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驴皮记》是《人间喜剧》“哲理研究”类中最杰出的一部。《驴皮记》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价值观。《驴皮记》揭示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哲理问题:欲望与生命的二元对立。《驴皮记》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驴皮记》;人生观;价值取向
《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的系列作品。在这部作品里,神秘荒诞的形式非但没有妨碍作者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感受,而且比纯粹的真实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激动人心。《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经历了十年闯荡,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亲身体验过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写成的。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刻画了一个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火热的人物——拉法埃尔·德·瓦仑丹。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身上,作者寄予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巴尔扎克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探讨当时法国社会万象产生的原因,寻找隐藏在丰富多彩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驴皮记》的价值取向对读者和外国文学学习者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启发价值。
一、《驴皮记》的启示:过度追求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会窒息心灵
巴尔扎克创作的时代,正是法国贵族阶级渐趋没落、资产阶级力量逐步上升的时代,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人的精神诉求越来越贫乏。为什么人变得如此猥琐、庸俗?为什么社会从上到下无一不弥漫着铜臭?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巴尔扎克以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犀利和深刻观察思考,在《驴皮记》中得出了结论:是“欲”和“能”带来了社会罪恶。人类对金钱、荣誉、男女的贪欲和不择手段的追求、攫取,导致了弱肉强食的疯狂现状。血腥的战争、无尽的诉讼、可怕的欺骗、青年的夭折,一切的一切都来自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驴皮记》的创作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它的价值取向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密切相关的。
巴尔扎克把“欲”和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能”看做造成人间悲剧的根源,而以“知”规劝人们复归平静的生活。老古董商之所以健康地活了102岁,是因为他理智,弃欲绝念。“我不是把我的生命寄托在容易衰萎的感官上,而是把它寄托在不会用坏比其他一切器官寿命都长的头脑里。”巴尔扎克用“知”抵制欲望拒绝强烈的欢乐和使生活丰富的痛苦。
巴尔扎克长期受到天启论者圣马丁、斯威登堡的影响,然而天主教没有离开过他的作品。一方面,他利用基督教灵感之美给他的故事以一种诗意的色彩;另一方面,宗教提供了压制人的堕落倾向的完整体系。他试图以清静超脱的宗教情怀熄灭横流的人欲,救治疯狂的社会。这种思想可以从其作品的描写中反映出来,在《驴皮记》中他怀着厌恶的心情描绘了纵欲狂欢后人们灰白、干枯的丑陋外貌,称堕落生活为“穿着破衣的骷髅,罪恶的化身”,甚至把所有高尚的热情和卑贱的欲望都看成能致人死命的诱因,让纯洁的爱情和社会的无情逼迫在拉法埃尔的死亡事件中承担相同的责任。
这种安排显然表现了作者试图以宗教情怀和“知”抵制强烈欲望的诱惑的思想倾向,为达目的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因此,巴尔扎克对社会、欲望、痛苦的理解是清晰的、理性的。但是,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矛盾重重的,他自己真的能选择宁静单纯的生活吗?《驴皮记》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取向。如果驴皮让你的欲望无所遁形的话,那么它也能成为你的一只警钟,巴尔扎克同样希望用这样一块驴皮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沉迷金钱、权力、物质的享受,它们最终只会吞噬人们的心灵
二、选择奋斗,追求生命质量,探索生活的意义
西方文学基本上是关于人的文学,“人”的问题可以说从古希腊起就有了。从18世纪开始,西方文学走在了探索人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路上,人性问题成为西方文学中的焦点问题,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对个体进行解读。《驴皮记》的归类说明作者最初的创作动机是提醒、规劝,希望以宁静淡泊的宗教情怀淡化人世间累累的欲望,复归社会的宁静,引导人间道德的回归。但文本中的描写在客观上却流露出作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一颗流星划破黑暗的夜空,形成一道亮丽耀眼的弧线,转眼间消失了。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它燃烧过、灿烂过,它体内积聚的能量没有在长期的淡烟中缓慢消散,而是爆发为明亮的火焰,在广袤的宇宙中书写了自己的存在。从更深的层次上看,《驴皮记》表现了作者对流星一样强烈生活的追求。
巴尔扎克像《驴皮记》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个充满精神矛盾的个体。他希望用超脱清静的宗教纯洁社会风气,他自己也极其需要在平和宁静的生活中松弛一下疲惫不堪的大脑。可是他更渴望强烈而丰富的生活,渴望绚丽而明亮的人生。“你想快乐吗?你有欲望吗?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在《驴皮记》中,拉法埃尔最终没有抵挡住爱情的诱惑,宁愿在相爱中死去。对巴尔扎克这个不安分的灵魂来说,根本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拉法埃尔因畏惧死亡而不敢运用驴皮,自愿放弃欲望,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巴尔扎克敛心息欲、宁静养身、纯洁世风的劝告,但是,“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希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里是世界倾斜的杠杆”,“它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都没有做”。文本的语言透露出作者深深的遗憾,在主观上的规劝之外,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相反的人生价值观。这种表现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中也得以凸显。
