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统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自贸区承载了我国政府在区内率先推进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道路的殷切期望,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与排头兵。相比于国内企业进驻热情的空前高涨,自贸区对外企的吸引力似乎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效果。在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2015 中国商业报告》中,通过對百名企业高管的调查与问卷,给出了如下数据 。
自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重大试验田,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外企的入驻与其发展好坏是评价自贸区试验成果的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指标与信号。因此,揭示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住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无疑对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自贸区内外企问题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比自贸区与我国其他形式的开放载体来发现自贸区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张璇(2014)在其研究中谈到了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限制问题。她指出“自贸区虽然在程序上为外资进入提供些许便利,而且同时扩大了外资的行业准入,但仍有部分行业并未开放或仍有附加条件。因此,上述阐述不足以解释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住率不高这一现象。金穗华(2014)在其研究中谈到了国际货物贸易公司落户自贸区时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明确解释在自贸区这一特定开放载体中外企入驻率不高的现象。国外一些学者(Douglas&Robert,1993)也在其研究中谈到了本国自贸区中外企入驻的问题,并认为税负的高低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自贸区的独特使命
沈翔峰(2014)在其研究中通过详细对比保税区与自贸区在关税汇检等方面的政策,发现自贸区在货物贸易层面上的政策支持与保税区基本一致。因此,自贸区一方面是对我国过去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模式的传承,另一方面自贸区也有别于过去其他的开放载体。自贸区除了以上保税区的传统功能,还承担着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开放的重任,需要将其先试先行的经验复制和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这也是之前的开放载体所不具备的特点。
四、自贸区外企入驻顾虑分析
通过上一小节的阐述可以发现,从企业层面来看,自贸区内主推的业务是金融创新与服务贸易。而这种倾向无形之中就决定了传统的制造加工企业不适合落户自贸区。因此,对于自贸区来讲,不管是从自身定位或是从外资企业业务需求来看,自贸区内入驻的企业应以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科技创新企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研发制造企业为主。所以不难发现,金融领域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程度低于预期是根本原因。截至2014 年9 月,自贸区的贷款余额823 亿元,同比零增长,而同期上海地区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幅为6.9%。相比之下可以发现,自贸区金融业务增长明显落后于区外。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外企入驻顾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取决于自贸区是否有突破性的金融开放举措。
服务业的开放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递增,并已远超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因此,输出自身强有力的服务贸易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这些外资企业的渴望与诉求。然而,受制于我国对于外资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欧美国家在我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较低。而且,对于服务业的开放来说,真正需要开放的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垄断性的服务业,这些是制约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新闻出版、通讯等等,这些行业恰恰是先进外企非常感兴趣的领域,然而处于经济安全与稳定的考虑,却又无法短时间内在自贸区中进行实验。总体而言,加快金融改革和服务业开放的步伐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的关键所在。
五、政策建议和结论
1.探索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完善自贸区内金融监管立法体系。从天津的于家堡金融中心到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四大自贸区的区域范围内囊括了我国最发达的几大金融中心,政府对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期许可见一般。吸引外企入驻不仅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更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有效司法和执法的金融生态环境。
2.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助推服务贸易发展。自贸区内服务贸易的实际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这部分也恰恰是外资企业迫切想要进入的领域。受制于服务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处于对重点产业保护及经济安全的考虑,服务业的开放无法一蹴而就。然而,即便如此,在现有的允许的框架之下,完善与优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管理体系,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引进优秀外资服务贸易企业,带动区内服务业转型升级仍是目前提高自贸区内外企入驻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3.结论。自贸区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创新与服务业开放方面的改革力度低于预期,从而使得与自贸区定位相匹配的如金融机构、服务贸易企业等从事高附加值行业的主要外资主体无法入驻自贸区或打消了入驻的念头。因此,以立法为本巩固和推进自贸区的创新成果,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从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等各个方面进行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来加快自贸区的发展与建设,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入驻。相信自贸区必将成为一个全球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巨大舞台,自贸区的制度建设也将越加完善,并以骄人的姿态继续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Douglas P. Woodward, Robert J. Rolfe.The Location of Export-Orien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aribbean Bas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4, No. 1 (1st Qtr., 1993), pp. 121-144.
[2]Yum K. Kwan, Larry D. Qiu.The ASEAN+3 Trading Bloc[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ol. 25, No. 1 (March 2010), pp. 1-31.
[3]张旋.浅谈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影响[J]. 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4]金穗华.上海吸引国际货物贸易公司落户的策略研究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论文,2014年1月.
