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开采和大型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冰崩、塌陷、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多类型地质灾害呈现高频性和链生性的趋势,灾害后果更加严重。大范围高效率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也是工程安全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类型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常规识别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机载LiDAR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识别中的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31066;41929001;41874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开采和大型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冰崩、塌陷、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多类型地质灾害呈现高频性和链生性的趋势,灾害后果更加严重。大范围高效率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也是工程安全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类型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常规识别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机载LiDAR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识别中的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并对当前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其他文献
BIM技术利用一系列先进的软件工具模拟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和局部结构,为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提前发现事故隐患、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章旨在分析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供安全管理人员参考。
数据融合是解决高光谱卫星在时空分辨率等指标上受限的有效途径,探讨不同方法在GF-5高光谱数据上的融合效果,对GF-5高光谱数据的信息挖掘与推广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本着算法简单易用、适于推广的原则,采用GS (Gram-Schmidt)葛兰—施密特正交变换融合算法、GSA (GS Adaptive)自适应GS融合算法、CNMF (Coupl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方法无法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导致后续的施工方案安全系数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效果差,本文主要研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BIM模型,利用该模型识别风险因素与划分危险区域,并通过施工模拟确定最佳施工方案,以此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通过设置硬件与软件进行相关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出建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体提取算法对面积较大的水体效果较好,应用于细小水体时受混合像元、异物同谱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误判。Sentinel-2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0 m、20 m、60 m,双星时间分辨率5 d,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高,因此本文采用了Sentinel-2绿光波段(560 nm)、红边波段(705 nm)、近红外波段(842 nm、865 nm)和短波红外波段(2190 nm)的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各大企业也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产业环境、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创新产品谋出路,传统产品如何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已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目标成本管理法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层关注、研究、探讨和使用。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使许多单体公司变为集团企业,具备多产业、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跨区域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的内涵和职能,围绕模式确定、制度管控等方面探究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主要优化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控水平,通过科学监督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国有施工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积极性呈现正相关,所以通过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国有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有关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研究成为现阶段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重点。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深刻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科技供给的迫切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2]
<正>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这场竞争没有硝烟、没有边界、没有裁判,但竞争的结果会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前途。那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关键在哪里?应该如何培养?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郭永福。正确实施教育公平《经济》:您认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哪个阶段?郭永福:严格地说,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学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