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元任(1892—1982)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语言学大师,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百年间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他是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赵元任出生于天津官宦诗书人家,六世祖赵翼是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作“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广为人知。
赵元任的父亲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善诗词及昆曲。5岁时他回到祖籍常州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会说33种中国方言,到全国各地都可以用方言和当地人交流,往往话一出口,即被认为同乡。他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下面的方言。因此,他得了个绰号——“赵八哥”。
赵元任儿时就展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清末,其祖父在北方做官,年仅3岁的赵元任随父母在北京、保定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回到家乡读书,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赵元任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向南京同学学会了南京话。在一次聚餐中,赵元任居然用8种方言与来自8个不同地方的同桌同学交谈甚欢,以至每一位同学都认为他是自己的同乡。 赵元任对中国各地方言可以做到一学就会,并且绝非点到为止,而是真正掌握了其精妙之处。研究者认为,赵元任掌握语言的能力之所以非常人所能比,是因为他能迅速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门外语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将这些语言运用得如同母语一般的自如:对赵元任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外语、母语之分了,他所学过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仿佛与生俱来地在他身上存在着。赵元任语言能力超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听觉特别灵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悟出一种语言的发音特点,从而迅速掌握这种语言,此后便是终生不忘。
1920年赵元任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适逢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被蒋百里、蔡元培等荐为翻译,随罗素在全国巡回讲学了一年。罗素乃一代大家,其演讲面宽而高深,而赵元任则应对自如,每至一地,他都会用当地语言来为听众翻译。在杭州用杭州方言,在长沙用长沙方言,而且还是在去长沙的途中跟一位湖南人现学的,艺高人胆大,到了长沙就现卖,以至于许多听众误认为他是长沙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赵元任不仅将罗素的演讲内容完整无误地翻译出来,就连其中的笑话、俚语,也翻译得毫不走样,罗素极为满意。
1920年,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刘半农突发奇想,要编一本中国各地的“骂人专辑”,并在《晨报》上刊登了一则“粗话启事”,公开征集全国各地骂人的方言。赵元任看到启事后,来到刘半农宿舍,对着刘半农用湘、川、皖等地方语言大骂一通,边骂边讲解两人边笑。随后周作人也来了,用绍兴土话又将刘半农大骂了一顿。当刘半农去上课时,途中又被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学生拦住,这些学生纷纷用家乡方言对着他骂。转过天刘半农拜访章太炎,章也看了报载启事,见到刘进来,便用古汉语中的粗话骂了一顿。
1921年赵元任携妻子杨步伟到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1925年赵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其时33岁,为4人中最年幼者。
在清华任教时,赵元任曾当众表演过“方言旅行”,他模拟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晋、陕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川、云、贵,再从两广到江西、福建,进入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一个多小时,“走”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介绍名胜古迹、土货特产,其惟妙惟肖的语言,让听众大呼过瘾。
赵元任曾多次在法国发表演讲,用的是纯粹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听众对他说:“你的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他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许多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1938年赵元任夫妇赴美,先是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后教学于耶鲁大学至1941年。之后5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回电就一句话:“干不了。谢谢!”
胡适评价赵元任:“他是一位最可爱的人!”
赵元任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此乃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美国人对赵元任的评价,可谓推崇至极——“赵先生永远不会错!”
(选自《文史精华》)
赵元任的父亲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善诗词及昆曲。5岁时他回到祖籍常州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会说33种中国方言,到全国各地都可以用方言和当地人交流,往往话一出口,即被认为同乡。他精通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外语,甚至精通这些语言下面的方言。因此,他得了个绰号——“赵八哥”。
赵元任儿时就展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清末,其祖父在北方做官,年仅3岁的赵元任随父母在北京、保定居住期间,从保姆那里学会了北京话和保定话。回到家乡读书,又学会了用常州方言背诵四书五经;后来又从大姨妈那儿学会了常熟话,从伯母那儿学会了福州话。
赵元任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向南京同学学会了南京话。在一次聚餐中,赵元任居然用8种方言与来自8个不同地方的同桌同学交谈甚欢,以至每一位同学都认为他是自己的同乡。 赵元任对中国各地方言可以做到一学就会,并且绝非点到为止,而是真正掌握了其精妙之处。研究者认为,赵元任掌握语言的能力之所以非常人所能比,是因为他能迅速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门外语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将这些语言运用得如同母语一般的自如:对赵元任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外语、母语之分了,他所学过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仿佛与生俱来地在他身上存在着。赵元任语言能力超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听觉特别灵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悟出一种语言的发音特点,从而迅速掌握这种语言,此后便是终生不忘。
1920年赵元任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适逢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被蒋百里、蔡元培等荐为翻译,随罗素在全国巡回讲学了一年。罗素乃一代大家,其演讲面宽而高深,而赵元任则应对自如,每至一地,他都会用当地语言来为听众翻译。在杭州用杭州方言,在长沙用长沙方言,而且还是在去长沙的途中跟一位湖南人现学的,艺高人胆大,到了长沙就现卖,以至于许多听众误认为他是长沙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赵元任不仅将罗素的演讲内容完整无误地翻译出来,就连其中的笑话、俚语,也翻译得毫不走样,罗素极为满意。
1920年,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刘半农突发奇想,要编一本中国各地的“骂人专辑”,并在《晨报》上刊登了一则“粗话启事”,公开征集全国各地骂人的方言。赵元任看到启事后,来到刘半农宿舍,对着刘半农用湘、川、皖等地方语言大骂一通,边骂边讲解两人边笑。随后周作人也来了,用绍兴土话又将刘半农大骂了一顿。当刘半农去上课时,途中又被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学生拦住,这些学生纷纷用家乡方言对着他骂。转过天刘半农拜访章太炎,章也看了报载启事,见到刘进来,便用古汉语中的粗话骂了一顿。
1921年赵元任携妻子杨步伟到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1925年赵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其时33岁,为4人中最年幼者。
在清华任教时,赵元任曾当众表演过“方言旅行”,他模拟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晋、陕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川、云、贵,再从两广到江西、福建,进入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一个多小时,“走”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介绍名胜古迹、土货特产,其惟妙惟肖的语言,让听众大呼过瘾。
赵元任曾多次在法国发表演讲,用的是纯粹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听众对他说:“你的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他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许多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1938年赵元任夫妇赴美,先是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后教学于耶鲁大学至1941年。之后5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回电就一句话:“干不了。谢谢!”
胡适评价赵元任:“他是一位最可爱的人!”
赵元任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此乃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美国人对赵元任的评价,可谓推崇至极——“赵先生永远不会错!”
(选自《文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