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论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a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34年别林斯基在《望远镜》的副刊《杂谈》上发表成名作《文学的幻想》,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和提出了许多文学和美学创见,奠定了其现实主义批评开创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至今不朽。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遗产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讨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别林斯基;俄国文学;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33-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批评研究》(项目编号:20WWD223)的阶段性成果。
  维萨里昂·别林斯基(В·Г·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他穷其一生创作来探索总结俄国文学发展的道路,并且系统地论述了俄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形成过程。雷纳·韦勒克将别林斯基称为重要性超过地域的第一位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在1834年发表的成名作《文学的幻想》中,系统的考察了俄国文学从18世纪古典主义、感伤主义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从中总结出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等论述。在当代俄罗斯文学经历大变局之际,别林斯基的理论遗产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论对当代俄罗斯文学创作及发展有所启发。
  一、文学的定义
  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开篇提出问题:什么是文学?随之附有三个有关文学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某一民族的文学,应该指形诸文字的整个灵智活动范围而言。” ①认为用文字来反映人类灵智活动的作品即可成为文学,如卡拉姆辛的《国家史》和杰尔查文的颂诗等;第二个定义:“‘文学’这个字眼理解为一定数量的美文学作品的集合。”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杰尔查文、克雷洛夫等是称得上名的作家,有几部称之为典范的艺术作品不足为奇。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俄国是有文学的,但别林斯基认为,哪个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呢?哪个国家没有几个称得上名的作家和作品呢?不能按照以上两个定义来评定文学。
  第三个定义与以上两个定义完全不同,“文学是这样一些文艺作品的集合,这些文艺作品是人民自由灵感和协力的努力的结果;这些人是为艺术而生,仅仅为艺术而生存,离开艺术就无法存在的,他们在自己优美的创作中充分地表现并复制他们在其中生活、受教育、共同过一种生活、共同做一种呼吸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把那个民族的内在生活表现得无微不至,直触到最隐蔽的深处和脉搏。” ③文学应是作家充分表现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的集合,这样的文学作品只能是俄国的,即强调作家创作的独创性和民族性。别林斯基根据该定义将18-19世纪30年代的俄国文學分为五个时期并加以阐释,同时提出文学民族性思想和阐明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二、五个文学时期
  别林斯基认为俄国文学始于罗蒙诺索夫时期,并称其为俄国文学的“彼得大帝”。罗蒙诺索夫兼科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为俄语规范化、诗律改革、词类文体划分做出了重大贡献。别林斯基承认罗蒙诺索夫是天才的诗人,但是“罗蒙诺索夫的遭遇也正同彼得一样,他惑于外国教化的风采,对本土的东西却视而不睹。” 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模仿和对三段论法的应用限制了他诗歌才华的发挥,对西欧体系化奴隶式地模仿毁掉了伟大的天才诗人罗蒙诺索夫。
  别林斯基把18世纪90年代——19世纪20年代看作当之无愧的卡拉姆辛时期,卡拉姆辛竭力主张革新俄罗斯文学语言,并且以使俄国公众养成读书的习惯为目标进行创作,对俄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别林斯基对此提出疑问,“艺术家的天职难道能够容忍预先设定的目标吗?不管这目标多么美好。” ⑤答案当然是不能,艺术家是为创作而生的,不能给自己设定目标。这一时期俄国盛行的感伤主义文艺作品借用西欧的形式,用思想和感情来修饰词藻,矫揉造作,因此在别林斯基看来,卡拉姆辛的名字和贡献是不朽的,但是该时期的文学作品毫无教化意义。
  接下来是普希金时期,别林斯基认为该时期的文学已有民族性的萌芽产生。“普希金的极大的影响,是因为他在对俄国的关系上,是名副其实的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因为他与祖国并驾齐驱,因为他是祖国智能生活的发展的代表;从而他的称雄是合法的。” ⑥别林斯基称普希金是该时代的儿子,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取材、语言等外在表现形式上,最主要的是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他作品中的感情永远是真挚的,为思想创造形式,这正是俄国具有民族性的作家。
  别林斯基将1830年看作是俄国文学分界的一年,可谁是新文学时期的首领呢?这一时期的作家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性”的散文作品,试图通过使用民间语言等外部形式来表现文学民族性。在别林斯基看来,“普希金是另外一回事……当他不使劲成为民族性的时候,毫不费劲就有了民族性,而现在当他竭力想成为民族性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是民族性的。” ⑦其原因在于大家只知道盲目模仿,不过是由早期模仿西欧的形式变成了模仿普希金的创作形式,而不知道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性思想,这一时期作家层出不穷,可谁也扛不起文学首领之位。
