚同样的梦,让人觉得第二天早晨他还会继续出海,去钓他心目中的大马林鱼。“老人”并没有与自然完全同化,而是有所选择。海虽然象征女人,但海明威的主人公不可能与女人同化,率直地说, “老人”最终想同化为嘴有棒球杆那么长的大马林鱼。假如这位老战士在和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内心里隐藏着对死的恐怖,他也绝不会让读者觉察,否则他就不是海明威的主人公。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在认识问题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本质探讨,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挖掘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不是像在迷宫的尽头浮现出一个未知的答案;而是在被认识问题的自身存在中,发现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方向及其基础。因此,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探讨,我们可以把对事物的认识高度,真实地延伸到反观自身的深度。”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正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本质性探讨,再现了“老人”如何克服老年心理的深层表现,进而反观了自身的深层心理,并充分表现了海明威文学的时空叙事艺术。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运动。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起源于公众舆论活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网络反腐由公众单向表达逐渐转变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逐渐朝着合作共治腐败的方向发展。作为公共治理的运动过程,网络反腐解决了中国公共治理的工具困境,在共同聚焦于腐败这一议题后,基于对善治目标的追求,各参与主体正在努力实现行为模式的转变,共同促进网络反腐的发展。网
[摘要]秦陵兵马俑军阵塑造的指导思想是:“政胜”强军战略,“奇正战术”理论,“排兵布阵”理论,皇权至上思想。“事死如事生”理念。  [关键词]秦兵马俑;军阵塑造;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0121-02    秦陵兵马俑军阵的塑造,创造了奇迹。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形象之逼真,寓意之深刻,布局之奇妙,堪称世界之
摘要:现行立法禁止宅基地使用权入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单独处分,禁止通过流转村民房屋给城镇居民的方式实现宅基地使用权在城乡之间的流转。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而晚近在理论界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用益物权已突破了占有、使用、收益三项权能,被赋予处分的权能。应当借鉴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重构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以处分权,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理论支撑
摘 要:《劳动合同法》试图将用工全过程书面化、证据化的强制性立法违反了制度的数理逻辑,带来了诸多理论困惑。通过挖掘劳动关系确立之“用工论”的内涵和法律意义,可对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之间的法律功能、合同书面形式的效力、事实劳动关系的内涵、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以及目前书面强制规定中的诸多细节问题进行理论解蔽和补正,并可由此优化劳动合同书面强制立法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动关系 ;书面强制;用工
[摘要]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需要重新认知其理论产生的缘起、价值和影响。重新梳理闻一多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改造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通过“格律说”、“戏剧说”而变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慈义。  [关键词]闻一多;传统;现代;格律化;戏剧化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
摘要:消费社会、文化产业、文化商品都是资本发展的产物,它们遵循着同一个资本运营的逻辑,只不过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同时实现了经济资本以外的文化资本的增殖,并由此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化的商品化,尤其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尽管一部分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公益和准公益文化仍然存在,并作为公共文化事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社会提供着“文化产品”;然而经营性的、生产“文化商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香港的养老服务政策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两种看似“对立”的模式——日本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的福利型养老政策体系,香港形成了更加凸显市场化与社会化特征的去福利型养老服务政策模式。日本、香港养老服务政策的构建及模式差异,深刻地嵌入到各自特定的历史、制度传统之中,受到了不同内涵的历史制度因素的复杂影响。其中,政府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的认知理念
后院里生着一棵腊梅,一到春日,枝桠就不停地疯长。  某日放学回家,无意间瞥见一个身影提着一把大剪刀径直走向后院,我出于好奇,便跟了上去,只见银白的利刀逼进新生的柔嫩枝桠,仿佛之后就会无情地夹击它,揉碎它短暂而絢丽的生命。“等一下,这么好的树枝,为什么不要了啊,剪掉了它会死吗?”我几乎脱口而出地惊呼道。再定晴一看,那个人正是外公,“那就听外孙女的,我过几日再剪吧。”他笑着背手离去了。  没过几日,我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从近年来陕西各地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社区建设需要等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把加快产业发展,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百年社区”等,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社
摘 要:价值虚无主义及其诱发的价值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严重威胁着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必须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对价值虚无化思潮作出回应:透视社会现实中的资本虚无本质,确保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正确导向;坚持以共产主义学说为支撑,构建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价值虚无化;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本虚无;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