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论下对“差生”教育的思考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a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要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利用创新教育理念,唤醒“差生”的思维。本文通过论述“差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创新教育理论下对“差生”的教育进行思考,从而使我国众多的“差生”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
  [关键词]创新教育 “差生” 创造性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84-02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应该融合于日常教育中,而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应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
  2001年,《中国青年报》指出,在我国现有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差生”行列,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些“差生”常因得不到集体的帮助,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在成长中产生心理阴影,毕业后或因不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部分人甚至成为犯罪的“后备军”。[1]如何将这部分“差生”转变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是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概念的界定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所强调的创新教育并不一定要培养学生创造出新事物,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自己的想法,不生搬硬套他人理论,是培养创新精神。教育创新最重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学习。[2]
  (二)“差生”
  苏霍姆林斯基将“差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差生”;第三类为“理解能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本文是通过利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对第一类和第二类“差生”促进其思维的觉醒,培养创造力,同时对第三类“差生”加大关注,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
  二、“差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及教育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种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结果如下:[4]
  (1)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自足占38%
  (2)思维行动的独创性38%
  (3)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35%
  (4)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
  (5)好奇心,不断提问18%
  赞可夫对“差生”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差生”的行为特征,普遍如下:[5]
  (1)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脾气倔强,不愿服从别人的要求。
  (2)自尊心强,不能忍受教师或者同学对其差别看待。
  (3)对感兴趣的事情十分活跃,偏科,对喜欢的老师或者课程格外关注。
  通过以上行为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和“差生”之间的行为有很多相似性,如都不愿意人云亦云、对教师会存在质疑、对感兴趣的事物思维活跃,那么今天的“差生”会不会就是明天的科学家呢?
  我们从很多科学家的经历中发现,他们小时候也曾在老师眼中被视作“差生”。如爱迪生,他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在老师眼中他是“愚钝的低能儿”,但是他的一生中却有一千三百多个发明;物理学家费加,总是对乘法表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为“差生”;爱因斯坦、牛顿等等很多我们熟知的科学家在小时候都存在严重偏科现象,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然而,正是这些“差生”谱写了科学史上的神话。
  “差生”是千差万别的,造成“差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家庭环境、心理承受力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择差教育”代表徐向洋认为,“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单纯的成绩差,只是作为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鲜活个性,他们难以适应标准统一、进度相同的学校大教育”。然而,我国于19世纪引入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向许多年龄相近、程度相似的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体授课。随着时代的变迁,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匮乏,每个班级都会有五六十人以上,教师无法顾及到全班学生,为了顾及大部分学生,很多教师只能甩开对那些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差生”的关注,同时,为了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氛围,经常对“差生”进行训斥、警告,从而使“差生”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差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分析告诉我们,“差生”是存在潜在的优势的,只是教师还没有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力。如果教师能对这些学生加以关注,采取合适方式引导,他们也许将成为我国巨大的人才优势。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对“差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加德纳智力发展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至少存在八种认知思维方式,即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学生身上表现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因此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差生”的差只是由于语言或数学等智力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并不是真正的差生。同时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一种或几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或产品的能力”,[6]显然,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会培养学生不同智力的形成,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创造性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是分不开的。因此,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
  (二)班杜拉自我强化理论
  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多指成绩不好的学生,应试教育体系下,成绩差的学生多不受老师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成就感较少,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逐渐就会形成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下降的问题。班杜拉在自我强化理论中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7]创新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感受到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创新教育理念下对“差生”教育的建议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一言堂”,对教学内容“满堂灌”,“差生”的学习基础差,并且不能集中整节课去接受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而创新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特朗普制”,这种教学模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取代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8]我们知道,“差生”大多数都存在爱说话、好动等行为,因此,我们创新教育下的课堂就以学生为主体,就让他们说,让他们讨论,不固定座位形式,对他们的言论给予肯定,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成就感,逐渐就会在班级中形成学习氛围,“差生”就会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中,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创造活动课形式进行教学,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创造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相比,有正常的教学计划为保证,有师资、教材、课时为依托,经过教师的努力达到设课目标。同时,与各科教学相比,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在活动中发展学生智力,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不受各科教学的限制,使学生能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9]要使“差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采用创新活动课形式,更多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差生”的思维得到“觉醒”。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这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评价标准的差异,才导致了我们眼中“差生”的产生。在上述所阐述的科学家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在学习阶段他们被认定为“差生”,而在步入社会后他们是杰出的代表。创新教育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方式,因此,传统的“接受式教育”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合。创新教育要打破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单一模式,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水平(如朗读、阅读、演讲、操作等),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10]多方面的评价可以改变单一对成绩的评价,从而就不存在“差生”,进而使学生在不同方面了解自己、发展自己。
  学校教育是后效的,往往要经过数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显现出来。现如今社会都以一个学校能培养多少高分学生来判别好坏,这种评价方式更造就了“分数至上”的模式。正是这种评价方式才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差生”。国外有一种评价方式称为后效性评价,即以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对社会贡献大小作为评价标准,来作为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表征。[11]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现在很多初中、高中都把该校中考、高考成绩以大榜形式张贴出来,那么同样可以把学生毕业后的成就张贴出来,这对这个学校的成功同样具有说服力。我们利用创新理念对“差生”进行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而是培养身心健全、具有创造意识、为创新型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公民。
  “差生”的产生是多种原因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对这些“差生”关心,给予他们“同样”的眼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差生”的第一步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我们利用创新教育理念就是在完成这项工作,使这些“差生”不失去学习动机,不失去信心,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倡创新型教育,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希望能通过对“差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公民,在步入社会后,这些群体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们的思想还能影响下一代的教育,为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媛媛.“差生”教育的伦理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CARLOS VERA,JES?S F?LEZ,JOS.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innovation:developing tools in support of active learning.ANTONIO COBOS,2006,2(31):227-236.
  [3]张正君.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05):25-28.
  [4]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5-13.
  [5]李醒东.赞科夫论差生和差生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7(05):7-12.
  [6]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03):38-43.
  [7]Bandura,A.The self-regulation through anticipatory and self-reactive mechanisms,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990:79.
  [8]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13-16 52.
  [9]张景焕,李冬梅.创造活动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61-63.
  [10]赵学勤.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质量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1):22-25.
  [11]赵承福.我的创造教育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2(12):3-6.
  责任编辑:杨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本文以1999-2002年间实施了MBO(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对这些公司的业务、财务、股本、管理、行为等特征以及收购定价、资金来源等问题进
关于保费泡沫的争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保险会计还是一个黑匣子。新会计准则能否彻底解决保费虚增,值得探讨。保费收入虚增1.非寿险存在大量应收保费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
[摘要]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模式,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现阶段强化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为研究视角,针对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做出具体分析,然后
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食品安全属于世界性关注焦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加大了食品安全投入力度,就食品问题也增加了打击力度.通过制定食品检测实验室制度,可保障食品安全,
期刊
[摘要]英语新课标对中职英语课堂提出了不少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贯彻英语新课标需要中职英语教师积极探索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笔者的诸多体会中仅提取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观点予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 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82-02  中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强化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其中“大检修”建设,重点是加强业务整合,优化配置公司检修、运行维护资源,按照专业化方向,推进设备巡检
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学生相关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而学生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应该本着谋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