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读书给人带来的乐趣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得过老师的特许进入教师图书馆进行阅览。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那间老式房子里所飘荡着的一股淡淡的气味,那是书的气味,是一种因为年代久远,而书页发黄之后,从书籍之中所发散出来的味道。这种气味以后就一直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当我后来读到“书香”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有如见故人之感。
阅读,不仅是一项智力活动,更是一项德育活动。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变得富有教养,变得宽容、大度和彬彬有礼,我们的目光会变得深邃,我们的思考变得深刻,即使是我们行走的步履也将变得那样稳重而又矫健。
书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它不是食品,但比食品更富有营养;它不是时装,但比时装更能给人增添美丽;它不是火焰,却能使我们的热情比火焰更旺盛地燃烧;它也不是清泉,但它却能使我们的心灵比清泉更明净。
2.读图不如读书。图是现成的晚餐,而文字是需要你亲自烹饪的菜蔬。
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本人也喜欢读图文并茂的书籍,有图的书籍仿佛开了小窗的房子,透气、有人情味。
但目前,许多学生为了图方便和轻松,不喜欢阅读名著,而只喜欢看漫画。这种现象的蔓延,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我在教学中就常常感觉到这种“读图症”所产生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能力普遍下降,语言支离破碎,不能完整地进行叙述;喜欢接受,而不喜欢思考;喜欢现成的画面,而不喜欢通过思考去获取信息……
读图不如读书。当我们阅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才如翼在空,任意翱翔。图,只是现成的晚餐,它所带给我们的乐趣,远不及我们在阅读时,如亲自烹饪那样所得到的快感。
3.电视中最有信息量的是新闻和纪实类节目,常看这些节目,对开阔视野,大有益处。
看电视害处多多,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我女儿看电视剧。当然她也没有时间可看。但即使在暑假之中,我也不赞成她看那些电视连续剧。我的论点是,电视连续剧最消磨时间,而收获最少。我女儿不反驳我的观点。在我们家,电视连续剧是最受冷落的一种文化娱乐门类。我们全家都对它说:对不起,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陪你!于是,我坐到了电脑桌前,开始写我的一本小说;妻子在为她的盆花而忙碌;女儿呢,找了半天没找到,原来,她正站在阳台上观察天空的景象——她惊奇地告诉我,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地看过夜的天空,原来它如此之美……
电视所能给我们的惟一好处,是它的强大的信息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新闻和《东方时空》中类似于“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故事的那些节目。这些节目,使我到达了所不能到达的地方,看到了也可能是此生所永远不能看到的场景。
我喜欢看这些东西,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真实性。它们不是表演,它们的活动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经历的片段。我常常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真实,尽管粗糙,但它使人信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粗糙而真实的。
4.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最好不要在阅读名著之前观看。
电台里常常播放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有些拍得还可一看。如果时间有暇,偶尔做回观众,也不为过。但要注意的是,最好先把名著借来,等阅读过名著之后,再坐到电视机前。这样的好处是,你的想象力不会受到影响。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像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在阅读之后去观看,而是在观看之后才阅读,我们脑子里的人物和场景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那位导演大人的了。他把他的想像强加于我们,我们的想像就被压垮了。
5.在18岁前,阅读的书籍不能太专一,就像长身体时,不可挑食。
我喜欢武侠,我只看金庸!我喜欢言情,我只看琼瑶!我喜欢古诗,我只看唐诗宋词!在与文学少年座谈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还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看了多少本金庸,或是多少本琼瑶,或是多少本诗词选。我听后有喜有忧。
我觉得,在青少年时代就如此偏向某一类专著,或某一门学科,这肯定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学文学的,可能要用得上生物的知识;学外语的,可能要用得着地理的知识;学艺术的,可能也离不开哲学和历史。多一些总要比少一些好,博一点总要比太专一用处要广。就如饮食,如果我们专挑肉类或是专吃蔬菜,那也必定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
更有一些家长,因为他的孩子读课外书而把成绩读下降了,于是他们就一个劲儿地拒绝课外书入境:“从今往后,再也不准看这些闲书杂书了!”于是,在他们的高压之下,孩子的书房之中,就仅剩下了一些题目,一些数字和一些答案。孩子在这样的书房里长大,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一个脑袋里只装着题目、数字和答案的孩子,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充满活力和灵气的孩子吗?
