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围》究竟写了什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某种意义而言,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之间发生关系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场,人不同,关系不同,决定了人的“身份”不同,身处其间的场与场就不同。一个人的“身份”标志有许多,所以同一个人往往处于许多场中。最基本的分划办法是按职业特点区分,而且,互相兼容,场下有场、场中有场。军人处身的环境有战时、预备时、平时等,军人处身的状况相应地就有了非常时、准非常(戒备)时、日常时。而和平环境下的平时、日常时居多。即使是战时,真正面对面开火也是极短的,大多时候处于非战时刻。
  《突出重围》写的是准非常状态下发生的事。有人认为它讲的是高科技局部“战争”条件下的演习,其实这是作者“蒙人”和过人之处——演习在这部小说中只是一个外壳,这样的外壳是构成故事所必备的,它既具有了“好看”的“战争小说”所有的各项要素——“战争”的悬念、惊险、紧张、刺激性;同时,更主要的是,它借演习涉及了我军内部出现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呢,作者思考了,但是一部小说无法把它们全部涵盖、容下。某些方面,作者本人也力不从心。
  作品所涉及的问题,说透了就是人才怎样“合理化”地进行组合。
  在作者的意识里,只要人才组合恰当了,即使庸人也能调动、发挥,拿出最佳的水平来。组合不好,人与人闹别扭,甚至勾心斗角,仗就打不好,即使你是人才,也得心甘情愿地认输,向那些自己瞧不起的庸人认输。
  作品揭示,中国并不缺乏人才,所缺的是人才最佳组合,用什么方式进行组合。由于这一方面的缺漏,我们的军队一当面对真正的大战时,就有可能遇到很大困难,甚至遭到失败,像小说里的“红军”。
  所以,它意图宣扬的不是武器至上,不是高科技怎样了不起,而是人才至上、惟才是举。他觉得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严格说来,是有了人才再善加利用、组合得当,就有了一切。
  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但作品不能说没有问题,我觉得问题就出在人才的“组合方式”上。
  先看事例。蓝军的初级指挥官都是军校未毕业学员,下来“实习”,这样的人简单、听话,执行命令坚决、彻底,还都是“人才”,什么新设备都能用、会用。
  它的上层决策者们在构成上则尤其简单,没有政委(注意,不要这个人物是精心考虑过的、意味深长的),也没有副师长、副政委,少了许多扯皮、碍事的;只有那么一位师长,但是师长风格高,基本退居二线,真正当家做主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个参谋长朱海鹏。他说了算,怎么打、谁去打、用什么打、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地步,他说了算。这个人物使我联想起《乔厂长上任记》中的那位“大中型国有企业”里的乔厂长——铁腕人物、改革中坚,标准的能耐非凡的“超人”。
  但他们的结果怎么样呢?在二十年前的改革之初,他们的发展空间可能不小,作为很大,一言堂、家长作风可以通行无阻。一旦现代化走向深层,他们再这样干面临的会是什么呢?能不能走通呢?今天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现实已经回答了一切。
  “军场”类于商场,这就带来了一个类似的问题:《突出》里的组合是不是合理的、“科学”的、代表未来理想的?如果是,它又将造成什么后果?如果不是,那我们应该怎么改?
  作者在这方面是忽视的,苛刻些说,他还不具备这样的觉悟。
  现实中既无“超人”,“超人”又不能独自说了算,在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战争形势时,一个人往往担负不起全局,起码他得有一个参谋智囊团,有了这样的“团”,就有了“扯皮”与争执。红军最不缺的恰恰是方案出来一堆,你想这样打,我想那样打,互相扯皮,最后谁官大谁说了算,因而才有一次次的失败。
  柳建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非常时期的非常组合,现实里用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它需要磨合,而不是像小说里写到的那样,立即拿来,用起来俨然膀臂——小说张扬了“大英雄主义”,别的人也就全成了几位“英雄”“准英雄”的试验品、零件、机械,他们用不着自己的脑袋。
  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不用脑袋的环境里,居然“打”出了“帅才”朱海鹏——这个人搞教学出身,从未当过中高级指挥官,无实际经验,从纸上谈兵到现实中的成功,眨眼功夫便实现了。
  所谓的“高科技”呢?在《突出》中仅仅是电脑、监测、自动化、软件病毒等最初级的东西——太相信外在的“科技”,理念跟不上,体制跟不上,这样的“演习”说得不客气一点的话,就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浪费民脂民膏了!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政府首脑下命令,军队负责打赢战争,作战方案则由高级智囊们讨论、论证后拿出来,再由主要指挥官分工、协作、配合完成。一个人能量再大,对付高科技战争这样庞大、复杂的场面也会力不从心。海湾战争是柳建伟讲得最多的,但他没有注意到,海湾战争之能打胜,并非依靠个人充当什么“英雄”,而是整体,一个智囊团。
  铁腕们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在“局部”领域暂时地带动一些变化,他们内心如无现代管理科学理念,整个社会亦未跟上,一场系统、彻底的改革就实施不了——即使实施也会步履唯艰。
  何况,权力带给人的不光是“利”,也有弊。绝对的权力从长远看,绝对有害。柳建伟已经顾不到这些了。他重视的是故事,《突出》也就成了“好看”的小说。
  我认为作者最擅长写大场面,但太重视讲故事。《突出》最突出的也是这一点。
  把一个故事讲得好,能够吸引住人,是作家的本事。可是它的缺点是在别的地方停留、关注不够,内部的涵容性、涵蕴力也就欠缺,影响作品长远的生命力。依照柳建伟的才力,我认为他应该做得到,但他没能做到,这是过于“功利化”选择导致的后果。
  当然,写好一部小说第一位的就是要写好人物和语言,在这方面柳建伟是成功的。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许多时候作者却难以把握准确,比如蓝军的人际关系太单纯,结果单纯的打败了复杂的——“红军”被打败,最大的原因在此,而不是别的。
