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中国的媒体“引述外电”,将麦当劳“橡胶门”事件炒得热火朝天之时,一个高分子化学研究者带着疑问追溯了这次事件的源头。
7月4日,我看到中国新闻网报道称,麦当劳的“麦乐鸡”产品含有与橡胶有关的添加剂,这则新闻一出现马上占据了所有科技财经新闻栏目的头条,各家媒体争相跟进报道,网友评论也热火朝天,被称为“橡胶门”。然而,有关“麦乐鸡”成分的事实却全都是“引述外电”。
营养列表与成分列表鸡同鸭讲
麦乐鸡添加剂的问题,最初是在美国CNN网站的一个“健康”栏目博客上出现的。在这个博客上,有一篇发表于6月10日的署名文章,报道了美国一项改善学生校外膳食质量的动议,包括民众各方的反应等。跟所有博客一样,这篇文章下面也有一些网友评论。其中一位网友指出,必须注意美国麦当劳的食品质量。
该网友在回复中给出了几条麦当劳官司方网站下的资料链接,声称这些资料表明英国麦当劳的麦乐鸡(McNuggets)比美国麦当劳的相同产品要健康得多。在美国麦乐鸡产品中含有一种叫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PDMS)的消泡剂,以及一种叫叔丁基对苯二酚(简称TBHQ)的保鲜剂,而英国的麦乐鸡则是全天然的。于是该网友激烈地质问:难道美国的孩子就该吃这种垃圾食物吗?
检查这位网友提供的资料,发现都是麦当劳网站公开提供下载的。但是,其中“美国麦乐鸡成分”的资料是真正的成分列表(ingredients list),而“英国麦乐鸡成分”的资料,却是营养列表(nutrition facts)。这位激动的网友混淆了“营养” nutrition)和“成分”(ingredients)的概念,消泡剂PDMS和保鲜剂TBHQ并不属于“营养”,因此在英国麦乐鸡的“营养列表”里自然是查不到的。
此外,营养列表的项目只会是换算好的脂肪、糖、蛋白质等含量,但这些含量很可能来自不同的添加剂或原料,最终累积汇总。例如炸鸡块的脂肪既来自鸡肉本身,又来自用作油炸的植物油。相反,成分列表则是按原料和添加剂列出项目,不区分营养成分。
总之,拿英国鸡块的营养列表跟美国鸡块的成分列表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可参考价值。
CNN博客的添油加醋
这一网友的回复却引起了CNN健康博客作者的注意。在6月25日,该博客上出现了一则题为“麦乐鸡之间并不平等”的文章,以CNN的名义“调查”了英、美产品之间的差异。但该文作者实在没有拿出什么新东西,可能只是点击了一下网友提供的链接而已,并没有重新开展一次独立的“调查”。
不过,在文字上,CNN作者却添加了一点原网友回复中没有的新信息。在提到保鲜剂TBHQ时,他补充说“它是一种来自石油的产物”,而在提到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又补充说“它也被用于做橡皮泥”。
这两条信息对专业人士来讲不过是比画蛇添足更可笑的废话,但是却能有效地引起普通读者的不适甚至恐惧。TBHQ“来自石油”这样的说法是万能而含混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合成产业都基于石油。被千万女士涂在脸上的声称 “晶莹细腻”、“水润透白”的各种化妆品也都可以说是“来自石油”。
至于说PDMS“也被用于橡皮泥”,不过是笨拙地想引发读者联想。麦乐鸡所含的这个PDMS,除了用在“橡皮泥”,还用于性交润滑剂。这就好像我们用来擦嘴的纸也可以用于擦屁股,或者化纤中的涤纶与矿泉水瓶的材料是一样的。
化工产品用途广泛的例子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应该就事论事,无关的联想岂能作为论据?