6.在18岁之前阅读完100本世界文学名著,应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00本太多了,有人劝我说,不要要求这么多,一半就够了!50本吧!我说,50和100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个计划,有个阅读的计划。不要仅仅把上重点高中,考上某名牌大学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生应该有丰富的内容,其中阅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阅读是思想就餐,如果错过了时间,再弥补也弥补不过来。我们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名著名:《简·爱》、《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茶花女》、《苔丝》、《红楼梦》、《三国演义》……我们还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少年文学名著的名称来:《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这些名著曾经影响和伴随了几代人,它们是真正不朽的艺术珍品。一个阅读过50本或100本文学名著的男孩和女孩,他肯定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7.阅读美术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可以培养你的审美之眼。
我喜欢读画。是的,画是要用了眼睛和心来读的。每一次进入画家的画室,或是站立于某个画廊之中,我的心便顿然舒展和轻松起来。我的眼睛也忽而明亮起来,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愉悦。
画家是有着第三只眼睛的人。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尽管有时它们深深地潜藏着。
8.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阅读生活,方是真正的阅读。
我在中小学演讲时,常常会提出人生三本书的观点。即人的一生要读三本书,一本小书,一本中书和一本大书。小书指课本,这是我们阅读的起步和开始;中书是指课堂以外的书,这是我们阅读的延伸和拓展;最后一本则是大书,这本大书无边无际,读到老而读不了。它内容丰富,收录了人生最精彩的故事,记录了生活中的所有沧桑之变。它,最易得到,也最易忽视;最丰富,也最简单;最切近,也最遥远;最年轻,也最古老……这本书就是生活,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天,就是大街上步履匆匆的行人,小路上沾着口水点钞的摊贩,就是落花流水,就是春晨冬夜,就是生老病死,就是阴晴圆缺,就是一根草芥,一滴水珠,就是一片飞絮,一粒细尘……这样的一本书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读一辈子的。
9.读故事不如读小说,读小说不如读散文。
现在,喜爱读散文的同学开始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很多的学生开始懂得,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得要突破自己的语言。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散文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中汲取营养。这真是一种聪明的想法和举动。散文,是一种以记叙和抒情见长的文体。它是最适合练习和学习语言的一种体裁。在报刊上,它最为常见。一个学生,若想获得语言上的提高,必须要读散文。而故事和小说,那是闲暇时用来打发时光的文字麻将。虚构的情节,会把你紧紧吸引。你会开始思考生活,研究人生,但你的语言不会因此而获得较快的改善。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散文。特别在学校读书阶段,散文短小的篇幅,散文精制的结构,散文深刻的内涵,都是我们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原理。
10.读一点诗歌对于写作大有好处。
现在,即使是在有些学校的文学社中,喜爱读诗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了。问起他们不爱读诗的原因,回答是不喜欢和没有用。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富有形象,它的这两大特点,正是我们学习语言所要追求的目标。精练,就是不嗦,话落实处;形象,就是不空洞,触手可及。我们一些同学的文章之所以存在差距,正是因为缺乏精练和形象。
而阅读诗歌,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优美起来,同时,也使我们学到诗人们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的感受;“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诗人的追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诗人的哲理……当我们称赞某人的语言如何优美的时候,我们会说它美得像诗一样。
11.不要在小学阶段就啃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也不要在平时读太厚的书籍。
有些家长常常会把自己的孩子几岁就看完《红楼梦》,几岁就看完《三国演义》之类的事,当做是孩子成熟的标志,来向人炫耀。我的意见是,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
这是因为,阅读需要阅历来辅助,没有一定的生活认识,有一些书看了也是白看。有时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再说,孩子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如果让他们过于沉湎其中,他们的视力还可能受到影响(这些图书的字体一般都不大)。我的意见是,孩子们阅读的图书篇幅不要太长,也不要太重,以短篇为宜。内容要精选,要购买最好的作家写的,最好的画家画的,最好的出版社出的。
12.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是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我们真的不应该冷落那些专为了我们少年儿童辛勤笔耕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是作家,他们写作的内容是儿童的,但他们的语言是文学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本身就是教师,他们最了解少年儿童,也最尊敬少年儿童。他们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童趣,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描写田野上集队飞翔的大雁,描写一个孩子如何靠着自己的努力而战胜了黑夜,描写一个女孩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和外表同样美丽……他们的作品是专为少年儿童而准备的精美食物。
可是,当我们走进一家书店,或是一间学生的书房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习题就是辅导,我们很少看到真正的儿童文学。它们正寂寞地躺在作家的书桌上,或是出版社的书库里。它们原本应该接受目光的轻抚,然而它们却被尘埃遮没。
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真的要改变观念。让孩子们浮出冰冷的题海,把他们接上荡漾的小船——小船上有面包、饮料、望远镜,自然,不应该缺少一本儿童文学。
我的书房里购藏着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我也经常地向我的女儿和我的学生们“隆重”推荐。
美国作家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塞尔登所写《时代广场的蟋蟀》,是我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即使是成人也能从中阅读到心灵深处的东西。这些作品,我都不止一次地阅读,每一次都使我为之颤动和沉思……
13.养成每天阅读晚报的习惯,对于写作益处多多。
晚报是市民报,版面比较轻松活泼,它能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城市的变化,触摸到它心脉的跳动。作为都市人,我们不能不关注我们的城市。更重要的,晚报还能使我们的目光穿过城市,向着更远一些的地方延伸。北京天安门的大修、上海过江隧道的贯通、联合国门前的那只世纪宝鼎、比尔·盖茨的顽皮童年……还有不断涌现的最新的名词动词和习惯语:千年史、克隆、多利、阿帕奇、单极世界、X门丑闻、酷毙、帅呆等等。每天阅读,我们就能感触到社会的脉搏,我们就不会仿佛生活在别处。我们的作文本里也定会流淌时代的清泉。
一份晚报几角钱,读一份晚报十几分钟,既是学习又是休息,何乐不为!
