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根基是否牢固,扎实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适当运用读写结合、角色互换、激发兴趣以及创设情景等小学语文教学法。
一、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合理
教学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教学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作为基础语言学科,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会更有利教学效果的提高,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驰情其中,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教学素养要提高
语文教师是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文化的一部分。我一直秉持教孩子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孩子们一路走来。课堂上我们是共同的学习者,只是我起着引领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不是我们的目的,好的文章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会把课文延伸、拓展,有时把自己的文章和文本PK。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随笔短小随意,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手法也自由灵活,比较容易掌握;写作时有时要引经据典,还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充分利用周末小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经常写随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兴趣,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大为高涨。
我的具体方法是:加强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配合教材,边学边练;观察社会,贴近生活;自由发挥,丰富联想;注重评讲,及时鼓励。
如学习了《快乐的足球赛》,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仿文习作,出现了《愉悦的绿茵场》《笑意连连小天地》等佳作;再走近冰心的单元主题中,学生们打破了课堂常规的学习模式,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读冰心、写冰心、学冰心,一篇篇《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已经懂了……》跃然纸上,令人回味,心旷神怡。走出课堂,我们又是学习的探讨者。教室里我爱随处放几本喜欢的书,随时随地翻阅,学生们也会不经意间欣赏阅读,自然他们的书包里也会多出几本课外书,晨读、午读,甚至在放学站队时常会有学生抱着课外书拜读,可爱的孩子们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看着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班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书法的锤炼上,后半学期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书法练习,每天相约十分钟的字帖练习,那不是训练,而是一种心灵的静浴。
四、 教学氛围要活跃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一、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合理
教学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教学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作为基础语言学科,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会更有利教学效果的提高,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驰情其中,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教学素养要提高
语文教师是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文化的一部分。我一直秉持教孩子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孩子们一路走来。课堂上我们是共同的学习者,只是我起着引领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不是我们的目的,好的文章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会把课文延伸、拓展,有时把自己的文章和文本PK。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随笔短小随意,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手法也自由灵活,比较容易掌握;写作时有时要引经据典,还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充分利用周末小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经常写随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兴趣,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大为高涨。
我的具体方法是:加强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配合教材,边学边练;观察社会,贴近生活;自由发挥,丰富联想;注重评讲,及时鼓励。
如学习了《快乐的足球赛》,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仿文习作,出现了《愉悦的绿茵场》《笑意连连小天地》等佳作;再走近冰心的单元主题中,学生们打破了课堂常规的学习模式,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读冰心、写冰心、学冰心,一篇篇《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已经懂了……》跃然纸上,令人回味,心旷神怡。走出课堂,我们又是学习的探讨者。教室里我爱随处放几本喜欢的书,随时随地翻阅,学生们也会不经意间欣赏阅读,自然他们的书包里也会多出几本课外书,晨读、午读,甚至在放学站队时常会有学生抱着课外书拜读,可爱的孩子们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看着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班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书法的锤炼上,后半学期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书法练习,每天相约十分钟的字帖练习,那不是训练,而是一种心灵的静浴。
四、 教学氛围要活跃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