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 1961),一个生平和文学生涯始终伴随争议的硬汉,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一生中感情错综复杂,历经战争,热衷于冒险,酗酒、长期失眠——晚年终于厌倦了一切,在爱达荷州的家中自杀身亡。在世之时,海明威一直在告诉世界,他是不会被打败的——唯有被自己了结。
在海明威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作品中对人生、世界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而与此同时,他亦被誉为“20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只因他的硬汉形象深深烙在他文字的灵魂之中。就像人们习惯评价《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通过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人们忽然就懂了海明威的那句话,“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带着“迷惘却不垮”的印记,海明威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别了,武器”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他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边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极热爱大自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战斗情况。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在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滞留。而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
在意大利前线,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他极为震惊。1918年7月,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但依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因此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质勇敢勋章。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该小说于1929 年出版。这期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在战争中,受伤的他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时理性在一点点消失,导致不停止的忧虑和恐惧。好在与写作同在,不平凡的经历使他对于事物有着更敏锐透彻的认识,也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
冰山原则
“如果一个作家对他写的东西了解得很多的话,他反而会有所遗漏。冰山的可贵之处在于只有九分之一的部分是浮在水面之上的。”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曾说:“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也许童年对大自然的迷恋一直提醒着海明威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文字,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
文字之中,海明威亦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虽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丰厚炽热。
四次婚姻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哈德莉是美好、沉默的姑娘,28岁的时候与海明威相遇,海明威不过是20岁的大男孩儿。婚后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他对哈德莉感情变淡,开始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其间,他们夫妻关系虽几次遭遇危机,但是还能勉强维持下来,直至遇到波林小姐。
波林比海明威大四岁,几年前她从美国回到巴黎,担任过《法国时装》杂志主编的助手,还参加过时装表演,非常迷人。波林看到过海明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对海明威颇为崇敬。她开始频繁地与海明威夫妇交往。海明威并未对她一见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哈德莉的宽容和无心,海明威对这位黝黑迷人的姑娘感情急剧升温。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波林。
1928年,海明威离开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而他的第二段婚姻也开始濒临崩溃。1940年,海明威与波林的结束婚姻,这期间他的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
第三任妻子玛莎和海明威一样是出色的新闻记者,玛莎被称为“比男人还硬的女人”,相同的作家兼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倾慕。玛莎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是世界上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伦敦每日电讯》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看着强悍的妻子在世界各地的战火硝烟中钻来钻去,海明威终于愤怒了,他在给她的信中抱怨:“你是战地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
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结婚,不久重返古巴。“第四夫人”玛丽是伴随海明威时间最长的女人,她的宽容大度让她始终是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夫人。但一切都无法阻止海明威端起猎枪指向自己。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聪明人的快乐,是我所知道的最稀少的东西。”
海明威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始终是“硬汉”形象,比如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伤痛,而好女人似乎終将死去或早已离开人世。正如《老人与海》中唯一一次提到男主人公的妻子是“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这是海明威理想的爱情结局:老夫妻度过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善良的妻子已经离世,鳏夫在海边独自捕鱼。评论界认为海明威以某种强大的外力书写男女分离,比如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似乎是通过这种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 1961),一个生平和文学生涯始终伴随争议的硬汉,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一生中感情错综复杂,历经战争,热衷于冒险,酗酒、长期失眠——晚年终于厌倦了一切,在爱达荷州的家中自杀身亡。在世之时,海明威一直在告诉世界,他是不会被打败的——唯有被自己了结。
在海明威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作品中对人生、世界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而与此同时,他亦被誉为“20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只因他的硬汉形象深深烙在他文字的灵魂之中。就像人们习惯评价《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通过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人们忽然就懂了海明威的那句话,“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带着“迷惘却不垮”的印记,海明威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别了,武器”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他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边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极热爱大自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战斗情况。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在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滞留。而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
在意大利前线,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他极为震惊。1918年7月,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但依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因此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质勇敢勋章。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该小说于1929 年出版。这期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在战争中,受伤的他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时理性在一点点消失,导致不停止的忧虑和恐惧。好在与写作同在,不平凡的经历使他对于事物有着更敏锐透彻的认识,也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
冰山原则
“如果一个作家对他写的东西了解得很多的话,他反而会有所遗漏。冰山的可贵之处在于只有九分之一的部分是浮在水面之上的。”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曾说:“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也许童年对大自然的迷恋一直提醒着海明威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文字,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
文字之中,海明威亦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虽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丰厚炽热。
四次婚姻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哈德莉是美好、沉默的姑娘,28岁的时候与海明威相遇,海明威不过是20岁的大男孩儿。婚后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他对哈德莉感情变淡,开始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其间,他们夫妻关系虽几次遭遇危机,但是还能勉强维持下来,直至遇到波林小姐。
波林比海明威大四岁,几年前她从美国回到巴黎,担任过《法国时装》杂志主编的助手,还参加过时装表演,非常迷人。波林看到过海明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对海明威颇为崇敬。她开始频繁地与海明威夫妇交往。海明威并未对她一见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哈德莉的宽容和无心,海明威对这位黝黑迷人的姑娘感情急剧升温。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波林。
1928年,海明威离开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而他的第二段婚姻也开始濒临崩溃。1940年,海明威与波林的结束婚姻,这期间他的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
第三任妻子玛莎和海明威一样是出色的新闻记者,玛莎被称为“比男人还硬的女人”,相同的作家兼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倾慕。玛莎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争、越南战争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是世界上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伦敦每日电讯》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看着强悍的妻子在世界各地的战火硝烟中钻来钻去,海明威终于愤怒了,他在给她的信中抱怨:“你是战地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
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结婚,不久重返古巴。“第四夫人”玛丽是伴随海明威时间最长的女人,她的宽容大度让她始终是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夫人。但一切都无法阻止海明威端起猎枪指向自己。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聪明人的快乐,是我所知道的最稀少的东西。”
海明威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始终是“硬汉”形象,比如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伤痛,而好女人似乎終将死去或早已离开人世。正如《老人与海》中唯一一次提到男主人公的妻子是“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这是海明威理想的爱情结局:老夫妻度过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善良的妻子已经离世,鳏夫在海边独自捕鱼。评论界认为海明威以某种强大的外力书写男女分离,比如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似乎是通过这种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