不要去购买那些印刷精美、价格昂贵的娱乐类杂志。娱乐类的杂志特别不适合于中小学生。这是因为,它们常常是靠着绚丽的画面和时尚的内容来吸引顾客。缺乏理智的少年朋友常常冲动地慷慨付钞,但要不了两天,这类杂志就会被丢弃在某个角落之中,而静静地吸收着灰尘了。让我们捂紧我们有限的钱包,把钱送给那些能伴随我们终生的书籍。
14.寒假和暑假应该成为阅读的黄金时间。寒假读3~5本,暑假读10~15本,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集中的阅读时间应该在寒假和暑假。寒假约半个月,暑假约50天,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啊!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暑假,母亲帮我办好了图书馆的借书证。于是那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几乎足不出户,整天地捧着书在看。一个暑假结束,那个小小的图书馆的图书,几乎全都被我翻阅了一遍!我的勤奋的阅读精神甚至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她破例地让我进入到里间借阅。而这个里间在当时,是一般的人所不能随便进入的。
我至今仍非常感激那个叫做王大朋的,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好人。是她,给了我难忘的少年时代和丰富的阅读储存。同学们,让我们在假期来临之前,好好地作一个读书的安排吧!
15.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于那些喜爱的书,不妨多读几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意思是说,好的书应该多读几遍,才会有丰富的收获。读第一遍时,因为阅历、认识等缘故,我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还很肤浅,有的还很费解。
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捧起这本书,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原先不那么好懂的也似乎有些理解了;等到第三次、第四次阅读,我们一遍便会有一遍的收获。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读书如登高楼,读一遍上了一楼,读两遍上了二楼,读三遍,就登上三楼了……对于那些你所喜爱的书,不妨多读几遍,这样,你便能登得高些,更高些。
好的书应该大声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记忆,更深切地体味语言之美。
朗读能加深记忆,这是不用怀疑的事情。更主要的,我们通过大声的朗读,用眼,用口,更用心,就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语言之美。在细雨蒙蒙的春日,最适宜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蝉鸣声声的早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能使你幽思深远;而在桂香袭人的秋日,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故都的秋》,就足以使我们感到秋意无限;到了严寒的冬日,我们端坐窗下,听窗外飒飒风声,轻声细读萧红女士的《雪天》,“声”境交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电影放映的美感。
16.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或与作者通信,可以加强阅读记忆。
古人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读书时,一定要拿着一支笔在手里,遇上好的词句和值得人深思的地方,一定要用笔把它划下来,或是把读后心得记录下来,这样,读书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收获。
凡是有大学问的人,据我知道,无一例外地都是这样做的。
写读书笔记和摘录好词佳句,都是读书常用的好方法,而提笔给作者写信,也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活动。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曾经给好几位我喜爱的作者写过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给我回了信,有三封至今犹存。当年那种写信时的认真、盼信时的焦虑和收信时的激动,仍记忆犹新。
看书作记录的最大好处,是使自己有一种进步和攀升的感觉。看着书名不断地增加,看着白纸上又新添了一个书名,自己又了解和懂得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时的快感和愉悦是难以描绘的。
17.文学阅读中的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是同步阅读。学完了《背影》,就阅读《朱自清散文选》;老师教《天上的街市》,课外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课文同步的课外阅读效果甚佳。
这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和大力提倡的。少年朋友因为学业繁重的缘故,很少有成人那样充裕的时间来捧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佳作名著也一下子不知从何处下手。面对这样的困惑,我的建议是,紧扣课文的教学,拓展课文的领域,打开作者的文库。要求与教材同步,教材教什么作者的文章,我就读他的文集或是文选;课文是什么样的体裁,比如是寓言或是话剧,那么,我就把寓言和话剧找来阅读。总之,一切随了课文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学习阅读两不误。能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最主要的毕竟还是学业,不能丢开了这个核心。
