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名目再缴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耕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源,是广大农民必须缴纳的皇粮国税。明清以来,统治者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先后实施“赋役合并”“摊丁入亩”等政策。官府不再强征劳役,改用花钱雇工。因此,按人口缴纳的“丁口税”也不再单独征收,纳入农业税中,按土地多寡决定税赋额度。农业税于春秋两季缴纳,称上忙、下忙或上限、下限。
  由于税种、税策、时限、附加以及支付等各种变化,留存于今的清代税收凭证上,其银两称谓竟也变化多端、五彩纷呈。


少地农民获解脱


  图1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农户张长清向官府缴纳农业税的凭证《纳户执照》,所纳银两被官方称之为“民粮银”,即种粮农户缴纳的农业税银。图2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湖北省南漳县的纳税凭证《花户执照》,所纳银两被官方称之为“钱粮银”。还有些收税《执照》上直接叫“粮银”(见图3),说到底都是种粮农户向官府缴纳的税银。
  图2所言“花户”不是养花大户,是指登记在花名册上的农户。清代的税收花名册主要有《赋役全书》《鱼鳞册》和《归户实征册》。《赋役全书》是朝廷记载各地赋役数额的册籍,以府、州、县为编制单位,开列人丁、田亩、税赋等。每州、县发两部,一部存官衙,作为官方科征的依据;一部存学宫,民间納税人可申请查阅。



  《鱼鳞册》又名《地亩册》,是旧时官府为征派田赋和保护公、私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依次排列,并逐段连缀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等等信息。因册中所绘田地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据相关资料介绍,《鱼鳞册》的编撰起于宋代。明洪武年间,朝廷命各州县重新清丈土地,编造了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作为土地和赋税管理的依据。清代延续明制,对《鱼鳞图册》曾几度重新编造和补造。
  《归户实征册》是地方官根据户籍和各户占有土地情况每年编撰的赋役文册。《鱼鳞册》按都图(乡村)编制,而现实中,农户并不只在本都本图占有土地,或在外省、外县、外都图都有可能占有土地。这样按照区域编撰的《鱼鳞册》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各户的土地和税收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明清两朝又编制了《归户清册》并根据《归户清册》,每年将各户土地及钱粮赋税变化情况登记造册,按册征收赋税,是为《归户实征册》。



  图4是道光十年(1830年)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纳户执照》。这里收到的是“地丁银”。“地”税就是按田亩缴纳的税赋,即田赋;“丁”税即所谓的“口赋”“人头税”。明末清初,由于土地兼并剧烈,人口逃亡严重,统治者不得不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清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就是将“丁税”摊入田亩征收,这对于少地或失地农民多少是一种解脱。

漕粮征收改现银


  图5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南安庆府怀宁县《版串执照》即收税凭证。这里收的是“丁地漕项银”。首先来谈谈“江南安庆府”。安庆本在长江以北而非江南,所言“江南”应该是清初旧称江南省安庆府的沿袭称谓。众所周知,明朝是北京、南京两都制。清取代明后,沿明制将南京以及南直隶地区设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是为江南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又将江南省分拆为两省,以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以及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分别命名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但不知何故,安徽这边的税收单据刊印“江南”省这一习惯称谓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本《执照》在征收丁、地银的同时多了“漕项”即漕粮。漕粮和田赋都是按亩征收,但漕粮是百姓以粮食实物上缴的税收科目之一。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清的漕粮主要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东、河南八省征收。这些粮食通过大运河由东南地区运至京师,因其运输方式而得名为“漕粮”。又因为是南粮北运,遂称“南米、南漕”。《清史稿·食货志三》:“前命截留南漕二十万,贮天津次各仓备用”。漕粮起于两汉,行于唐宋,明清遂成定制。
  漕粮改收银钞缴纳曰漕折。随着海运的发展、粮食逐步商业化以及内战的因素,到咸丰年间漕粮已几乎停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明令取消漕运。但农民仍需缴纳漕粮,只是改征银两了。所以,图5要征收“丁地漕项银”。



