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劳动中产生的“杭育杭育”派开始,中国诗歌开始了它在中国文学的征程。诗歌是五千年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内蕴,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诗歌的形象性,音乐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可本该是诗意浓烈,醉人心脾的古典诗歌却为现在的学生所忽视,导致鉴赏诗歌的能力缺乏。所以古典诗歌教学必然也是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笔者自参加高中教学以来,一直任教理科班,认为理科生诗歌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环境
几竿青竹,一杯香茗,一桌,一椅,一诗集,古人静静的品味诗歌的滋味,于咀嚼中满口生香。而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横行,高中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大量的时间被数理化占用,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觉得读一首诗的时间还不如解决一道理化题来得痛快。所以对诗歌至多理解下大意,囫囵吞枣的背下,很难对其中的形象,意境作深入的思考,也就很难品味到诗歌独特的魅力,默写诗歌易写错字别字。而快餐文化,如青春疼痛派的小说,让学生怀有青春幻想;武侠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学生自是看了上章想下回,再有漫画,图文并茂,并不需要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根据所看到的文字构建一个图景。
2.缺乏兴趣
诗歌语言距离我们现在的书面语言以及生活语言有段距离,教师通常觉得妙哉的诗歌,学生总是很茫然。如屈原的《离骚》总是为学生所生厌,大量的古文字充斥其间,看一句费神费力,难以让学生打起精神去喜欢它。
3.生吞活剥
如果仅仅说缺乏兴趣是学生的责任,那么我要说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教法,诗歌本该是用诗的语言解读诗歌,可很多诗歌课堂上呈现的是干巴巴的语言,更有老师总结了一套诗歌教学程式化套路,先介绍作者,再来逐字逐句解释,之后归纳思想内容。导致学生不会欣赏诗歌,觉得和平时讲解文言文是一样的,甚至自己找本资料,看看里面用白话文翻译的诗歌,理解下诗意,哪里有时间有机会去揣摩诗的语言。
针对以上三点,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诵诗齿颊生香
如果说没有语言环境,那么就创造语言环境,而这就得从诵诗开始。郭沫若,鲁迅这些大文豪都曾说过,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大量读记诗歌,虽说不甚明了,但反复咀嚼后,其中滋味自是能品得一二,看到某个场景方想起过去里读的诗歌,其中妙处自是不言自明。诗歌能经得起时间的反复推敲,随着阅历的丰富,对诗歌的理解将逐步加深,可谓常读常新。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好处了。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撼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背诵诗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对其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诗。
2.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将听流行歌曲和听一首诗歌放在一起,供学生选择,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君不见学生一首接着一首的流行歌曲,张口就来,而平时背诵诗歌,却是如临大敌,期期艾艾半天,才挤牙膏似的,弄的满头大汗,淋漓而下。那么既然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也不妨让其为学生学习诗歌服务,毕竟诗歌本来就是可以用来唱的,只是在选择流行歌曲时,需要老师拿出眼光,加以选择,毕竟不是什么歌曲都能为诗歌服务。学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曲,如果教授《诗经》中大量运用的起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可选择“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烟雨是为了引起下文的我等你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再如学习《采薇》就给学生介绍周杰伦的《断了的弦》告诉他们什么叫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相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兴趣浓厚。既然流行歌曲可行,那么熟知的电视剧电影也不是洪水猛兽,也是可以利用的,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说到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别时的誓言,就提琼瑶的《还珠格格》里夏紫薇的誓言——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告诉学生这誓言是从《孔雀东南飞》一诗里搬来的,学生吃惊,紧接着再告诉他们,琼瑶有一部作品叫《在水一方》,来源于初中所学的《蒹葭》一诗,趁着学生还睁着大眼,再告诉他们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凌波微步”,来自曹植的《洛神赋》一文。到这儿,我总结到,可见方文山,琼瑶,金庸等对中国古典诗文十分熟悉,这类歌词作品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而这势必能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能从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多读古典诗歌,你能从大量的作家作品,流行歌曲里找到古典诗歌的影子,也可激励学生尝试创作。
3.恰到好处的背景知识介绍
语文课堂不是历史课堂,所以我们不能长篇大论的谈作者生平,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不能回避时代背景,每个时代有其时代特点,而优秀的诗作就是时代的映照,如曹操,我们学习他的《短歌行》就必须要理解时代背景,知道汉末动乱给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无处安顿的现实,让我们看到一位不满现实,又积极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如杜甫,“不敢一饭忘君”,现代很多人认为其愚忠,殊不知那个时代,皇帝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等同于国家,皇帝圣明则国家昌盛,反之则衰落。如果我们不理解时代背景又怎能正确认识杜甫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呢?再有,我们学习苏轼的诗歌,必然得理解乌台诗案对其的影响,被贬黄州是其创作的分界线,后期的作品更有意蕴,更多的人生思考。
4.比较分析法的应用
于比较中才能见差别。我们课本中所授课目不会是高考试卷中的考题,我们需要教会的是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由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去解读考题以及课外的诗歌。那么我们在教授时便应该教会其比较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随着阅历的丰富,年岁的增加,诗歌的内容,风格将会发生变化。如陶渊明,学生对其最为熟知的是他的田园诗,殊不知他也有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还有不同作者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曾吟咏关于项羽的诗,但三人的评价却迥然不同。再有同一时期哪怕是风格相近的诗歌也会有不同,例如我们用“郊寒岛瘦”来称谓孟郊和贾岛,谓其风格相近,但实际分析起来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还可以用风格迥异的诗歌进行比较,如《诗经》和《离骚》,现实和浪漫的差异;民歌和文人诗,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
