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学生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有副对联写得很恰当:“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写作,在很多学生心中是一件大难事,绝大多数学生作文一段到底,内容空洞,中心不明,书写也极差,更不用说语言表述了。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于是教师只布置作文,每周都让学生作文,有的学生在家里写作文实在凑不够字数,就生拼硬凑,一边写一边数,殊不知像这样“挤牙膏”写出来的文章词不达意,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文没有表现力,没有生命力。而教师常常简单给作文分数,对于乏味的语言只能报之以无奈的态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写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在人物形象描写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写作误区减轻了学生笔下空洞的痛苦,让学生写作有法可寻,去乐意写作。
一.“文字”现“画面”
经典文章值得反复品读,许多词、句优美的名家名篇等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味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为了赶“进度”,把课堂上所设计好的问题解答完,即结束对该作品的探究学习,往往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品读,教材语言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教师应该让学生靠近文本,品读语言。
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父亲爬月台的文字让人们为之感慨,这一经典语段的形成也并非一气呵成,未定稿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后来的定稿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文字被拍成电视散文,所形成的画面也十分感人。
在写作中,将人物重要的言行举止细细分解,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细致地刻画出来,写作就有了灵气与生命。
二.“比较”探“发现”
选取学生平时较典型的写作误区,通过比较,探究文字如何形成画面感的技巧,将学生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转化成画面,学生就可以将写作难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画面描写,真实描摹每一道风景,每一个场景,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一)细化动作现画面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如A句“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鸟”,这句子简单交代了一件事情,至于如何罩住鸟,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这样笔法是学生常见的写作现状,读者不明其所以,文章也没有味道。通过呈现B句,已学的《雪地捕鸟》的经典语段“他扫开一大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学生便会从比较得出,B段文字细化了“捕鸟”的动作,动词丰富,动作真实,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产生了画面,读者似乎看到了“捕鸟”的场面,文章就生动形象,细腻有味儿了。
(二)细化形象现画面
刻画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特征,需细化此人在你心中的唯一印象。这一印象还可以“定格”。要让人物形象典型,让人如见其人,还得从外貌、肖像入手,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将长相、表情细细描画成文字,令读文人读文字时脑现其形,这就需要用文字呈现画面。
如此段文字,“三七分的发型和女士打扮,一双小眼睛透露着机智。再加上那一身穿跑偏了的苏格兰裙子,幽默诙谐,令人发笑。”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即在脑海里现出了画面,让人自然而然想到了春晚中亮相的“小沈阳”。
又如,“旧得卷边‘老解放帽子’ 一身农民的打扮 。开口说话,嘴角在往上翘的同时,两只眼珠子赶紧配合着翻出来,东北老农民那种土不拉叽的、憨憨的喜剧脸谱就一下子蹦了出来”自然,让学生猜到“赵本山”的理由便是那些独到的修饰人物的外貌词,“眼珠子赶紧配合着翻出来”“土不拉叽”等人物典型特征的词,也可以再现人物画面。
(三)描绘场景现画面
画面感阅读还需要场景来衬托,才能深化所描写的中心,烘托烘托渲染气氛,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易于读者接受。《背影》当中,父亲爬月台为何不容易?“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学生一下子能从场景中明白,月台高而父亲胖是导致父亲爬月台艰难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父亲为“我”买橘子才“令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场面描写表现出了特定的气氛,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三、“镜头”与“细化”
结合特写镜头,培养学生用心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可以适时展示人物特写镜头,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借助特写镜头,进行片段训练,让学生用“文字呈现画面感”的方法,回忆印象最深的画面,描下最至亲至爱的人。描写那些举动,那幕形象,那种情景,让我终身难忘的那个“镜头”,可尽情享受表达的乐趣。
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抓住某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对于重点人物、重要事件进行慢镜头局部放大,同时衬托出一个生动的场景。多用笔墨,突出重点,继而就能通过文字看到这件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读者凭视觉形象将画面自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于是教师只布置作文,每周都让学生作文,有的学生在家里写作文实在凑不够字数,就生拼硬凑,一边写一边数,殊不知像这样“挤牙膏”写出来的文章词不达意,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文没有表现力,没有生命力。而教师常常简单给作文分数,对于乏味的语言只能报之以无奈的态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写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在人物形象描写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写作误区减轻了学生笔下空洞的痛苦,让学生写作有法可寻,去乐意写作。
一.“文字”现“画面”
经典文章值得反复品读,许多词、句优美的名家名篇等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味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为了赶“进度”,把课堂上所设计好的问题解答完,即结束对该作品的探究学习,往往忽略了对语言的品味、品读,教材语言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教师应该让学生靠近文本,品读语言。
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父亲爬月台的文字让人们为之感慨,这一经典语段的形成也并非一气呵成,未定稿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后来的定稿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文字被拍成电视散文,所形成的画面也十分感人。
在写作中,将人物重要的言行举止细细分解,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细致地刻画出来,写作就有了灵气与生命。
二.“比较”探“发现”
选取学生平时较典型的写作误区,通过比较,探究文字如何形成画面感的技巧,将学生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转化成画面,学生就可以将写作难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画面描写,真实描摹每一道风景,每一个场景,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一)细化动作现画面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如A句“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鸟”,这句子简单交代了一件事情,至于如何罩住鸟,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这样笔法是学生常见的写作现状,读者不明其所以,文章也没有味道。通过呈现B句,已学的《雪地捕鸟》的经典语段“他扫开一大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学生便会从比较得出,B段文字细化了“捕鸟”的动作,动词丰富,动作真实,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产生了画面,读者似乎看到了“捕鸟”的场面,文章就生动形象,细腻有味儿了。
(二)细化形象现画面
刻画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特征,需细化此人在你心中的唯一印象。这一印象还可以“定格”。要让人物形象典型,让人如见其人,还得从外貌、肖像入手,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将长相、表情细细描画成文字,令读文人读文字时脑现其形,这就需要用文字呈现画面。
如此段文字,“三七分的发型和女士打扮,一双小眼睛透露着机智。再加上那一身穿跑偏了的苏格兰裙子,幽默诙谐,令人发笑。”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即在脑海里现出了画面,让人自然而然想到了春晚中亮相的“小沈阳”。
又如,“旧得卷边‘老解放帽子’ 一身农民的打扮 。开口说话,嘴角在往上翘的同时,两只眼珠子赶紧配合着翻出来,东北老农民那种土不拉叽的、憨憨的喜剧脸谱就一下子蹦了出来”自然,让学生猜到“赵本山”的理由便是那些独到的修饰人物的外貌词,“眼珠子赶紧配合着翻出来”“土不拉叽”等人物典型特征的词,也可以再现人物画面。
(三)描绘场景现画面
画面感阅读还需要场景来衬托,才能深化所描写的中心,烘托烘托渲染气氛,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易于读者接受。《背影》当中,父亲爬月台为何不容易?“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学生一下子能从场景中明白,月台高而父亲胖是导致父亲爬月台艰难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父亲为“我”买橘子才“令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场面描写表现出了特定的气氛,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三、“镜头”与“细化”
结合特写镜头,培养学生用心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可以适时展示人物特写镜头,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节描写的妙处。借助特写镜头,进行片段训练,让学生用“文字呈现画面感”的方法,回忆印象最深的画面,描下最至亲至爱的人。描写那些举动,那幕形象,那种情景,让我终身难忘的那个“镜头”,可尽情享受表达的乐趣。
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抓住某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对于重点人物、重要事件进行慢镜头局部放大,同时衬托出一个生动的场景。多用笔墨,突出重点,继而就能通过文字看到这件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读者凭视觉形象将画面自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