18.阅读是为了学习和模仿。在写作中现学现用,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极其有益。
我在青年时,常喜欢做的一项写作工作就是模仿。记得那时自己的写作还刚起步,接受能力似乎特别地强,对于一些大师的作品喜爱得近乎崇拜。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拜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印到脑子里去。他们描景的方法、写人的技巧和叙事的语言,我都记在心里,并在练习中即学即用。记得有一段时间读郁达夫先生的游记,郁先生的游记常常是将自己的生平和最切近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的,于是,我便也在自己的游记散文中大谈昨天干了什么,前天干了什么,乃至于半年前干了什么,汇报工作似的。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极其个性化的散文却得到了朋友们的赏识,说很有味道。后来,我在叙事上又学了女作家萧红,在语言的激情上学了郭沫若,在白描的运用上学了丰子恺……每想到在我们行路的前方有着那么多的文学大师,有着那么多的可供示范用的佳作和文路,我们真的应该有“身在福中”的感觉。
19.不要把文学和生活等同起来,尤其浪漫的故事常常只会在书中发生。
有些少年朋友见到我时,总是问我,你的《初一女生》中林静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初一女生》是我几年前写的一部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写一位刚入中学的女孩的情感经历。其中,我写了男女同学交往的过程。特别是小说开头一段,我写了林静与一位高年级男生在太湖边邂逅相遇的情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挺浪漫的。
每当少年朋友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因为我无法回答。文学是生活的提炼,是作家对生活的一种理想描绘。它离开我们的现实遥远又遥远。我们感谢作家塑造了那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谢作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场景,一个诗意化的故事,让我们的思想和心情在其中得到浸润和陶冶;但是,当我们把陶醉的眼皮睁开,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浪漫的故事只是作家的绘画。生活比故事要坚硬一百倍。
20.关于作文书刊的选择。要阅读最好的作文,还是订阅作文类的报刊为佳。
作文图书出版的抄袭现象非常厉害,圈外的读者对此一无所知。许多作文图书的出版实际上是在表演变脸,同样的一篇作文,可能会被几位或更多的作文选家选入他的选本之中。一个可以避免冤枉的方法是,订阅与自己年级相同的作文类报刊。
在这里,你决然不会遇到改头换面的熟人。
作文选之类的图书在新华书店中浩如烟海。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得出它们的确切印数。
作文出版商们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地美化脸面,“推陈出新”,不惜色彩和线条,还有的在封面上印上了年轻的美人照,借以吸引读者。在这里,我要提醒读者的是,不要被这些图书的脸所迷惑,如果你要购买一本优秀作文选来作参考,要了解的,不是它的长相如何漂亮,而是它的内涵如何,所选的文章是否篇篇真品。如果你对这方面缺乏能力,那么,可以通过选择出版社和阅读书后的印数来估测它的出版品质。
大致上说,教育或少儿这一类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作文图书,一般质量不会太低;如果它的印数已经达到了数万册以上,那么,我们更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作文类图书中,有一种附有作者的创作谈,这类图书给人启发较大。
我本人就编辑过这一类的图书。感觉是特别累,不易编选。但往往编辑时费力大的图书,常常在阅读时有足够的收获,保证了读者的阅读需要。这一类附有作者创作谈的作文图书,因为有了小作者的创作谈,所以不仅向读者提供了现成的文章,还让小读者更多地看到了文章的另一面,知道了这样的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恐怕这比一篇好文章更重要。
21.阅读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一位五年级小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他的父母亲买来的小学生作文;一位即将初中毕业的初三学生,捧着一本《初中生优秀作文选》在阅读;新近升入高一的一位同学正在向同桌介绍他新买的一本《高一佳作100篇》……这些同学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人深感欣慰。但这些同学不知道能不能接受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即把自己阅读的作文书籍的“年龄层次”稍稍地提高一个档次?比如,那位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不要再读小学生的作文了,而改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初三的那位同学,把高一同学读的那本书买来阅读;高一新生呢,就买一本《高考佳作选》之类的习作吧!