数字化的以讹传讹
除此之外,这篇博客文章还给出了一些数字,有欺负读者搞不清楚数量单位之嫌:TBHQ的最高允许添加量是0.02%,根据“消费者用食品添加剂字典”,1克这样的物质就能导致“恶心,呕吐,耳鸣,谵妄,有窒息感”。
既然说1克TBHQ会导致恶心呕吐等,允许添加0.02%,那么麦乐鸡上面实际含有多少呢?博客作者却无法给出答案。类似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因此人们往往只满足于给出该添加剂的危险剂量及其所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危害,却不去比较食品中所含的剂量是否已高出这一危险剂量。读者看完之后,只会得出两个结论:
1.该物质会致病或致命
2.该食品中含有该物质
这样一来,读者就只会关注添加剂的“有无”,而没有足够的信息去关注物质的“多少”。也许本来安全的事件,就被夸大成危险事件,实为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不过,此时麦乐鸡的讨论停留在一个博客上面,尚无正式新闻报道。
中文媒体上演“三人成虎”
麦乐鸡事件在中文媒体的首次出现,是香港文汇报网站。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CNN博客文章的翻版,但是一个《麦乐鸡中有橡胶,你还敢吃吗?》的标题,成功地再现了“三人成虎”的传说。CNN文章尚且只说PD MS“也用于”橡皮泥而已,PDMS本身不是橡皮泥,更不是橡胶。但这篇文章的标题直接信口开河地宣称麦乐鸡中有橡胶,并直指读者恐惧心理——“你还敢吃吗?”
此后,内地的媒体就以“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报报道”的开头转载这一消息,最开始是7月4日来源于中国新闻网的报道,针对美国麦当劳的质疑之火烧到了中国麦当劳头上。一直到7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食品添加剂:麦当劳不能说的秘密》,可以算是暂告一段落。
回想整个过程,不过是从美国一个匿名网友的错误解读开始,由CNN在博客添油加醋,香港网友“三人成虎”,到了内地却撑起了长达半个月的正式新闻焦点,真有点蝴蝶效应的味道。
有意无意的媒体失控
麦当劳的食品问题早已不是新闻。光“麦乐鸡”这一产品就已经于2007年在国外引起过媒体的关注。在我国由于各种法规体制有待完善,新闻媒体更应当是公众对政府实施监督的示范。然而,这次以讹传讹的麦乐鸡事件,媒体却进行了一次错误示范,更像是充当了一回“不明真相”的群众。
同时,我们有理由怀疑,个别媒体总是有意无意地使公众保持无知。新闻媒体的宗旨是“求新”、“逐新”。但是,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中,“新不新”可不由媒体自己说了算,只能由读者的眼球说了算。
既然新闻媒体要逐新,而何谓“新”又是由读者来判定,那么读者保持相对无知的状态,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当然是有好处的。如果大家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去哪里找到“新鲜”的事情来报道呢?我们往往看到,每次新闻媒体都仅仅掘取完“新”之下的眼球效应,宣泄一下大众的情绪之后就戛然而止,鲜有能深入解答公众在认知上的根本问题。
难怪即使经过了新闻媒体的无数次翻炒,对于诸如食品添加剂、精神疾病、垃圾处理、化妆品毒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公众仍然莫衷一是,无法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
对于这些有意无意传播失控的媒体,公众的不知情就是它们的本钱。
中国“麦乐鸡”到底能不能吃?
该中国“麦乐鸡”同全球麦当劳的同名产品一样,一定含有消泡剂PDMS和保鲜剂TBHQ,因为这两种功能添加剂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PDMS俗称硅油,它是一种聚合物,作为食品消泡剂其分子量大于1000,在人体中不吸收、不分解、不积累,也没有味道和气味,不易挥发。除了上文提到用在性交润滑剂中之外,还用于各种药膏药油中。加到食用油作为油炸时的消泡剂虽然不是家庭中常见的做法,但却完全可以一试。
