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相关论文
庄子有一篇寓言,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儵与忽到中央之帝浑沌处游玩,受到浑沌的款待,于是商量如何报答浑沌。他们见浑沌尚未开窍,就决定......
面对当代中国“去政治化”的历史逻辑,汪晖的“政治化”策略是我分析问题的前提。首先,我试图阐明批评在当代语境中的位置和可能性......
叶秀山先生在《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载《读书》总179期)一文中提出,“后现代”“不仅有时间上的前后,而且有意义......
沟口雄三: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开》,《李卓吾一一正道き步も异端》,《儒教史》,《方法としこの中国》,《中......
8月20日,哈佛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出正式通告:该校的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系教授豪瑟“将对其名下8项学术不端事件负全部责任”。 一......
在汪晖是否抄袭的争论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学术界的各种“中国模式”:拉帮结派、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抄袭风波起 ......
《反抗绝望》是汪晖的博士论文,一九九一年问世,书名十分沉重。读了这本厚厚的论著,而且紧接着读了他的其它有关鲁迅的书(书名同样沉......
正当中国为著名学者汪晖的抄袭问题争论不休之时,哈佛曝出惊人的学术丑闻。这一丑闻不仅被当地媒体反复报道,而且成了全球性的科技......
让人家懂是很难的,你要说得云山雾罩的很容易,因为说完了以后,人家也不知道你说什么 彼时,丁聪已是久负盛名的漫画家,陈四益却刚......
6月下旬,老牌文化杂志《读书》忽然成为媒体焦点,一则关于《读书》可能更换主编的消息发布后,很快引发了讨论和争议。人事更迭,个中原......
人们对《读书》第三代的批评,主要就是认为《读书》已成了新左的同仁刊物。这个批评也许有些过激,但同仁刊物的痕迹,多少也是有的 ......
“如果所有最重大最深刻的问题我们都不能去触及,这叫什么人文精神?那不是在把《读书》变成消费品吗?” 依照当事人的回忆,1996......
《读书》发出过不同的声音。这些讨论产生了影响,有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向公共讨论的扩展,国家的社会政策也开始变化。我......
汪晖的办公室位于清华园的西南角,紧挨着围墙,非常安静。大约10年前,他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后,就一直在这里教书。然而,现实中他却难有清......
公众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顺民到公民的转型,虽然这个转型过程远未完成,但是卓有成效。 社会转型......
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叫“中国逻辑”。确实如此。比如《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的文章,质疑汪晖涉嫌剽窃,马上就......
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这些概念都是在旧模式发生危机的时刻出现的,因而也都致力于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提出"共识"意味着提出未来的......
现代新儒家和京都学派都认为新儒学是早期现代性的确认者,与此相反,汪晖则把新儒学视作悖论式思想方式的构建者,也就是说,新儒家既......
刚刚读过李小江新近出版的《对话汪晖:管窥中国大陆学术风向与镜像(190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36.5万亨)一拈,作为一......
问:首先,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您会从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突然之间转到了社会学的思考?汪:这个表面看有点突然的变化,实际上没有那么突......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
由于深受谱系学的影响,汪著《理与物》中诸多重要命题中充满着同一与分疏之间的二元张力。举凡理与物、帝国与国家、天理与公理、封......
《理与物》主要论述了唐宋之际天理世界观的成立和作为事实的“物”概念的形成。而作者在全书的理路上则表现出了在福柯的谱学系和......
期刊
汪晖教授基于历史、地理、政治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与中国智慧,同时也深刻地指出该倡议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潜在挑......
自《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刊登《汪晖的学术问题》一文后,关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被媒介炒得沸......
龙榆生其人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箨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系当代著名学者......
自《南方周末》全文刊登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指控清华大学汪晖教授涉嫌抄袭的长文后,此事迅速演变为一起公共事件。随后,上海大学朱......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
近几年来汪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对鲁迅的精神特质、思想特质、鲁迅对20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解这三个内容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
本文系慕维仁著《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的反抗》全书第六章,也即结论章。该章认为章太炎著作的意义不应仅停留在反满革命上,而同......
本文以“中华性”即当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为基本问题,对当下中国思想界有关“中国的现代性”的三种重要思路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