这样跳着阅读的好处,是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精良,也使我们的进步更快捷。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实效的。不信你可以做一个扔石头的实验:看一看,你是瞄准树梢扔得高些,还是瞄准月亮扔得高些。你会发现:瞄准月亮总比瞄准树梢要扔得高些。■
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得过老师的特许进入教师图书馆进行阅览。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那间老式房子里所飘荡着的一股淡淡的气味,那是书的气味,是一种因为年代久远,而书页发黄之后,从书籍之中所发散出来的味道。这种气味以后就一直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当我后来读到“书香”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有如见故人之感。
阅读,不仅是一项智力活动,更是一项德育活动。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变得富有教养,变得宽容、大度和彬彬有礼,我们的目光会变得深邃,我们的思考变得深刻,即使是我们行走的步履也将变得那样稳重而又矫健。
书真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它不是食品,但比食品更富有营养;它不是时装,但比时装更能给人增添美丽;它不是火焰,却能使我们的热情比火焰更旺盛地燃烧;它也不是清泉,但它却能使我们的心灵比清泉更明净。
2.读图不如读书。图是现成的晚餐,而文字是需要你亲自烹饪的菜蔬。
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本人也喜欢读图文并茂的书籍,有图的书籍仿佛开了小窗的房子,透气、有人情味。
但目前,许多学生为了图方便和轻松,不喜欢阅读名著,而只喜欢看漫画。这种现象的蔓延,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我在教学中就常常感觉到这种“读图症”所产生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能力普遍下降,语言支离破碎,不能完整地进行叙述;喜欢接受,而不喜欢思考;喜欢现成的画面,而不喜欢通过思考去获取信息……
读图不如读书。当我们阅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才如翼在空,任意翱翔。图,只是现成的晚餐,它所带给我们的乐趣,远不及我们在阅读时,如亲自烹饪那样所得到的快感。
3.电视中最有信息量的是新闻和纪实类节目,常看这些节目,对开阔视野,大有益处。
看电视害处多多,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我女儿看电视剧。当然她也没有时间可看。但即使在暑假之中,我也不赞成她看那些电视连续剧。我的论点是,电视连续剧最消磨时间,而收获最少。我女儿不反驳我的观点。在我们家,电视连续剧是最受冷落的一种文化娱乐门类。我们全家都对它说:对不起,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陪你!于是,我坐到了电脑桌前,开始写我的一本小说;妻子在为她的盆花而忙碌;女儿呢,找了半天没找到,原来,她正站在阳台上观察天空的景象——她惊奇地告诉我,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地看过夜的天空,原来它如此之美……
电视所能给我们的惟一好处,是它的强大的信息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新闻和《东方时空》中类似于“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故事的那些节目。这些节目,使我到达了所不能到达的地方,看到了也可能是此生所永远不能看到的场景。
我喜欢看这些东西,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真实性。它们不是表演,它们的活动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经历的片段。我常常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真实,尽管粗糙,但它使人信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粗糙而真实的。
4.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最好不要在阅读名著之前观看。
电台里常常播放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有些拍得还可一看。如果时间有暇,偶尔做回观众,也不为过。但要注意的是,最好先把名著借来,等阅读过名著之后,再坐到电视机前。这样的好处是,你的想象力不会受到影响。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像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在阅读之后去观看,而是在观看之后才阅读,我们脑子里的人物和场景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那位导演大人的了。他把他的想像强加于我们,我们的想像就被压垮了。
5.在18岁前,阅读的书籍不能太专一,就像长身体时,不可挑食。
我喜欢武侠,我只看金庸!我喜欢言情,我只看琼瑶!我喜欢古诗,我只看唐诗宋词!在与文学少年座谈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还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看了多少本金庸,或是多少本琼瑶,或是多少本诗词选。我听后有喜有忧。
我觉得,在青少年时代就如此偏向某一类专著,或某一门学科,这肯定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学文学的,可能要用得上生物的知识;学外语的,可能要用得着地理的知识;学艺术的,可能也离不开哲学和历史。多一些总要比少一些好,博一点总要比太专一用处要广。就如饮食,如果我们专挑肉类或是专吃蔬菜,那也必定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
更有一些家长,因为他的孩子读课外书而把成绩读下降了,于是他们就一个劲儿地拒绝课外书入境:“从今往后,再也不准看这些闲书杂书了!”于是,在他们的高压之下,孩子的书房之中,就仅剩下了一些题目,一些数字和一些答案。孩子在这样的书房里长大,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一个脑袋里只装着题目、数字和答案的孩子,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充满活力和灵气的孩子吗?
