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生的数学素养参差不齐,是数学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应针对流动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流动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流动生;数学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4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针对流动生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呢?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让流动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教学要重视流动生的“双基”训练,因为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以后学习数学、进行深造的基础。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时间的计算”,关于钟面大格和小格等知识的掌握,及经过多长时间的计算、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转化等技能的掌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钱币”中,关于钱币的认识和转化等知识、技能的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三者概念的认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掌握……时间、钱币、行程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我们每天都需要依据时间来安排作息;货币是重要的流通工具,对商品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行程问题”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遇到的生活问题……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流动生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流动生受父母工作的调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数学素养参差不齐。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流动生,要抓牢“双基”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较优秀的流动生,应该在做好“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他们今后升入高一级学校夯实基础。
二、重视流动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不重视流动生的学习基础,数学课堂教学犹如盲人摸象,找不准方向。同時,由于流动生的身心发展对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教师若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反之,逆势而为,事倍功半。
例如,教学“方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应重视流动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符合流动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首先,关注流动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的初步感知。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两个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方程和原方程有共同的解”“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方程和原方程有共同的解”,并要求学生背诵这两条基本性质。虽然学生能很快背诵出来,但不能深入理解这两个性质,所以这样教学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则用托盘天平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这样教学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提高了流动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组织教学,激发流动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可以把本班数学学习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第一梯队,然后以他们为核心,组织四人的合作兴趣小组,每小组的流动生不少于一名,着重帮扶流动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进行必要的记录,定期汇报学习和帮扶情况,期中和期末各评选一次优秀合作小组,给予鼓励和表彰。这样教师上课时就可以面向大部分学生进行授课,课后让数学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流动生进行具体的帮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流动生的数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知识基础不同的流动生,怎样帮扶、帮扶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帮扶之前必须心中有数。对于帮扶的效果,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流动生在这样一种高效的学习帮扶下,由对题目不会做、不愿做转变成会做、想做,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家校联系机制,提高流动生的数学素养
有些家长几年里就换一个工作单位,学生频繁转学,不断适应新的学校、新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还有部分外来打工的家长,要么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要么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要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差,能力薄弱,没有兴趣。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家校联系的有效机制,促使家庭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给学生发放家校联系数学作业记录本,让学生把每天的作业分门别类地记录在上面,然后请家长进行监督检查并签上姓名;建立家长学校微信群、QQ群等,方便联系,反馈情况。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校联谊会,增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对于家长长期不在本地的流动生,要建立定期的家访制度,了解流动学生在家里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
总之,只要我们针对流动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木清)
[关键词]小学数学;流动生;数学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4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针对流动生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呢?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让流动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教学要重视流动生的“双基”训练,因为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以后学习数学、进行深造的基础。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时间的计算”,关于钟面大格和小格等知识的掌握,及经过多长时间的计算、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转化等技能的掌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钱币”中,关于钱币的认识和转化等知识、技能的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三者概念的认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掌握……时间、钱币、行程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我们每天都需要依据时间来安排作息;货币是重要的流通工具,对商品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行程问题”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遇到的生活问题……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流动生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流动生受父母工作的调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数学素养参差不齐。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流动生,要抓牢“双基”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较优秀的流动生,应该在做好“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他们今后升入高一级学校夯实基础。
二、重视流动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不重视流动生的学习基础,数学课堂教学犹如盲人摸象,找不准方向。同時,由于流动生的身心发展对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教师若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反之,逆势而为,事倍功半。
例如,教学“方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应重视流动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符合流动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首先,关注流动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的初步感知。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两个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方程和原方程有共同的解”“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方程和原方程有共同的解”,并要求学生背诵这两条基本性质。虽然学生能很快背诵出来,但不能深入理解这两个性质,所以这样教学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则用托盘天平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这样教学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提高了流动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组织教学,激发流动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可以把本班数学学习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第一梯队,然后以他们为核心,组织四人的合作兴趣小组,每小组的流动生不少于一名,着重帮扶流动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进行必要的记录,定期汇报学习和帮扶情况,期中和期末各评选一次优秀合作小组,给予鼓励和表彰。这样教师上课时就可以面向大部分学生进行授课,课后让数学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流动生进行具体的帮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流动生的数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知识基础不同的流动生,怎样帮扶、帮扶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帮扶之前必须心中有数。对于帮扶的效果,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流动生在这样一种高效的学习帮扶下,由对题目不会做、不愿做转变成会做、想做,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家校联系机制,提高流动生的数学素养
有些家长几年里就换一个工作单位,学生频繁转学,不断适应新的学校、新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还有部分外来打工的家长,要么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要么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要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差,能力薄弱,没有兴趣。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家校联系的有效机制,促使家庭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给学生发放家校联系数学作业记录本,让学生把每天的作业分门别类地记录在上面,然后请家长进行监督检查并签上姓名;建立家长学校微信群、QQ群等,方便联系,反馈情况。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校联谊会,增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对于家长长期不在本地的流动生,要建立定期的家访制度,了解流动学生在家里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
总之,只要我们针对流动生的学习特点和教育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