巴尔扎克不仅用笔而且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取向,在追求强烈的体验、追求绚丽的人生这条道路上,他比拉法埃尔更坚决,也走得更远。他拒绝父母安排的稳定的司法界职业,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学创作这种前途无法预测的生活。他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权杖,不让生命虚度一分钟,而要让生命之光燃烧得更强烈。他一生追求财富、名誉和爱情,丝毫不节制自己的欲望。他苦苦追求韩斯基夫人17年之久,可是,当他最终实现了宿愿,与韩斯基夫人缔结良缘时,他的健康已被长期的过度操劳损坏了,他的生命已被预支殆尽,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英年早逝。他选择了迅速燃烧的生活。所以,他笔下无意地流露出了这种倾向:对拉法埃尔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的恐惧,而是宁愿整天在昏睡中延捱生命以逃避欲望的那种行尸走肉的生活。
三、平和淡定与勇于追求,二元价值观的启示
通过《驴皮记》我们可以看到巴尔扎克对于生活独特的理解:幸福与情欲是对立的,为了长寿而扼杀感情或者甘愿做情绪的牺牲品而夭折,这是我们面临的两难选择,但也是我们的命运。
巴尔扎克别出心裁地用一张驴皮来象征拉法埃尔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果然,驴皮成了拉法埃尔生命的物质表现,它把人的欲望和生命间的有机联系用非常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直接,不能不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尔扎克用其实践昭示了他自己的生命选择。他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全部权力,使自己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驴皮记》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价值观,书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他的全部作品。《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拉法埃尔的形象提倡一种清净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但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死的恐怖,不如说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拉法埃尔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巴尔扎克的一生与此相反,他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驴皮记》的价值取向和巴尔扎克的人生选择启发当代大学生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大胆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和的生活态度之外要敢于追求生命的绚烂和意义,创造属于自己的亮丽人生。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著,梁均译.驴皮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陈振尧.法国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责编:赵东
关键词:《驴皮记》;人生观;价值取向
《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的系列作品。在这部作品里,神秘荒诞的形式非但没有妨碍作者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感受,而且比纯粹的真实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激动人心。《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经历了十年闯荡,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亲身体验过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写成的。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刻画了一个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火热的人物——拉法埃尔·德·瓦仑丹。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身上,作者寄予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巴尔扎克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探讨当时法国社会万象产生的原因,寻找隐藏在丰富多彩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的意义。分析《驴皮记》的价值取向对读者和外国文学学习者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启发价值。
一、《驴皮记》的启示:过度追求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会窒息心灵
巴尔扎克创作的时代,正是法国贵族阶级渐趋没落、资产阶级力量逐步上升的时代,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人的精神诉求越来越贫乏。为什么人变得如此猥琐、庸俗?为什么社会从上到下无一不弥漫着铜臭?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巴尔扎克以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犀利和深刻观察思考,在《驴皮记》中得出了结论:是“欲”和“能”带来了社会罪恶。人类对金钱、荣誉、男女的贪欲和不择手段的追求、攫取,导致了弱肉强食的疯狂现状。血腥的战争、无尽的诉讼、可怕的欺骗、青年的夭折,一切的一切都来自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驴皮记》的创作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它的价值取向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密切相关的。
巴尔扎克把“欲”和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能”看做造成人间悲剧的根源,而以“知”规劝人们复归平静的生活。老古董商之所以健康地活了102岁,是因为他理智,弃欲绝念。“我不是把我的生命寄托在容易衰萎的感官上,而是把它寄托在不会用坏比其他一切器官寿命都长的头脑里。”巴尔扎克用“知”抵制欲望拒绝强烈的欢乐和使生活丰富的痛苦。
