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渐在生产领域被广泛应用。实现机电一体化是针对各大生产领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机械制造理论与电气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具备丰富机械学与电子学理论,从而熟练地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维修、安装、销售以及管理。本文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与现状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与“电”课程平衡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 课程平衡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9-01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国外“双元制”教育模式为蓝本,以培养具备基本课程知识、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开发、运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机”、“电”两个方面的课程进行有效安排,充分分析两类课程之间的学科特点,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述
1.内涵。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综合型课程,主要是在坚持发展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机械学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机电专业的发展。
2.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落后。许多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对固有教材的重复利用,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需求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其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地对机电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被动地学习模式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的经验,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再次,机械学与电子学被分离开来。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这两类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产品在操作上都需要操作者同时具备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理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这两类学科分离开来,有的偏重于机械学的教学,有的偏重于电子学的教学,使得学科之间的平衡性被打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掌握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常常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最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规定,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尽管与部分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只是让企业管理者简单地讲述一下机电一体的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一线去具体实践,因此校企合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与“电”课程平衡性的体现
1.课时设置的平衡性。在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课程的课时设置中,学校为了体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使二者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当,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的总和分别占35%左右。
2.知识要求的平衡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评机制中,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的课程都是重点考查的内容,除了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3.专业知识的交叉。在专业课程中,为了凸显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两类课程都涉及到知识的交叉。例如在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课程中,既有机械学知识的教学,又包含了电子学的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平衡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及实现
1.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是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类独立的课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方面的维护、调试、管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学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两类不同的技术,并通过实践增强对这两类技术的熟练度。因此实现机械学与电子学课程之间的平衡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类学科的知识,实现综合发展。
2.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所涉及到的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知识,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使知识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因此,无论是在机械学的教学中还是在电子学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机械组装维修活动来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深入一线对企业生产的管理活动进行了解与体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学到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其以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更多的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并从中挖掘出新的理念、想法,通过将这些新的想法理念具体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4.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机”与“电”课程的平衡性,不仅仅指的是机械学与电子学之间的平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包括了学生德、智、体、美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体特征完善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素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型专业,因此只有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76+81.
[2]胡长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167-168.
【关键词】职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 课程平衡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9-01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以国外“双元制”教育模式为蓝本,以培养具备基本课程知识、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开发、运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机”、“电”两个方面的课程进行有效安排,充分分析两类课程之间的学科特点,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述
1.内涵。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综合型课程,主要是在坚持发展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机械学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机电专业的发展。
2.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落后。许多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对固有教材的重复利用,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需求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其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地对机电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制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被动地学习模式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的经验,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再次,机械学与电子学被分离开来。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这两类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产品在操作上都需要操作者同时具备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理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这两类学科分离开来,有的偏重于机械学的教学,有的偏重于电子学的教学,使得学科之间的平衡性被打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掌握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常常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最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规定,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尽管与部分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只是让企业管理者简单地讲述一下机电一体的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一线去具体实践,因此校企合作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与“电”课程平衡性的体现
1.课时设置的平衡性。在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课程的课时设置中,学校为了体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使二者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当,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的总和分别占35%左右。
2.知识要求的平衡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评机制中,机械学与电子学相关的课程都是重点考查的内容,除了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3.专业知识的交叉。在专业课程中,为了凸显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两类课程都涉及到知识的交叉。例如在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课程中,既有机械学知识的教学,又包含了电子学的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平衡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及实现
1.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是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类独立的课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与电气工艺方面的维护、调试、管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学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知识,让学生掌握两类不同的技术,并通过实践增强对这两类技术的熟练度。因此实现机械学与电子学课程之间的平衡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类学科的知识,实现综合发展。
2.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所涉及到的机械学与电子学的知识,都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使知识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因此,无论是在机械学的教学中还是在电子学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机械组装维修活动来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深入一线对企业生产的管理活动进行了解与体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学到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其以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更多的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考虑到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并从中挖掘出新的理念、想法,通过将这些新的想法理念具体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4.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机”与“电”课程的平衡性,不仅仅指的是机械学与电子学之间的平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包括了学生德、智、体、美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体特征完善的要求,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素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型专业,因此只有实现课程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76+81.
[2]胡长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