  最后一个时期从《新居》第一册问世为起点。别林斯基称:“这个文学时期非称之为斯米尔津时期不可,因为斯米尔津使这一时期的首领和策士。一切环绕他而生发;他用通用货币和迷人的声音赞许、鼓励年轻的和老朽的才能;他给这些天才和半天才制定方向,指引道路,不让他们懒惰——总之,我们的文学中诱发了生机和活动。” ⑧斯米尔津是当时的图书出版商,他用货币购买作家的才能,给文学作品明码标价,作家们为获取大额稿费而“才思泉涌”,马尔林斯基、布尔加林之流等作品刊登在《读书文库》上,在别林斯基看来,《读书文库》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俄国没有文学最好的证明。   从罗蒙诺索夫到斯米尔津时期历经了俄国文学对民族性的追求,别林斯基对五个文学时期进行系统考察从中阐明民族性思想,同时也指明了俄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三、文学的民族性
  “Народность”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浪漫主义作家维亚泽姆斯基提出的,随后在1812年发表《巴赫奇萨拉伊泪泉》的札记时提到俄语中“民族的”一词在法语中有“人民的”和“民族的”两个词与之对应,他意识到人民性与民族性不能完全等同,但没有深入阐释这一问题。
  作家普希金在《论文学的民族性》一文中写道:“气候、统治方式、信仰,使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特别的面貌,这或多或少也反映在诗歌这面镜子里,这就是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这就是大量的仅为民族特有的信仰和风俗习惯。” ⑨民族性不仅在于语言题材,更重要的在于表达思想和感情。普希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俄国现实,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面貌的内在本质,如《上尉的女儿》描写普加乔夫起义,《叶甫盖尼·奥涅金》描写俄国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1835年果戈理在《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中表达了关于民族性的见解:“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绘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即使诗人描写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用含有自己的民族要素的眼睛来看,他用整个民族的眼睛来看,只要诗人这样感受和说话,那么,他在这时候也可能是民族的。” ⑩民族性不在于描写什么,在于作家要从本民族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
  别林斯基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考察俄国文学的民族性问题的。他最初在《文学的幻想》中将民族性视为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随后别林斯基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民族性思想,认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什么,而在于用本民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赋予其民族烙印。在此基础上别林斯基进一步阐明“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人民是群众基础,是民族的组成部分,人民指的是“居民人口的大多数,一个国家最低的基本的阶层”;民族是指“从最低到最高的,组成国家整体的所有阶层”。由此可见,民族性包含人民性,是人民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而人民性是民族性的首要表现。
  四、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以19世纪40年代为界,可以将别林斯基思想发展史分为黑格尔时期和现实主义思想成熟期。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本质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同时表明了他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早期别林斯基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文学的幻想》中将艺术的本质定义为:“用言辞、声响、线条和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生活的理念描写出来,再现出来。” ?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大千世界种种都源于理念。1835年别林斯基做如下阐述:“真正的诗歌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镜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 ?这时他受到了纳杰日金现实主义的影响,主张艺术从现实出发,在全部真实中再现生活。
  在四十年代初别林斯基建立了现实主义艺术观。“艺术是真实地再现,而只有现实才是至高无上的真实,一切超出现实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切为某一个作家凭空虚构出来的现实,都是虚谎,都是对真实的诽谤。” ?别林斯基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肯定了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同时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指出,“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来思维。” ?艺术创作是一种用形象来思索的自觉的活动,艺术家只有将现实与灵感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别林斯基在1843年提出了著名的“激情说(Пафос)”,“每一部诗情作品都是笼罩诗人的那种强大的果实” ?,即作家把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注入自己所描写的文学作品中,赋予一部作品感情基调,如《死魂灵》的激情是含泪的笑。
  别林斯基从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了典型说。别林斯基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一文中写道:“创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
  典型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遍性特征的概括总结,读者在“典型”身上既能感受到不知名的熟悉感,同时由于艺术创造力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典型”身上又具有一种新鲜感和独创性,即人们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朱光潜评论道:“在近代美学家中,别林斯基是把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首要地位的第一个人。” ?