6.在18岁之前阅读完100本世界文学名著,应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00本太多了,有人劝我说,不要要求这么多,一半就够了!50本吧!我说,50和100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个计划,有个阅读的计划。不要仅仅把上重点高中,考上某名牌大学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生应该有丰富的内容,其中阅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阅读是思想就餐,如果错过了时间,再弥补也弥补不过来。我们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名著名:《简·爱》、《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茶花女》、《苔丝》、《红楼梦》、《三国演义》……我们还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少年文学名著的名称来:《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这些名著曾经影响和伴随了几代人,它们是真正不朽的艺术珍品。一个阅读过50本或100本文学名著的男孩和女孩,他肯定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7.阅读美术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可以培养你的审美之眼。
我喜欢读画。是的,画是要用了眼睛和心来读的。每一次进入画家的画室,或是站立于某个画廊之中,我的心便顿然舒展和轻松起来。我的眼睛也忽而明亮起来,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愉悦。
画家是有着第三只眼睛的人。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尽管有时它们深深地潜藏着。
8.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阅读生活,方是真正的阅读。
我在中小学演讲时,常常会提出人生三本书的观点。即人的一生要读三本书,一本小书,一本中书和一本大书。小书指课本,这是我们阅读的起步和开始;中书是指课堂以外的书,这是我们阅读的延伸和拓展;最后一本则是大书,这本大书无边无际,读到老而读不了。它内容丰富,收录了人生最精彩的故事,记录了生活中的所有沧桑之变。它,最易得到,也最易忽视;最丰富,也最简单;最切近,也最遥远;最年轻,也最古老……这本书就是生活,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天,就是大街上步履匆匆的行人,小路上沾着口水点钞的摊贩,就是落花流水,就是春晨冬夜,就是生老病死,就是阴晴圆缺,就是一根草芥,一滴水珠,就是一片飞絮,一粒细尘……这样的一本书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读一辈子的。
9.读故事不如读小说,读小说不如读散文。
现在,喜爱读散文的同学开始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很多的学生开始懂得,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得要突破自己的语言。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散文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中汲取营养。这真是一种聪明的想法和举动。散文,是一种以记叙和抒情见长的文体。它是最适合练习和学习语言的一种体裁。在报刊上,它最为常见。一个学生,若想获得语言上的提高,必须要读散文。而故事和小说,那是闲暇时用来打发时光的文字麻将。虚构的情节,会把你紧紧吸引。你会开始思考生活,研究人生,但你的语言不会因此而获得较快的改善。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散文。特别在学校读书阶段,散文短小的篇幅,散文精制的结构,散文深刻的内涵,都是我们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原理。
10.读一点诗歌对于写作大有好处。
现在,即使是在有些学校的文学社中,喜爱读诗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了。问起他们不爱读诗的原因,回答是不喜欢和没有用。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富有形象,它的这两大特点,正是我们学习语言所要追求的目标。精练,就是不嗦,话落实处;形象,就是不空洞,触手可及。我们一些同学的文章之所以存在差距,正是因为缺乏精练和形象。
而阅读诗歌,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优美起来,同时,也使我们学到诗人们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的感受;“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诗人的追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诗人的哲理……当我们称赞某人的语言如何优美的时候,我们会说它美得像诗一样。
11.不要在小学阶段就啃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也不要在平时读太厚的书籍。
有些家长常常会把自己的孩子几岁就看完《红楼梦》,几岁就看完《三国演义》之类的事,当做是孩子成熟的标志,来向人炫耀。我的意见是,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
这是因为,阅读需要阅历来辅助,没有一定的生活认识,有一些书看了也是白看。有时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再说,孩子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如果让他们过于沉湎其中,他们的视力还可能受到影响(这些图书的字体一般都不大)。我的意见是,孩子们阅读的图书篇幅不要太长,也不要太重,以短篇为宜。内容要精选,要购买最好的作家写的,最好的画家画的,最好的出版社出的。
12.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是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我们真的不应该冷落那些专为了我们少年儿童辛勤笔耕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是作家,他们写作的内容是儿童的,但他们的语言是文学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本身就是教师,他们最了解少年儿童,也最尊敬少年儿童。他们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童趣,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描写田野上集队飞翔的大雁,描写一个孩子如何靠着自己的努力而战胜了黑夜,描写一个女孩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和外表同样美丽……他们的作品是专为少年儿童而准备的精美食物。
可是,当我们走进一家书店,或是一间学生的书房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习题就是辅导,我们很少看到真正的儿童文学。它们正寂寞地躺在作家的书桌上,或是出版社的书库里。它们原本应该接受目光的轻抚,然而它们却被尘埃遮没。
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真的要改变观念。让孩子们浮出冰冷的题海,把他们接上荡漾的小船——小船上有面包、饮料、望远镜,自然,不应该缺少一本儿童文学。
我的书房里购藏着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我也经常地向我的女儿和我的学生们“隆重”推荐。
美国作家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塞尔登所写《时代广场的蟋蟀》,是我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即使是成人也能从中阅读到心灵深处的东西。这些作品,我都不止一次地阅读,每一次都使我为之颤动和沉思……
13.养成每天阅读晚报的习惯,对于写作益处多多。
晚报是市民报,版面比较轻松活泼,它能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城市的变化,触摸到它心脉的跳动。作为都市人,我们不能不关注我们的城市。更重要的,晚报还能使我们的目光穿过城市,向着更远一些的地方延伸。北京天安门的大修、上海过江隧道的贯通、联合国门前的那只世纪宝鼎、比尔·盖茨的顽皮童年……还有不断涌现的最新的名词动词和习惯语:千年史、克隆、多利、阿帕奇、单极世界、X门丑闻、酷毙、帅呆等等。每天阅读,我们就能感触到社会的脉搏,我们就不会仿佛生活在别处。我们的作文本里也定会流淌时代的清泉。
一份晚报几角钱,读一份晚报十几分钟,既是学习又是休息,何乐不为!
