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反讽要求在表象与真相之间维持必要的张力,往往能有效拓宽作品的审美空间。小说叙述中的反讽,既要以事实表象欺骗人,又要暗示出事实真相,这常常是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要求在表象与真相之间维持必要的张力,往往能有效拓宽作品的审美空间。小说叙述中的反讽,既要以事实表象欺骗人,又要暗示出事实真相,这常常是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叙述话语促成的;小说的命运反讽主题,常将消极低落的结局与积极高扬的过程矛盾交融,这往往是通过提前预示低落结局的情节建构实现的;小说的总体反讽视角,关键在于移情卷入与超然反观的矛盾统一,这常常是依靠预示或发现真相以及对比性的视角并置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坛匮乏这样张力充盈的反讽,多属言语层面的话语反讽,而且常常是浅白直露的讥讽。
其他文献
刚刚读过李小江新近出版的《对话汪晖:管窥中国大陆学术风向与镜像(190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36.5万亨)一拈,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编辑,有几点深切的
"运"与"韵"文字起源不同,历史跨度巨大,"运"的意义比较单一,未作为审美范畴出现和使用;"韵"既指声音的节奏韵律,也指人物形体动作的神态风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作为审美范畴广泛使用
经学与戏曲关系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上世纪初梁扁超、周作人就指出焦循“以经学为戏曲”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经学大道、戏曲小道似不相干,其实经学与戏曲关系甚为
建国后不久,国家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其核心内容是“改戏、改人、改制”(简称“三改”)。国家通过“改戏”完成了对剧目思想内涵的改造,净化并丰富了戏曲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