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反复证明,改革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一大利器。随着社会发展,国民对服装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大、学生创新不足、师生黏性低等矛盾问题越来越凸显,阻碍着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加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
(一)知名品牌少,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
目前,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占到全国高校的一半,艺术类专业报考的热潮始终丝毫不减,高校艺术专业新增学生数量每年始终保持在50万以上的高位,然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下的一个个性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专业实用型较弱,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就业岗位较少,每年补充的岗位数量不足10万人,“僧多肉少”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分支———服装设计,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服装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作为一个服装制造大国,有着全球的服装贸易订单以及众多的服装工厂和制作服装的工人,但对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却始终处于低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少,服装行业普遍都是被动加工多、主动设计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装设计毕业生就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二)教学方式老,限制了学生个性表达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服装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服装设计专业是培育服装设计师的重要场所,培养更多高质量服装设计人才的任务与使命不可避免地落在了高校身上。然而,与国外艺术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相比,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较为忽视,教学中教师的地位过于强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仿”的模式依舊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2]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是也会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弊端,与此同时,还会大大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更为重要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分,导致服装设计学生普遍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作品普遍缺乏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抄袭国外设计师作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成为当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一)加大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设置
服装市场营销作为服装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往往被国内高校所忽视,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所占比重普遍较低,而开设服装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理论、市场定位、USP(独特销售主张)、广告与公关、消费者研究和营销调研等市场营销知识体系是品牌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开展市场活动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只有重视服装市场营销,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才能保持服装品牌红红火火,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社交媒体盛行、瞬息万变的时代,服装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现新的营销手段———无论是明星效应、网红经济或是绿色营销或者口碑营销,又或者是即看即买和快闪店的销售模式,都为各自服装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然而,服装市场营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紧缺,造成了我国国际知名品牌少的现状,而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服装高等院校,应当主动填补空白,重视和加强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的设置和建设,努力培养出既会做设计、会做衣服的设计师,更会做宣传、会做推广的专业服装营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人才需求,才能让中国品牌服装占领世界时装一角,才能在服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3] 。
(二)强化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培养
“00后”已经迈入大学校园,他们成长于一个崇尚个性的多元时代,更加注重也更加擅长表达自我,这对于从事服装设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在现在思想更加开放、全球文化更加交融的环境下,学生的眼界更为广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愈发强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挑战是,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个性化的元素盛行,这样的潮流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推陈出新,利用独特的时尚嗅觉来设计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服装[3] 。而作品是设计师思想的表达,只有服装设计师自己有个性、有创造力、与众不同,服装作品才能不落俗套。因此,启发学生的创造新、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是服装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好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由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启发他们自身的设计潜能,让更多学生由“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能代表“中国设计”的服装设计师,从而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服装的绚丽舞台[4] 。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从服装设计本身来说,其本质也是一种和外界沟通的方式,如何将设计想法和理念传达给受众者,同样要求设计者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强化学习自我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多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Seminar)和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锻炼;或是通过通过情绪板(MoodBoard)、个人网页(PersonalWeb-site)、个人名片(BusinessCard)和作品集(Portfolio)的制作来对学生的视觉化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通过演讲(Presentation)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多形式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加轻松地融入紧张、快速的服装行业中,并且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成功地、有效地展现和表达自己或者是所服务的服装品牌的优势。此外,从学生就业面上来说,突出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能扩展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能够令他们自信地选择服装销售、服装买手或时尚公关等需要较强沟通能力的工作类型。总之,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长远的益处[5] 。
通过对我国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加大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设置、强化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吸收借鉴国外导师制教学模式等措施,为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
(一)知名品牌少,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
目前,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占到全国高校的一半,艺术类专业报考的热潮始终丝毫不减,高校艺术专业新增学生数量每年始终保持在50万以上的高位,然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下的一个个性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专业实用型较弱,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就业岗位较少,每年补充的岗位数量不足10万人,“僧多肉少”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分支———服装设计,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服装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作为一个服装制造大国,有着全球的服装贸易订单以及众多的服装工厂和制作服装的工人,但对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却始终处于低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少,服装行业普遍都是被动加工多、主动设计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装设计毕业生就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二)教学方式老,限制了学生个性表达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服装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服装设计专业是培育服装设计师的重要场所,培养更多高质量服装设计人才的任务与使命不可避免地落在了高校身上。然而,与国外艺术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相比,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较为忽视,教学中教师的地位过于强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仿”的模式依舊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2]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是也会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弊端,与此同时,还会大大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更为重要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分,导致服装设计学生普遍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作品普遍缺乏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抄袭国外设计师作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成为当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一)加大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设置
服装市场营销作为服装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往往被国内高校所忽视,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所占比重普遍较低,而开设服装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理论、市场定位、USP(独特销售主张)、广告与公关、消费者研究和营销调研等市场营销知识体系是品牌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开展市场活动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只有重视服装市场营销,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才能保持服装品牌红红火火,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社交媒体盛行、瞬息万变的时代,服装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现新的营销手段———无论是明星效应、网红经济或是绿色营销或者口碑营销,又或者是即看即买和快闪店的销售模式,都为各自服装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然而,服装市场营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紧缺,造成了我国国际知名品牌少的现状,而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服装高等院校,应当主动填补空白,重视和加强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的设置和建设,努力培养出既会做设计、会做衣服的设计师,更会做宣传、会做推广的专业服装营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人才需求,才能让中国品牌服装占领世界时装一角,才能在服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3] 。
(二)强化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培养
“00后”已经迈入大学校园,他们成长于一个崇尚个性的多元时代,更加注重也更加擅长表达自我,这对于从事服装设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在现在思想更加开放、全球文化更加交融的环境下,学生的眼界更为广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愈发强劲,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挑战是,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难度,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个性化的元素盛行,这样的潮流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需要设计师不断地推陈出新,利用独特的时尚嗅觉来设计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服装[3] 。而作品是设计师思想的表达,只有服装设计师自己有个性、有创造力、与众不同,服装作品才能不落俗套。因此,启发学生的创造新、强化学生的个性化是服装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好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由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启发他们自身的设计潜能,让更多学生由“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能代表“中国设计”的服装设计师,从而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服装的绚丽舞台[4] 。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从服装设计本身来说,其本质也是一种和外界沟通的方式,如何将设计想法和理念传达给受众者,同样要求设计者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强化学习自我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多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Seminar)和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锻炼;或是通过通过情绪板(MoodBoard)、个人网页(PersonalWeb-site)、个人名片(BusinessCard)和作品集(Portfolio)的制作来对学生的视觉化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通过演讲(Presentation)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多形式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加轻松地融入紧张、快速的服装行业中,并且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成功地、有效地展现和表达自己或者是所服务的服装品牌的优势。此外,从学生就业面上来说,突出的自我表达能力还能扩展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面,能够令他们自信地选择服装销售、服装买手或时尚公关等需要较强沟通能力的工作类型。总之,自我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长远的益处[5] 。
通过对我国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加大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设置、强化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吸收借鉴国外导师制教学模式等措施,为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