TBHQ为食用油抗氧剂,不加抗氧剂食用油放 久了容易变酸,麦当劳里的长期沸腾的油就更容易氧化,翻炸几次就开始产生“哈喇味儿”,这样的油吃了容易变成血脂高,必须得加抗氧剂。TBHQ在抗氧剂中属于比较高效且又耐高温的,适合加到食用油里。对于它的剂量,美国FDA和中国标准都是规定不得添加超过0.02%,但以TBHQ的自身性质,加到0.01%效果也够了。商家也没有理由要耗费成本多加一点TBHQ。
即便是按照这个最高允许的百分比,你若要一次吃进1克TBHQ——也就是能让你“恶心、呕吐、耳鸣……”的那个量——就必须吃掉重达5公斤的麦乐鸡。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根据现有信息所得出的估计。据媒体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全国麦当劳餐厅的麦乐鸡及相关产品,进行卫生安全监测”。中国麦乐鸡中有关添加剂是否超标,需要以最终检测结果为准。
7月4日,我看到中国新闻网报道称,麦当劳的“麦乐鸡”产品含有与橡胶有关的添加剂,这则新闻一出现马上占据了所有科技财经新闻栏目的头条,各家媒体争相跟进报道,网友评论也热火朝天,被称为“橡胶门”。然而,有关“麦乐鸡”成分的事实却全都是“引述外电”。
营养列表与成分列表鸡同鸭讲
麦乐鸡添加剂的问题,最初是在美国CNN网站的一个“健康”栏目博客上出现的。在这个博客上,有一篇发表于6月10日的署名文章,报道了美国一项改善学生校外膳食质量的动议,包括民众各方的反应等。跟所有博客一样,这篇文章下面也有一些网友评论。其中一位网友指出,必须注意美国麦当劳的食品质量。
该网友在回复中给出了几条麦当劳官司方网站下的资料链接,声称这些资料表明英国麦当劳的麦乐鸡(McNuggets)比美国麦当劳的相同产品要健康得多。在美国麦乐鸡产品中含有一种叫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PDMS)的消泡剂,以及一种叫叔丁基对苯二酚(简称TBHQ)的保鲜剂,而英国的麦乐鸡则是全天然的。于是该网友激烈地质问:难道美国的孩子就该吃这种垃圾食物吗?
检查这位网友提供的资料,发现都是麦当劳网站公开提供下载的。但是,其中“美国麦乐鸡成分”的资料是真正的成分列表(ingredients list),而“英国麦乐鸡成分”的资料,却是营养列表(nutrition facts)。这位激动的网友混淆了“营养” nutrition)和“成分”(ingredients)的概念,消泡剂PDMS和保鲜剂TBHQ并不属于“营养”,因此在英国麦乐鸡的“营养列表”里自然是查不到的。
此外,营养列表的项目只会是换算好的脂肪、糖、蛋白质等含量,但这些含量很可能来自不同的添加剂或原料,最终累积汇总。例如炸鸡块的脂肪既来自鸡肉本身,又来自用作油炸的植物油。相反,成分列表则是按原料和添加剂列出项目,不区分营养成分。
总之,拿英国鸡块的营养列表跟美国鸡块的成分列表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可参考价值。
CNN博客的添油加醋
这一网友的回复却引起了CNN健康博客作者的注意。在6月25日,该博客上出现了一则题为“麦乐鸡之间并不平等”的文章,以CNN的名义“调查”了英、美产品之间的差异。但该文作者实在没有拿出什么新东西,可能只是点击了一下网友提供的链接而已,并没有重新开展一次独立的“调查”。
不过,在文字上,CNN作者却添加了一点原网友回复中没有的新信息。在提到保鲜剂TBHQ时,他补充说“它是一种来自石油的产物”,而在提到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又补充说“它也被用于做橡皮泥”。
这两条信息对专业人士来讲不过是比画蛇添足更可笑的废话,但是却能有效地引起普通读者的不适甚至恐惧。TBHQ“来自石油”这样的说法是万能而含混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合成产业都基于石油。被千万女士涂在脸上的声称 “晶莹细腻”、“水润透白”的各种化妆品也都可以说是“来自石油”。
至于说PDMS“也被用于橡皮泥”,不过是笨拙地想引发读者联想。麦乐鸡所含的这个PDMS,除了用在“橡皮泥”,还用于性交润滑剂。这就好像我们用来擦嘴的纸也可以用于擦屁股,或者化纤中的涤纶与矿泉水瓶的材料是一样的。
化工产品用途广泛的例子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应该就事论事,无关的联想岂能作为论据?