  清代早中期的税收凭证上印“地丁等银”,其漕粮是要另单实收的。如前所述,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漕粮无法征运,清政府从实际情况和收买民心两方面出发,暂时减去了一些省份的漕粮上缴和北运任务。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清政府拟恢复起征漕粮,却遭到了各省督抚的激烈反对。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其一,南方经多年战事,农业经济已破坏至极,重收漕粮无异加赋,恐生巨变;其二,停漕十几年,漕船多已毁坏,仅此一项须银3000万两,不堪重负;其三,运道年久失修,多已干涸,无法行船;因之建议停止漕粮征收。咸丰年以后,漕粮一般改征折色,“丁地漕银”就意味着田赋和漕粮都折为银两征收了。   漕粮若按其用途作军粮使用称为“兵米”(见图6)。“兵米”若收折色银两往往称“饷银”(见图7)。

春秋两税“上下忙”


  图8、图9《纳税执照》上刊印的是“上忙银”和“下忙银”。这是根据缴纳税收的时限定名的,所以,“上下忙”有时也称“上下限”。所谓“上下”指夏秋两季纳税,历史上称作“两税法”。
  “两税法”起源于唐代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加剧,朝廷有识之士提出改农业税的“租庸调”制度为“两税法”。经德宗皇帝认可后,朝廷遂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由朝廷核定税额分配至各州府,州府依照各户人丁和财产(田亩)定税额,按户纳钱,按田亩纳粮,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这种形式宋、元、明、清、民国一直沿袭之。


地方经费被私吞


  清代有些纳税凭证上还印有“正耗银”(见图10)。文中的“正、耗”是两个概念,正税是按田亩应当完纳的税收,“耗”则可以单独写一篇论文。对于漕粮、兵米等“本色”征实税来说,“耗”有运耗、仓耗、鼠耗等,且每一耗都可细细分之。运耗宋元时期曰支移或脚钱。明清时,水运的叫“水脚”,陆运的叫“驴脚”,也称“折驴銀”(见图11)。漕运官船上的水手、运工、护送兵丁人等,其吃粮都要算在运耗之内。仓耗也很离奇,囤积粮食所花费的木料、芦席也要算在仓耗内。清代运往北京的漕粮、南米每石征耗米二斗五升至四斗,损耗竟然达到了正税的40%。
  对于“折色”征银,“耗”主要为成色折扣和火耗。前者是把民间银两与官银的成色进行比对,按法定的“库平”或“漕平”纹银标准予以增减,行话叫“贴水”或“升水”。后者是把从千家万户收来的碎银熔化为规范重量的银锭,这一过程中的损耗称之为“火耗”。《清朝文献通考》卷三《田赋三》记载:“钱粮出于田亩之中,火耗加于钱粮之外,火耗之名,自明以来始有之。盖由本色变而折银,其取之于民也,多寡不一,其解之于部也,成色有定,此销之际,不无折耗,而州县催征之时,不得不稍取盈以补其折耗之数,亦犹粮米之有耗米也。”耗银、耗粮说到底就是“稍取盈”,在正税之外多收一点,虽有政府明文规定,却往往成为地方官员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途径。