  “激情说”和“典型说”是别林斯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出的文学理论,同时也阐明了作家在创作时应怎样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作品要忠于现实、反映作家的激情,同时要反作用于现实,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别林斯基关于文学民族性思想、文学与现实关系的阐释贯穿其终生创作,由最初的大声疾呼“俄国没有文学”到普希金、果戈理作为俄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俄国也从最初的盲目模仿西欧之作到创作出真正富有民族性思想、反映俄国现实的文学作品。别林斯基作为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及批评的发展贡献了莫大的力量。在俄罗斯文学经历百年大变局之际,现实主义仍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谨以探讨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走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俄)维·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译文出版社1963年版,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38页,第58页,第72页,第107页,第116页,第24页,第154页,第191页。
  ⑨(俄)亚·普希金:《普希金文集》第6卷,文学出版社,莫斯科1959-1962年版,第268页。
  ⑩(俄)尼·果戈理:《果戈理文集》第6卷,文学出版社,莫斯科1953年版,第33页。
  ?(俄)维·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俄)维·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页。
  ?(俄)维·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4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2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俄)维·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M].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63.
  [2]劉宁.俄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刘垣菲.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爱情悲剧的内涵得以被多方位地解读。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女性形象和人物间的性别政治关系,最后得出刘兰芝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女性主义;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04-03  一、女性主义文
期刊
【摘要】《名利场》萨克雷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蓓基·夏泼、爱米丽亚·赛特笠为主线,描绘了十九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景象。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名利场》一书,然后分析了《名利场》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最后对《名利场》中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挖掘提炼。  【关键词】《名利场》;主人公;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
期刊
【摘要】《白鲸》是众多文学作品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吸引了世界各地读者的眼球。从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文学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重申和重建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白鲸》。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作家和小说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介绍生态批评理论;第三部分挖掘作品中描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恶化、生态思想等内容;第四部分总结对《白鲸》进行生态批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
期刊
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对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有着重要意义。极向场磁体系统是托卡马克中产生、维持和控制等离子体电流的关键子系统,对磁体线圈的电流及馈电设计是托卡马克放电实验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极向场磁体线圈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电磁关系,对准雪花偏滤器位形放电极向场线圈电流的设计、线圈馈电方式的优化设计、等离子体交流放电极向场线圈电流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和创新如下:
  (1)推导了超导聚变装置等离子体平衡方程,建立等离子体电流模型,并详细介绍了所有影响等离子
【摘要】《死无葬身之地》是阐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核心思想的戏剧作品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核心思想主要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承担责任”等,他尊重人,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与责任。本文希望通过对戏剧作品的解读,搭建起其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桥梁,进而阐释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对现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大力开发与利用高效、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各国政府部门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基于太阳光为驱动力的光解水制氢和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技术被国内外研究者们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因此备受瞩目。开发和制备高效、稳定、廉价的光催化剂是目前光催化技术最核心的问题。而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传统光催化材料,带隙宽,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部分;量子产率低,光
【摘要】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中篇小說《筋疲力尽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莫尼克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从九月十三日至来年三月二十四日间的心路历程。丈夫莫里斯的婚外情事件成为导火索,多年来夫妻间累积的问题暴露。莫尼克长年沉浸于家庭这一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忽视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缺少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又能散发出女性魅力的冲击力与创造性。莫尼克只有改变从丈夫的爱里实现
期刊
【摘要】余华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在他创作早期以冷峻的风格直击人性的丑陋与罪恶。后期随着文学创作环境的改变,他开始探索新的写作风格,逐渐转向现实。本文将从《活着》为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除了身临其境般感受文中主人公生活的苦难与进行同情之外,还可以试图从苦难的来临、苦难中的温暖以及与苦难同行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探求作者试图传达的存在于苦难背后——以“温暖”为主线,揭示在悲
期刊
【摘要】“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本聚焦于“三言”中以苏州城市为故事背景的内容,阐述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内容,展现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文化特点。  【关键词】人物;地域;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5-02  基金项目:本文
期刊
【摘要】《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叶圣陶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相较于时间维度,从空间转移的角度看倪焕之的生活道路显然更为切合。在“城镇—乡镇—上海”的空间转移过程中,倪焕之完成了三个“有望—无望—有望”的互文叙事,这正是他追求真理,勇往前行的证明。  【关键词】《倪焕之》;空间转移;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