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讨季冻区膨胀土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孔隙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对佳木斯原状膨胀土开展了核磁共振(NMR)试验,并辅以扫描电镜(SEM)试验,来分析土样的孔隙结构.同时,对膨胀土在不同固结压力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孔隙结构演化与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1)佳木斯膨胀土内部存在发育的裂隙,使得其T2时间分布曲线呈现三峰特征;在固结压力的作用下,原状样的孔隙分布特征根据固结压力小于、略大于和远远大于前期固结压力表现明显不同,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孔隙结构的调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季冻区膨胀土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孔隙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对佳木斯原状膨胀土开展了核磁共振(NMR)试验,并辅以扫描电镜(SEM)试验,来分析土样的孔隙结构.同时,对膨胀土在不同固结压力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结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孔隙结构演化与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1)佳木斯膨胀土内部存在发育的裂隙,使得其T2时间分布曲线呈现三峰特征;在固结压力的作用下,原状样的孔隙分布特征根据固结压力小于、略大于和远远大于前期固结压力表现明显不同,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孔隙结构的调整速率减小;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孔隙比减小,微孔基本保持不变,但中孔比例增加,大孔比例减小.(2)冻融循环作用使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型转变为应变稳定型,破坏模式由脆性破坏模式转变为塑性破坏;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型函数减小;冻融循环作用使膨胀土的收缩性显著增强.(3)孔隙结构的变化与力学特性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孔隙结构的影响,与土体的宏观行为表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供建立膨胀土孔隙结构与工程性能定量关系参考.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会产生超孔隙压力,导致深海能源土工程性质劣化,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考虑深海能源土渗透性的影响,建立修正的Grozic-Nixon超孔隙压力模型,以Storegga海底滑坡为研究案例与Grozic-Nixon模型和Xu-Leonid模型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修正模型开展超孔隙压力时变规律研究和参数研究,揭示超孔隙压力的时变规律和不同参数对超孔隙压力的影响效应.结果 表明:采用修正模型计算的超孔隙压力最大值相比于原模型减小约21.5%;超孔隙压力先累积后消散,累积速率逐渐减小,消散速
为了揭示温度影响下的大理岩裂隙发展与损伤演化规律,利用岩石高温三轴伺服试验机与声发射测试系统,研究了30、60、90、120、150℃条件下的大理岩变形破坏特征与声发射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破坏经历压密和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延性破坏阶段以及失稳破坏阶段共4个阶段,且试验温度越高,压密变形阶段和延性破坏阶段历时越长,岩石由弹脆性破坏逐步向弹塑性破坏转化.大理岩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岩石的声发射活跃度和声发射定位与宏观裂纹的对应性随试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路基土体在于湿循环、动荷载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规律对于路基安全稳定至关重要.采用交流二极法,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动荷载条件的压实粉质黏土试样开展了电阻率测试,研究了干湿循环-动荷载贯序耦合作用对试样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电阻率的试样动力性能定量表征数学关系,最后探讨了电阻率法用于压实土体状态评价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土试样在干湿循环-动荷载耦合作用下,经历干湿循环次数越多、干湿循环幅度越大,试样电阻率下降幅度越大,但动荷载作用引起的下降幅度逐渐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电阻率法评价干湿循
为了研究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储层压力和气体解吸对煤系页岩气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制,考虑气体在基质中的动力学扩散作用,提出了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储层基质和裂隙的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建立了储层在非平衡解吸状态和单轴应变条件下的渗透率模型.结合储层渗透率和岩样渗透率的现场和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渗透率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表明,非平衡解吸状态下的渗透率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渗透率试验值.非平衡解吸状态下,孔隙体积模量越小,基质渗透率反弹越急剧;裂隙压缩系数越大,裂隙渗透率下降越急剧.研究了各参数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发展,高校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目标,将传统体育教学部门运动干预转变为多元互动模式,通过建立体育健康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大学生的健康及健康管理现状,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研发了一种用于土体拉伸试验的新型拉伸装置,针对不同砾石含量、不同纤维含量的砾质黏土开展了多组拉伸试验.由试验结果发现,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在砾质黏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后,其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明显增大;纤维加筋砾质黏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与其中的纤维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砾质黏土中砾石含量的增大,纤维的掺入对其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降低.电镜扫描分析表明,纤维与土颗粒界面产生的摩擦作用是导致加筋砾质黏土抗拉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砾石含量为0%的纯黏土试样,因仅存在纤维/土颗粒界
为探讨砂岩在动静组合加载条件下的破坏特征及损伤规律,采用三维动静组合分离式Hopkinson压杆测试系统对砂岩试样进行了多组动静组合、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冲击试验,利用CT扫描与数字岩芯技术得到了砂岩试样内部不同截面的破坏图和损伤后试样内部的三维重构图及裂纹密度,研究了砂岩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制,并对轴压、围压及应变率对砂岩裂纹密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动态冲击作用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拉伸劈裂破坏;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砂岩的动态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压剪破坏,内部呈现出
对红砂岩进行了蠕变声发射定位试验,分析了声发射震源在沿加载方向与垂直于加载方向上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固定的时间窗口和时间步距,计算并研究了震源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当蠕变应力等于或大于损伤应力时,声发射震源时空演化规律反映的是微裂纹萌生、成核与扩展、贯通的过程.微裂纹的萌生主要产生于减速蠕变阶段,在此过程中微裂纹在沿加载方向与垂直加载方向上,表现为自试件端部与外壁向试件中心演化的过程,并且zi值与ri值的分形维数总体呈现减小的特征.微裂纹的成核过程出现在等速蠕变阶段,其位置位于
自然界中土体通常会经历多次干湿循环作用,干湿循环是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黏性土干缩裂隙网络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演化特征,在室内对尺度为60 cm×40 cm× 1.5 cm的试样开展了5次干湿循环试验,实时监测了试样表面裂隙网络在干、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了表面裂隙率、裂隙长度、宽度、交角等几何形态参数.结果 表明:(1)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干缩裂隙发育特征有重要影响,第1次干燥过程中裂隙发育存在明显的级序特征,但该现象在后续干燥轮次中消失;(2)裂隙在湿化过程中发生崩解
对氯氧镁水泥(MOC)固化淤泥进行无侧限压缩与间接拉伸试验,研究养护龄期、延迟压实对试样强度与刚度的影响,分析恒定多应变速率加载和交替应变速率加载下固化淤泥的应变速率效应.结果 表明,应变速率增加,纯淤泥的拉压强度、弹性模量、破坏应变与总应变能均随之增加.MOC固化淤泥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其总应变能随应变速率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弹性模量和破坏应变受应变速率影响较弱.应变速率越快,试样破裂面越扭曲且崎岖不平.养护龄期延长,MOC固化淤泥抗压强度及总压缩应变能显著增加,而抗拉强度及总拉伸应变能略有减少,不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