[5]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4-12/26/c_127336907.htm.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统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自贸区承载了我国政府在区内率先推进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道路的殷切期望,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与排头兵。相比于国内企业进驻热情的空前高涨,自贸区对外企的吸引力似乎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效果。在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2015 中国商业报告》中,通过對百名企业高管的调查与问卷,给出了如下数据 。
自贸区作为中国改革的重大试验田,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外企的入驻与其发展好坏是评价自贸区试验成果的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指标与信号。因此,揭示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住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无疑对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自贸区内外企问题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比自贸区与我国其他形式的开放载体来发现自贸区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张璇(2014)在其研究中谈到了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限制问题。她指出“自贸区虽然在程序上为外资进入提供些许便利,而且同时扩大了外资的行业准入,但仍有部分行业并未开放或仍有附加条件。因此,上述阐述不足以解释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入住率不高这一现象。金穗华(2014)在其研究中谈到了国际货物贸易公司落户自贸区时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明确解释在自贸区这一特定开放载体中外企入驻率不高的现象。国外一些学者(Douglas&Robert,1993)也在其研究中谈到了本国自贸区中外企入驻的问题,并认为税负的高低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自贸区的独特使命
沈翔峰(2014)在其研究中通过详细对比保税区与自贸区在关税汇检等方面的政策,发现自贸区在货物贸易层面上的政策支持与保税区基本一致。因此,自贸区一方面是对我国过去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模式的传承,另一方面自贸区也有别于过去其他的开放载体。自贸区除了以上保税区的传统功能,还承担着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开放的重任,需要将其先试先行的经验复制和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这也是之前的开放载体所不具备的特点。
四、自贸区外企入驻顾虑分析
通过上一小节的阐述可以发现,从企业层面来看,自贸区内主推的业务是金融创新与服务贸易。而这种倾向无形之中就决定了传统的制造加工企业不适合落户自贸区。因此,对于自贸区来讲,不管是从自身定位或是从外资企业业务需求来看,自贸区内入驻的企业应以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科技创新企业、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研发制造企业为主。所以不难发现,金融领域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程度低于预期是根本原因。截至2014 年9 月,自贸区的贷款余额823 亿元,同比零增长,而同期上海地区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幅为6.9%。相比之下可以发现,自贸区金融业务增长明显落后于区外。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外企入驻顾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取决于自贸区是否有突破性的金融开放举措。
服务业的开放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递增,并已远超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因此,输出自身强有力的服务贸易优势,一直以来都是这些外资企业的渴望与诉求。然而,受制于我国对于外资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欧美国家在我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较低。而且,对于服务业的开放来说,真正需要开放的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垄断性的服务业,这些是制约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新闻出版、通讯等等,这些行业恰恰是先进外企非常感兴趣的领域,然而处于经济安全与稳定的考虑,却又无法短时间内在自贸区中进行实验。总体而言,加快金融改革和服务业开放的步伐是吸引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的关键所在。
五、政策建议和结论
1.探索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完善自贸区内金融监管立法体系。从天津的于家堡金融中心到上海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四大自贸区的区域范围内囊括了我国最发达的几大金融中心,政府对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期许可见一般。吸引外企入驻不仅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更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有效司法和执法的金融生态环境。
2.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助推服务贸易发展。自贸区内服务贸易的实际落地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这部分也恰恰是外资企业迫切想要进入的领域。受制于服务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处于对重点产业保护及经济安全的考虑,服务业的开放无法一蹴而就。然而,即便如此,在现有的允许的框架之下,完善与优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管理体系,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引进优秀外资服务贸易企业,带动区内服务业转型升级仍是目前提高自贸区内外企入驻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3.结论。自贸区外资企业入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创新与服务业开放方面的改革力度低于预期,从而使得与自贸区定位相匹配的如金融机构、服务贸易企业等从事高附加值行业的主要外资主体无法入驻自贸区或打消了入驻的念头。因此,以立法为本巩固和推进自贸区的创新成果,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从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等各个方面进行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来加快自贸区的发展与建设,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入驻。相信自贸区必将成为一个全球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巨大舞台,自贸区的制度建设也将越加完善,并以骄人的姿态继续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Douglas P. Woodward, Robert J. Rolfe.The Location of Export-Orien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aribbean Bas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4, No. 1 (1st Qtr., 1993), pp. 121-144.
[2]Yum K. Kwan, Larry D. Qiu.The ASEAN+3 Trading Bloc[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Vol. 25, No. 1 (March 2010), pp. 1-31.
[3]张旋.浅谈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影响[J]. 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4]金穗华.上海吸引国际货物贸易公司落户的策略研究 ——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论文,2014年1月.
[5]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4-12/26/c_127336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