  但是现代社会恰恰日益复杂化了,作家如此处理人物关系就显得有点“弱智”。起码他是把读者当成了“弱智”。
  总括说来,就小说论小说,《突出》是抓人的,可读性很强,对话生动有趣,场面开阔恢弘,情节错综迷人,让我们发现了一场“战争”原来还可以这样打。
  (《突出重围》,柳建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其他文献
近读《温故戊戌年》,不是1997年张建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那个版本,而是他在看到台湾戊戌变法史专家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之后写就的、列居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之首的那个版本。同一书名下两个不同版本的写法,我不知道在中国著作史上有没有第二。  夜读新版,心惊肉跳,决不亚于史蒂芬·金的小说所制造出的恐怖。手边没有旧版,无法对证新版与旧版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也就是说看不出张建
期刊
拜读《博览群书》第2期上徐雁平先生大作《〈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与晚年陈独秀》,以为甚好。不过,徐先生似不知陈独秀著《小学识字教本》已在台湾海峡两岸先后出版。  三年前台北出版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堪称珍稀。陈独秀是书法大家,此书是真迹影印,所披露的新史料也为内地许多陈独秀研究者未知未见。笔者数日朝夕面对此书,一者欣赏陈氏书法,再者辨认揣摩,感慨不少。这些感慨说之无益也就不说了。最触目的是
期刊
这个世界,说简单可以简单得只剩下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说复杂,便复杂成“全球问题综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些游戏可以双赢,许多打斗却注定双输,人类与自然界的抗争即是双输的典型。  曾几何时,绿色铺满原野,百鸟欢叫,百兽相逐。可是,人类不愿与“异类”共享这个世界,执意要成为万物的主宰——人类“赢”了,“征服”了自然界,自己同时却也败得涂地难收——在大自然成为需要人类保护的
期刊
《红楼梦》中贾府的经济体制是财产归家族(宁国府、荣国府)公有,日常生活实行供给制,每人除一份零花钱(按月发放,谓之月钱,亦称分例)以外,从理论上来说不得有私有财产;悄悄地弄私房钱是不合法的,虽然很多人都在弄这个钱。大公无私,谈何容易。  荣国府的管家主妇是王熙凤,此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非常厉害,手段也相当高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腐败分子。贾府后来垮了台,原因很多,经济上的破产,是很重要的一条。铺张浪费
期刊
说起老浙大“文、史、地、师(教育)”等几类学科之盛,那是让人艳羡不已的。原因之一是大师云集,竺可桢校长以延揽人才为务,庶几乃有蔡元培执掌北大时的气象,端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所谓“大学”也就在真正意义上成了海纳江河气魄的大学。  文学院(其前是文理学院,后来分开,这文学院也就是人文学院了)由曾留学美国与胡适辩难“新文学”驰名一时的“学衡派”首领、“桐城派”嫡传梅光迪先生挂帅,倒也“兼容并蓄”
期刊
据了解,此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的长篇著作。此书包括了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近300处,全书百分之八九十的材料是作者亲自到现场搜集写成的,因而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读来十分亲切、自然。    ——编者  我无法准确地描述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部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正好中年,46岁;到最后完成,已是66岁的老者。这部书整整花去了20年的时光。  它的出版,正好赶上新中
期刊
按现代人的眼光看,向别人下跪,哪怕是向皇帝下跪,多少也是对下跪者人格的折辱。但在皇权统治下,皇帝与百官之间的人格、上级与下级之间、官员与百姓之间的人格本没有平等可言,否则皇权的合法性,以及社会梯级制度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百姓不仅要向皇家下跪,还要对百官下跪;不仅百姓要下跪,所有官员见到皇帝及皇家帝胄时必须下跪,而且每逢遇到比自己官职地位高的人也必须下跪。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下跪看成是一种保证皇权
期刊
马德里的皇家图书馆,现称宫廷图书馆,是波旁王朝的产物。当第一位波旁家族的国王腓力五世于1700年来到西班牙时,他发现腓力四世有八千册图书收藏。于是腓力五世添入了一些他从法国带来的书,建立起了皇家公共图书馆,即现在国家图书馆的核心收藏。然而他自己保留了利奥纳多·达芬奇的两个速写本,它们直到19世纪才转入宫廷图书馆。皇家公共图书馆位于宫廷的附属建筑群,所以躲过了1734年圣诞节前夜烧毁整个哈普斯堡宫的
期刊
许:来之前我翻看了你写的一些散文和文章,发现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还是一个在思想领域里非常活跃的思想者。你开始搞文学创作时,最初并没有想到拓展的范围会这么广,是吗?  韩:当然没有,最初只是写写小说觉得好玩而已,后来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问题促发你去思考,而且小说有许多边角余料用不上去的,就写一些散文,而散文就需要一些思想去组织它,去保护它,这就需要思想。当然作家是各种各样的,没有一定之规。在国外
期刊
花城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四大卷《黄秋耘文集》,收入了黄秋耘自1936至1998整整62年的主要作品——散文(包括杂文、随笔)、小说、诗词、评论及回忆录、访谈录,共约110万字。我以为,它不仅是花城出版社,而且也是广东出版界在打倒“四人帮”之后近二十多年来出版的极富文学性、史料性及思想认识价值,且值得珍贵收藏的重要的文集之一。  黄秋耘不是以写作为专职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都是他在业余时间所创作。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