以上是笔者从教几年来的一点浅薄的经验,拿出来和同仁分享。只愿我们的古典诗歌课堂越来越有效率,于快乐中掌握经典诗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
笔者自参加高中教学以来,一直任教理科班,认为理科生诗歌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环境
几竿青竹,一杯香茗,一桌,一椅,一诗集,古人静静的品味诗歌的滋味,于咀嚼中满口生香。而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横行,高中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大量的时间被数理化占用,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觉得读一首诗的时间还不如解决一道理化题来得痛快。所以对诗歌至多理解下大意,囫囵吞枣的背下,很难对其中的形象,意境作深入的思考,也就很难品味到诗歌独特的魅力,默写诗歌易写错字别字。而快餐文化,如青春疼痛派的小说,让学生怀有青春幻想;武侠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学生自是看了上章想下回,再有漫画,图文并茂,并不需要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根据所看到的文字构建一个图景。
2.缺乏兴趣
诗歌语言距离我们现在的书面语言以及生活语言有段距离,教师通常觉得妙哉的诗歌,学生总是很茫然。如屈原的《离骚》总是为学生所生厌,大量的古文字充斥其间,看一句费神费力,难以让学生打起精神去喜欢它。
3.生吞活剥
如果仅仅说缺乏兴趣是学生的责任,那么我要说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教法,诗歌本该是用诗的语言解读诗歌,可很多诗歌课堂上呈现的是干巴巴的语言,更有老师总结了一套诗歌教学程式化套路,先介绍作者,再来逐字逐句解释,之后归纳思想内容。导致学生不会欣赏诗歌,觉得和平时讲解文言文是一样的,甚至自己找本资料,看看里面用白话文翻译的诗歌,理解下诗意,哪里有时间有机会去揣摩诗的语言。
针对以上三点,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诵诗齿颊生香
如果说没有语言环境,那么就创造语言环境,而这就得从诵诗开始。郭沫若,鲁迅这些大文豪都曾说过,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大量读记诗歌,虽说不甚明了,但反复咀嚼后,其中滋味自是能品得一二,看到某个场景方想起过去里读的诗歌,其中妙处自是不言自明。诗歌能经得起时间的反复推敲,随着阅历的丰富,对诗歌的理解将逐步加深,可谓常读常新。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好处了。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撼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背诵诗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对其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诗。
2.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将听流行歌曲和听一首诗歌放在一起,供学生选择,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君不见学生一首接着一首的流行歌曲,张口就来,而平时背诵诗歌,却是如临大敌,期期艾艾半天,才挤牙膏似的,弄的满头大汗,淋漓而下。那么既然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也不妨让其为学生学习诗歌服务,毕竟诗歌本来就是可以用来唱的,只是在选择流行歌曲时,需要老师拿出眼光,加以选择,毕竟不是什么歌曲都能为诗歌服务。学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曲,如果教授《诗经》中大量运用的起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可选择“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等烟雨是为了引起下文的我等你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再如学习《采薇》就给学生介绍周杰伦的《断了的弦》告诉他们什么叫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相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兴趣浓厚。既然流行歌曲可行,那么熟知的电视剧电影也不是洪水猛兽,也是可以利用的,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说到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别时的誓言,就提琼瑶的《还珠格格》里夏紫薇的誓言——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告诉学生这誓言是从《孔雀东南飞》一诗里搬来的,学生吃惊,紧接着再告诉他们,琼瑶有一部作品叫《在水一方》,来源于初中所学的《蒹葭》一诗,趁着学生还睁着大眼,再告诉他们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凌波微步”,来自曹植的《洛神赋》一文。到这儿,我总结到,可见方文山,琼瑶,金庸等对中国古典诗文十分熟悉,这类歌词作品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而这势必能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能从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多读古典诗歌,你能从大量的作家作品,流行歌曲里找到古典诗歌的影子,也可激励学生尝试创作。
3.恰到好处的背景知识介绍
语文课堂不是历史课堂,所以我们不能长篇大论的谈作者生平,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不能回避时代背景,每个时代有其时代特点,而优秀的诗作就是时代的映照,如曹操,我们学习他的《短歌行》就必须要理解时代背景,知道汉末动乱给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无处安顿的现实,让我们看到一位不满现实,又积极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如杜甫,“不敢一饭忘君”,现代很多人认为其愚忠,殊不知那个时代,皇帝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等同于国家,皇帝圣明则国家昌盛,反之则衰落。如果我们不理解时代背景又怎能正确认识杜甫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呢?再有,我们学习苏轼的诗歌,必然得理解乌台诗案对其的影响,被贬黄州是其创作的分界线,后期的作品更有意蕴,更多的人生思考。
4.比较分析法的应用
于比较中才能见差别。我们课本中所授课目不会是高考试卷中的考题,我们需要教会的是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由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去解读考题以及课外的诗歌。那么我们在教授时便应该教会其比较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随着阅历的丰富,年岁的增加,诗歌的内容,风格将会发生变化。如陶渊明,学生对其最为熟知的是他的田园诗,殊不知他也有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还有不同作者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曾吟咏关于项羽的诗,但三人的评价却迥然不同。再有同一时期哪怕是风格相近的诗歌也会有不同,例如我们用“郊寒岛瘦”来称谓孟郊和贾岛,谓其风格相近,但实际分析起来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还可以用风格迥异的诗歌进行比较,如《诗经》和《离骚》,现实和浪漫的差异;民歌和文人诗,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
以上是笔者从教几年来的一点浅薄的经验,拿出来和同仁分享。只愿我们的古典诗歌课堂越来越有效率,于快乐中掌握经典诗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