不要去购买那些印刷精美、价格昂贵的娱乐类杂志。娱乐类的杂志特别不适合于中小学生。这是因为,它们常常是靠着绚丽的画面和时尚的内容来吸引顾客。缺乏理智的少年朋友常常冲动地慷慨付钞,但要不了两天,这类杂志就会被丢弃在某个角落之中,而静静地吸收着灰尘了。让我们捂紧我们有限的钱包,把钱送给那些能伴随我们终生的书籍。
14.寒假和暑假应该成为阅读的黄金时间。寒假读3~5本,暑假读10~15本,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集中的阅读时间应该在寒假和暑假。寒假约半个月,暑假约50天,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啊!我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暑假,母亲帮我办好了图书馆的借书证。于是那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几乎足不出户,整天地捧着书在看。一个暑假结束,那个小小的图书馆的图书,几乎全都被我翻阅了一遍!我的勤奋的阅读精神甚至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她破例地让我进入到里间借阅。而这个里间在当时,是一般的人所不能随便进入的。
我至今仍非常感激那个叫做王大朋的,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好人。是她,给了我难忘的少年时代和丰富的阅读储存。同学们,让我们在假期来临之前,好好地作一个读书的安排吧!
15.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于那些喜爱的书,不妨多读几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意思是说,好的书应该多读几遍,才会有丰富的收获。读第一遍时,因为阅历、认识等缘故,我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还很肤浅,有的还很费解。
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捧起这本书,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原先不那么好懂的也似乎有些理解了;等到第三次、第四次阅读,我们一遍便会有一遍的收获。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读书如登高楼,读一遍上了一楼,读两遍上了二楼,读三遍,就登上三楼了……对于那些你所喜爱的书,不妨多读几遍,这样,你便能登得高些,更高些。
好的书应该大声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记忆,更深切地体味语言之美。
朗读能加深记忆,这是不用怀疑的事情。更主要的,我们通过大声的朗读,用眼,用口,更用心,就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语言之美。在细雨蒙蒙的春日,最适宜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蝉鸣声声的早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能使你幽思深远;而在桂香袭人的秋日,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故都的秋》,就足以使我们感到秋意无限;到了严寒的冬日,我们端坐窗下,听窗外飒飒风声,轻声细读萧红女士的《雪天》,“声”境交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电影放映的美感。
16.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或与作者通信,可以加强阅读记忆。
古人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读书时,一定要拿着一支笔在手里,遇上好的词句和值得人深思的地方,一定要用笔把它划下来,或是把读后心得记录下来,这样,读书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收获。
凡是有大学问的人,据我知道,无一例外地都是这样做的。
写读书笔记和摘录好词佳句,都是读书常用的好方法,而提笔给作者写信,也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活动。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曾经给好几位我喜爱的作者写过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给我回了信,有三封至今犹存。当年那种写信时的认真、盼信时的焦虑和收信时的激动,仍记忆犹新。
看书作记录的最大好处,是使自己有一种进步和攀升的感觉。看着书名不断地增加,看着白纸上又新添了一个书名,自己又了解和懂得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时的快感和愉悦是难以描绘的。
17.文学阅读中的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是同步阅读。学完了《背影》,就阅读《朱自清散文选》;老师教《天上的街市》,课外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课文同步的课外阅读效果甚佳。
这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和大力提倡的。少年朋友因为学业繁重的缘故,很少有成人那样充裕的时间来捧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佳作名著也一下子不知从何处下手。面对这样的困惑,我的建议是,紧扣课文的教学,拓展课文的领域,打开作者的文库。要求与教材同步,教材教什么作者的文章,我就读他的文集或是文选;课文是什么样的体裁,比如是寓言或是话剧,那么,我就把寓言和话剧找来阅读。总之,一切随了课文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学习阅读两不误。能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最主要的毕竟还是学业,不能丢开了这个核心。