数字化的以讹传讹
除此之外,这篇博客文章还给出了一些数字,有欺负读者搞不清楚数量单位之嫌:TBHQ的最高允许添加量是0.02%,根据“消费者用食品添加剂字典”,1克这样的物质就能导致“恶心,呕吐,耳鸣,谵妄,有窒息感”。
既然说1克TBHQ会导致恶心呕吐等,允许添加0.02%,那么麦乐鸡上面实际含有多少呢?博客作者却无法给出答案。类似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因此人们往往只满足于给出该添加剂的危险剂量及其所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危害,却不去比较食品中所含的剂量是否已高出这一危险剂量。读者看完之后,只会得出两个结论:
1.该物质会致病或致命
2.该食品中含有该物质
这样一来,读者就只会关注添加剂的“有无”,而没有足够的信息去关注物质的“多少”。也许本来安全的事件,就被夸大成危险事件,实为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不过,此时麦乐鸡的讨论停留在一个博客上面,尚无正式新闻报道。
中文媒体上演“三人成虎”
麦乐鸡事件在中文媒体的首次出现,是香港文汇报网站。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CNN博客文章的翻版,但是一个《麦乐鸡中有橡胶,你还敢吃吗?》的标题,成功地再现了“三人成虎”的传说。CNN文章尚且只说PD MS“也用于”橡皮泥而已,PDMS本身不是橡皮泥,更不是橡胶。但这篇文章的标题直接信口开河地宣称麦乐鸡中有橡胶,并直指读者恐惧心理——“你还敢吃吗?”
此后,内地的媒体就以“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报报道”的开头转载这一消息,最开始是7月4日来源于中国新闻网的报道,针对美国麦当劳的质疑之火烧到了中国麦当劳头上。一直到7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食品添加剂:麦当劳不能说的秘密》,可以算是暂告一段落。
回想整个过程,不过是从美国一个匿名网友的错误解读开始,由CNN在博客添油加醋,香港网友“三人成虎”,到了内地却撑起了长达半个月的正式新闻焦点,真有点蝴蝶效应的味道。
有意无意的媒体失控
麦当劳的食品问题早已不是新闻。光“麦乐鸡”这一产品就已经于2007年在国外引起过媒体的关注。在我国由于各种法规体制有待完善,新闻媒体更应当是公众对政府实施监督的示范。然而,这次以讹传讹的麦乐鸡事件,媒体却进行了一次错误示范,更像是充当了一回“不明真相”的群众。
同时,我们有理由怀疑,个别媒体总是有意无意地使公众保持无知。新闻媒体的宗旨是“求新”、“逐新”。但是,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中,“新不新”可不由媒体自己说了算,只能由读者的眼球说了算。
既然新闻媒体要逐新,而何谓“新”又是由读者来判定,那么读者保持相对无知的状态,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当然是有好处的。如果大家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去哪里找到“新鲜”的事情来报道呢?我们往往看到,每次新闻媒体都仅仅掘取完“新”之下的眼球效应,宣泄一下大众的情绪之后就戛然而止,鲜有能深入解答公众在认知上的根本问题。
难怪即使经过了新闻媒体的无数次翻炒,对于诸如食品添加剂、精神疾病、垃圾处理、化妆品毒性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公众仍然莫衷一是,无法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
对于这些有意无意传播失控的媒体,公众的不知情就是它们的本钱。
中国“麦乐鸡”到底能不能吃?
该中国“麦乐鸡”同全球麦当劳的同名产品一样,一定含有消泡剂PDMS和保鲜剂TBHQ,因为这两种功能添加剂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PDMS俗称硅油,它是一种聚合物,作为食品消泡剂其分子量大于1000,在人体中不吸收、不分解、不积累,也没有味道和气味,不易挥发。除了上文提到用在性交润滑剂中之外,还用于各种药膏药油中。加到食用油作为油炸时的消泡剂虽然不是家庭中常见的做法,但却完全可以一试。
TBHQ为食用油抗氧剂,不加抗氧剂食用油放 久了容易变酸,麦当劳里的长期沸腾的油就更容易氧化,翻炸几次就开始产生“哈喇味儿”,这样的油吃了容易变成血脂高,必须得加抗氧剂。TBHQ在抗氧剂中属于比较高效且又耐高温的,适合加到食用油里。对于它的剂量,美国FDA和中国标准都是规定不得添加超过0.02%,但以TBHQ的自身性质,加到0.01%效果也够了。商家也没有理由要耗费成本多加一点TBHQ。
即便是按照这个最高允许的百分比,你若要一次吃进1克TBHQ——也就是能让你“恶心、呕吐、耳鸣……”的那个量——就必须吃掉重达5公斤的麦乐鸡。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根据现有信息所得出的估计。据媒体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全国麦当劳餐厅的麦乐鸡及相关产品,进行卫生安全监测”。中国麦乐鸡中有关添加剂是否超标,需要以最终检测结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