巴尔扎克长期受到天启论者圣马丁、斯威登堡的影响,然而天主教没有离开过他的作品。一方面,他利用基督教灵感之美给他的故事以一种诗意的色彩;另一方面,宗教提供了压制人的堕落倾向的完整体系。他试图以清静超脱的宗教情怀熄灭横流的人欲,救治疯狂的社会。这种思想可以从其作品的描写中反映出来,在《驴皮记》中他怀着厌恶的心情描绘了纵欲狂欢后人们灰白、干枯的丑陋外貌,称堕落生活为“穿着破衣的骷髅,罪恶的化身”,甚至把所有高尚的热情和卑贱的欲望都看成能致人死命的诱因,让纯洁的爱情和社会的无情逼迫在拉法埃尔的死亡事件中承担相同的责任。
这种安排显然表现了作者试图以宗教情怀和“知”抵制强烈欲望的诱惑的思想倾向,为达目的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因此,巴尔扎克对社会、欲望、痛苦的理解是清晰的、理性的。但是,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矛盾重重的,他自己真的能选择宁静单纯的生活吗?《驴皮记》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人生取向。如果驴皮让你的欲望无所遁形的话,那么它也能成为你的一只警钟,巴尔扎克同样希望用这样一块驴皮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沉迷金钱、权力、物质的享受,它们最终只会吞噬人们的心灵
二、选择奋斗,追求生命质量,探索生活的意义
西方文学基本上是关于人的文学,“人”的问题可以说从古希腊起就有了。从18世纪开始,西方文学走在了探索人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路上,人性问题成为西方文学中的焦点问题,几乎每部作品都在对个体进行解读。《驴皮记》的归类说明作者最初的创作动机是提醒、规劝,希望以宁静淡泊的宗教情怀淡化人世间累累的欲望,复归社会的宁静,引导人间道德的回归。但文本中的描写在客观上却流露出作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义无反顾地追求。一颗流星划破黑暗的夜空,形成一道亮丽耀眼的弧线,转眼间消失了。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它燃烧过、灿烂过,它体内积聚的能量没有在长期的淡烟中缓慢消散,而是爆发为明亮的火焰,在广袤的宇宙中书写了自己的存在。从更深的层次上看,《驴皮记》表现了作者对流星一样强烈生活的追求。
巴尔扎克像《驴皮记》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个充满精神矛盾的个体。他希望用超脱清静的宗教纯洁社会风气,他自己也极其需要在平和宁静的生活中松弛一下疲惫不堪的大脑。可是他更渴望强烈而丰富的生活,渴望绚丽而明亮的人生。“你想快乐吗?你有欲望吗?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在《驴皮记》中,拉法埃尔最终没有抵挡住爱情的诱惑,宁愿在相爱中死去。对巴尔扎克这个不安分的灵魂来说,根本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拉法埃尔因畏惧死亡而不敢运用驴皮,自愿放弃欲望,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巴尔扎克敛心息欲、宁静养身、纯洁世风的劝告,但是,“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希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里是世界倾斜的杠杆”,“它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都没有做”。文本的语言透露出作者深深的遗憾,在主观上的规劝之外,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相反的人生价值观。这种表现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中也得以凸显。
巴尔扎克不仅用笔而且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取向,在追求强烈的体验、追求绚丽的人生这条道路上,他比拉法埃尔更坚决,也走得更远。他拒绝父母安排的稳定的司法界职业,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学创作这种前途无法预测的生活。他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权杖,不让生命虚度一分钟,而要让生命之光燃烧得更强烈。他一生追求财富、名誉和爱情,丝毫不节制自己的欲望。他苦苦追求韩斯基夫人17年之久,可是,当他最终实现了宿愿,与韩斯基夫人缔结良缘时,他的健康已被长期的过度操劳损坏了,他的生命已被预支殆尽,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英年早逝。他选择了迅速燃烧的生活。所以,他笔下无意地流露出了这种倾向:对拉法埃尔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的恐惧,而是宁愿整天在昏睡中延捱生命以逃避欲望的那种行尸走肉的生活。
三、平和淡定与勇于追求,二元价值观的启示
通过《驴皮记》我们可以看到巴尔扎克对于生活独特的理解:幸福与情欲是对立的,为了长寿而扼杀感情或者甘愿做情绪的牺牲品而夭折,这是我们面临的两难选择,但也是我们的命运。
巴尔扎克别出心裁地用一张驴皮来象征拉法埃尔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果然,驴皮成了拉法埃尔生命的物质表现,它把人的欲望和生命间的有机联系用非常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直接,不能不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尔扎克用其实践昭示了他自己的生命选择。他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全部权力,使自己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驴皮记》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价值观,书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他的全部作品。《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拉法埃尔的形象提倡一种清净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但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死的恐怖,不如说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拉法埃尔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巴尔扎克的一生与此相反,他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驴皮记》的价值取向和巴尔扎克的人生选择启发当代大学生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大胆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和的生活态度之外要敢于追求生命的绚烂和意义,创造属于自己的亮丽人生。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著,梁均译.驴皮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陈振尧.法国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责编: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