18.阅读是为了学习和模仿。在写作中现学现用,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极其有益。
我在青年时,常喜欢做的一项写作工作就是模仿。记得那时自己的写作还刚起步,接受能力似乎特别地强,对于一些大师的作品喜爱得近乎崇拜。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拜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印到脑子里去。他们描景的方法、写人的技巧和叙事的语言,我都记在心里,并在练习中即学即用。记得有一段时间读郁达夫先生的游记,郁先生的游记常常是将自己的生平和最切近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的,于是,我便也在自己的游记散文中大谈昨天干了什么,前天干了什么,乃至于半年前干了什么,汇报工作似的。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极其个性化的散文却得到了朋友们的赏识,说很有味道。后来,我在叙事上又学了女作家萧红,在语言的激情上学了郭沫若,在白描的运用上学了丰子恺……每想到在我们行路的前方有着那么多的文学大师,有着那么多的可供示范用的佳作和文路,我们真的应该有“身在福中”的感觉。
19.不要把文学和生活等同起来,尤其浪漫的故事常常只会在书中发生。
有些少年朋友见到我时,总是问我,你的《初一女生》中林静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初一女生》是我几年前写的一部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写一位刚入中学的女孩的情感经历。其中,我写了男女同学交往的过程。特别是小说开头一段,我写了林静与一位高年级男生在太湖边邂逅相遇的情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挺浪漫的。
每当少年朋友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因为我无法回答。文学是生活的提炼,是作家对生活的一种理想描绘。它离开我们的现实遥远又遥远。我们感谢作家塑造了那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谢作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场景,一个诗意化的故事,让我们的思想和心情在其中得到浸润和陶冶;但是,当我们把陶醉的眼皮睁开,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浪漫的故事只是作家的绘画。生活比故事要坚硬一百倍。
20.关于作文书刊的选择。要阅读最好的作文,还是订阅作文类的报刊为佳。
作文图书出版的抄袭现象非常厉害,圈外的读者对此一无所知。许多作文图书的出版实际上是在表演变脸,同样的一篇作文,可能会被几位或更多的作文选家选入他的选本之中。一个可以避免冤枉的方法是,订阅与自己年级相同的作文类报刊。
在这里,你决然不会遇到改头换面的熟人。
作文选之类的图书在新华书店中浩如烟海。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得出它们的确切印数。
作文出版商们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地美化脸面,“推陈出新”,不惜色彩和线条,还有的在封面上印上了年轻的美人照,借以吸引读者。在这里,我要提醒读者的是,不要被这些图书的脸所迷惑,如果你要购买一本优秀作文选来作参考,要了解的,不是它的长相如何漂亮,而是它的内涵如何,所选的文章是否篇篇真品。如果你对这方面缺乏能力,那么,可以通过选择出版社和阅读书后的印数来估测它的出版品质。
大致上说,教育或少儿这一类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作文图书,一般质量不会太低;如果它的印数已经达到了数万册以上,那么,我们更可以得出乐观的结论。
作文类图书中,有一种附有作者的创作谈,这类图书给人启发较大。
我本人就编辑过这一类的图书。感觉是特别累,不易编选。但往往编辑时费力大的图书,常常在阅读时有足够的收获,保证了读者的阅读需要。这一类附有作者创作谈的作文图书,因为有了小作者的创作谈,所以不仅向读者提供了现成的文章,还让小读者更多地看到了文章的另一面,知道了这样的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恐怕这比一篇好文章更重要。
21.阅读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一位五年级小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他的父母亲买来的小学生作文;一位即将初中毕业的初三学生,捧着一本《初中生优秀作文选》在阅读;新近升入高一的一位同学正在向同桌介绍他新买的一本《高一佳作100篇》……这些同学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人深感欣慰。但这些同学不知道能不能接受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即把自己阅读的作文书籍的“年龄层次”稍稍地提高一个档次?比如,那位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不要再读小学生的作文了,而改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初三的那位同学,把高一同学读的那本书买来阅读;高一新生呢,就买一本《高考佳作选》之类的习作吧!
这样跳着阅读的好处,是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精良,也使我们的进步更快捷。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实效的。不信你可以做一个扔石头的实验:看一看,你是瞄准树梢扔得高些,还是瞄准月亮扔得高些。你会发现:瞄准月亮总比瞄准树梢要扔得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