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花了两天,马不停蹄跑了3个县城和5个村庄,就在准备打道回府时,突然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天,做最后的努力。我对这次拍摄没有把握,就像当地人对他们的未来不确定一样。
事实证明,多留一天非常值得。
在安新县老城区和宋庄村转悠大半天后,我赶往附近的北刘庄村。沿着村里最宽的一条水泥路,我向南走去。这里青砖老宅居多,窗户上镶着木格窗棂,门上挂着绣花棉帘。我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前停下脚步,地上嗡嗡作响的鼓风机正卖力地吹着一座六米多高的充气红门楼,一对金黄的大喜字高悬其上悠来荡去,听说这户人家的女儿次日出嫁。
路的尽头是一条宽约五十米的河道,对岸是南刘庄村。三个村民正坐船从对岸过来,他们手里拎着大包小裹的红色礼盒,我犹豫着没有按下快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坐船吗,20块。”我转过身,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纹路纵横,一双略显模糊的眼睛和善地看着我。我不想再坐船了,为了拍摄渔民,我已经坐过两次了,但我對价格还是好奇,此前我坐过的船都要100块。“没错,就20,保你玩儿得开心满意。”
这是条手划的舢板船,没有马达。“您多大年纪了?”我问。他狡黠地笑了笑,竖起右手骨节粗大的拇指和食指定在我眼前,也许我脸上露出了惊讶,“坐我的船,你尽管放心,我在白洋淀划了一辈子船,从没出过事。”他善解人意地说。等我上船后,他解开缆绳跳上船,向水道深处划去。
这条旧船也有了年头,船底开裂的缝隙用桐油反复修补过,两只铁管焊接的船桨用旧窗纱和破布条固定在船身两侧歪斜的立柱上。老汉站在船尾,脚上的懒汉鞋露着一个洞。他悠然地摇着桨,“这样划一天也不累,相当于做广播体操了,全身上下哪个关节都能活动到。”他笑着说。他平时主要是载村民过河,一次两块钱。“孩子们对我都很好,小时候吃不饱饭,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船桨漾起的涟漪像年轮般扩散至两岸的芦苇荡。“现在芦苇不值钱了,没人要了!”老汉说。岸上的芦苇地已经被村民改种了杨树和玉米。我想起上午在宋庄村拍摄的一位编苇席的74岁的老太太。苇席以前做炕席和粮囤用,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会编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早不愿做这种搭功夫却不怎么挣钱的活计了。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的水清得可以看见里面的鱼……”他的话被不远处传来的嬉闹声打断,几个县城的年轻人正坐在岸边垂钓、吃烧烤,水面上漂着空饮料瓶和食品塑料袋。
“我见过日本人,小时候给八路军送过信。我刚才瞒报了年龄,我是 1933年出生的。”说完他哈哈大笑,原来他已经84岁了,刚才少说了4岁。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坑过人,也没有不开心的事,就是去年老伴儿走了,不开心了一阵子。”
“你愿意搬迁吗?”我问道。
“听党的安排,”他12岁就入了党。
“那你舍得白洋淀啊?”
“有什么舍不得,想了我就过来玩儿嘛,还不是一样。”
“您怎么称呼啊?”
“我姓张。”
张大爷如今四世同堂,六个子女,四个孙子,两个重孙。
他把船划进一片开阔的水域后调转了船头,水面上围着迷魂阵般的圈鱼网,这片水域被个人承包了。
天色将晚,我们回到上船的地方,刚一上岸,迎面撞见一群披麻戴孝的村民,村里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了。他们围在岸边一堵低矮的水泥墙前,点燃一个火盆,手里拿着冥币不停擦拭墙面,瞬间嚎啕声响成一片。张大爷告诉我,以前村里的土地庙就在这儿,人死了,要先来这儿报个到。五分钟后,火盆内的纸钱燃成灰烬,哭声随即止息。他们像一团云呼拉拉地向村里飘去。我尾随其后,听到队伍中有人说笑。
事实证明,多留一天非常值得。
在安新县老城区和宋庄村转悠大半天后,我赶往附近的北刘庄村。沿着村里最宽的一条水泥路,我向南走去。这里青砖老宅居多,窗户上镶着木格窗棂,门上挂着绣花棉帘。我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前停下脚步,地上嗡嗡作响的鼓风机正卖力地吹着一座六米多高的充气红门楼,一对金黄的大喜字高悬其上悠来荡去,听说这户人家的女儿次日出嫁。
路的尽头是一条宽约五十米的河道,对岸是南刘庄村。三个村民正坐船从对岸过来,他们手里拎着大包小裹的红色礼盒,我犹豫着没有按下快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坐船吗,20块。”我转过身,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纹路纵横,一双略显模糊的眼睛和善地看着我。我不想再坐船了,为了拍摄渔民,我已经坐过两次了,但我對价格还是好奇,此前我坐过的船都要100块。“没错,就20,保你玩儿得开心满意。”
这是条手划的舢板船,没有马达。“您多大年纪了?”我问。他狡黠地笑了笑,竖起右手骨节粗大的拇指和食指定在我眼前,也许我脸上露出了惊讶,“坐我的船,你尽管放心,我在白洋淀划了一辈子船,从没出过事。”他善解人意地说。等我上船后,他解开缆绳跳上船,向水道深处划去。
这条旧船也有了年头,船底开裂的缝隙用桐油反复修补过,两只铁管焊接的船桨用旧窗纱和破布条固定在船身两侧歪斜的立柱上。老汉站在船尾,脚上的懒汉鞋露着一个洞。他悠然地摇着桨,“这样划一天也不累,相当于做广播体操了,全身上下哪个关节都能活动到。”他笑着说。他平时主要是载村民过河,一次两块钱。“孩子们对我都很好,小时候吃不饱饭,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船桨漾起的涟漪像年轮般扩散至两岸的芦苇荡。“现在芦苇不值钱了,没人要了!”老汉说。岸上的芦苇地已经被村民改种了杨树和玉米。我想起上午在宋庄村拍摄的一位编苇席的74岁的老太太。苇席以前做炕席和粮囤用,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会编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早不愿做这种搭功夫却不怎么挣钱的活计了。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的水清得可以看见里面的鱼……”他的话被不远处传来的嬉闹声打断,几个县城的年轻人正坐在岸边垂钓、吃烧烤,水面上漂着空饮料瓶和食品塑料袋。
“我见过日本人,小时候给八路军送过信。我刚才瞒报了年龄,我是 1933年出生的。”说完他哈哈大笑,原来他已经84岁了,刚才少说了4岁。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坑过人,也没有不开心的事,就是去年老伴儿走了,不开心了一阵子。”
“你愿意搬迁吗?”我问道。
“听党的安排,”他12岁就入了党。
“那你舍得白洋淀啊?”
“有什么舍不得,想了我就过来玩儿嘛,还不是一样。”
“您怎么称呼啊?”
“我姓张。”
张大爷如今四世同堂,六个子女,四个孙子,两个重孙。
他把船划进一片开阔的水域后调转了船头,水面上围着迷魂阵般的圈鱼网,这片水域被个人承包了。
天色将晚,我们回到上船的地方,刚一上岸,迎面撞见一群披麻戴孝的村民,村里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了。他们围在岸边一堵低矮的水泥墙前,点燃一个火盆,手里拿着冥币不停擦拭墙面,瞬间嚎啕声响成一片。张大爷告诉我,以前村里的土地庙就在这儿,人死了,要先来这儿报个到。五分钟后,火盆内的纸钱燃成灰烬,哭声随即止息。他们像一团云呼拉拉地向村里飘去。我尾随其后,听到队伍中有人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