  图12“耗羡银”,按字面解释是赋税加耗部分抵补实耗后的所余银两。在此福州府闽清县的《执照》上,竟然毫无顾忌地刊出向粮户收取“耗羡银”。清代税收的耗羡部分可留存一些作为地方经费,或用来贿赠上司,打通关节,无非是被各级胥吏使用或私吞。清雍正年间规定,耗羡的一部分归地方官吏,叫“养廉”;另外的解缴布政使司,叫“羡余”。因有“耗羡”和“羡余”之利,各级官吏能不加征?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于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赋之加焉或至于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谓之羡余;贡诸节使,谓之常例……而生民之困未有甚于此时者矣。”
  在清代,用银两缴纳农业税,其名称竟也琳琅满目,其内涵竟也云屯雾集,钱币和票据收藏爱好者不可不辨。
其他文献
锦生洋行花露水香皂广告  众所周知,香水是女人精致生活的尤物,花露水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特别之于夏季,它確有一定的抑菌、卫生效果。花露水是以花露油为主体香料,加配酒精而成的一种香水类产品。传说“花露”二字取自宋代大文豪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中的“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句意。听起来,花露水的名字比香水更美,古代采花露做脂粉的女子仿佛就在眼前。  今天我们聊一种花露水的
期刊
体会过故宫的雪、关注过故宫的猫、逛过夜场、买过文创后,如今即将600岁的故宫又“官宣”要开始“搞事情”了。日前,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等公开上线,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将通过网络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消息一出,不少艺术爱好者们大呼“过瘾”。  据悉,在7月16日举行的“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一口气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7款数字产品。其中,“故宫名画记”是故宫博物院官方
期刊
动笔前,脑海中突然飘过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  说实话,尽管身为“行内人”,面对如此大而泛的话题,笔者竟一时也有些语塞。倒是这几天刷一些社交媒体的热搜话题,舆论的反应挺有点儿意思。  话题之一是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热天里追悬疑剧确实有些烧脑,但看到网上对其“服化道”的各种好评,作为一名“颜控”的笔者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几集下来,着实被其画面深深打动。例如长镜头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图景:歌女
期刊
虽是辅助的角色,但器座的选择、制作绝不简单,几乎所有的器物制作工艺都可以在器座上找到。稳固承载,是对器座最简单直接,也是首要的要求。比如现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玉山子,重达5吨多,200多年来始终巍然耸立,承载它的铜铸器座功不可没。更有甚者——著名的元代玉雕“渎山大玉海”,历经数百年,同为独山玉料的器座也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历史使命。可见,要想器物成为传世名品,搭配一件结实耐用的器座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中国传统工艺史上,器座虽仅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但制作原料多样化且种类繁多,从体量巨大的佛像底座,到书房中的小水丞,均量身定制出最适合的底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器物本身的美感。  清代器座的艺术观赏性受该时期艺术特色的影响,加之精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在历史上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清代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器座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元素,不仅会让画面的空间与结构更加立体,也使画面层次、内容更加
期刊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磊。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她都不疾不徐,相当有自己的节奏。  投身当代玉雕创作30余年,时至今日,程磊是同辈人中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子冈杯”金奖、“天工奖”银奖……这些年来,在中国玉石雕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评选榜单中,往往少不了她的名字;与此同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众自带含金量的头衔同样是她付出与坚持的
期刊
作为包括宫廷陈设在内的中国传统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座古已有之,清代尤甚,又以雍正、乾隆二朝最为讲究,一器一座,随物赋形。其材质以硬木为主,比如紫檀、酸枝、黄花梨、楠木、黄杨木等等,其中以紫檀、酸枝木最为常见;也有以玉石、象牙、青金石、珐琅、沉香、金、银等雕琢的:纹饰则不胜枚举,夔龙、夔凤、螭龙、饕餮、兽面、蟠虺、蝠、猴、鹌鹑、鱼、松、竹、梅、兰、菊、葫芦、石榴、葡萄、西番莲、忍冬纹、卷珠、卷云、
期刊
从书法技法层面来讲,在“宋四家”中,米芾(1051年至110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故宫博物院藏、收入宋拓本《群玉堂帖》的《自叙帖》,大致追述了米芾学书的经历。书时米芾50岁左右,此时其无论是技法还是个人风格都已是成熟期。经历过唐代笔法的简化后,魏晋使转的笔法或许在米芾身上能够找到些遗意,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晋书法的意、笔而自在飞扬。米芾的书法沉浸于数家而晚年自成一家,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各种与艺术收藏相关的场合中看到大量的器座,比如博物馆、拍场、艺博会……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新中式生活家居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稍加留意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工艺美术领域,对于器座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追根溯源地沿袭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创新的改变,更有打破传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呈现。像国人尤为喜爱的玉石雕刻,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本文特地邀请中国珠宝玉石
期刊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