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虚静”观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种宇宙观与人生态度,其对于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但对于当代工笔花鸟创作来说,笃守虚静依然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虚静”观;工笔花鸟画;创作;心理
0 引言
据资料统计,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中,花鸟画占全部入选总数的23.4%,仅工笔画作品所占的比例就达到了81.2%,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虚静”观的分析来探讨其对工笔花鸟画创作产生的心理影响,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其他专家学者提供借鉴。
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主要依托画家高超的技艺,将美景简单地融于画卷中供后人欣赏,彼时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注重的是静观、内省以及人性的回归。而现代工笔花鸟画多以线条和色彩呈现作者内心的情感,能够将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来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传统工笔画创作相同的是,现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只是简单地以线条为主,但依然能够将“虚静”观巧妙地引入其中,给观赏者呈现幽静、静谧的画面,使观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1 “虚静”观
“虚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能够吸引后人去观赏,主要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中的儒、道思想。《论语》中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主要以和谐的艺术审美心态为指导思想,将中国古典美学建立在一种极其满足、安宁、和谐、平静的基础上。在《易经》倡导的“静中有变”思想的熏陶下,画家韩敬伟认为,往往平静凄凉的画卷中,更能够彰显艺术家对事物充满生机的体验。随着“虚静”观念的深入,南唐宋王微认为,画家绘画只重视作品的意蕴和境界,对绘画的技艺很淡漠。因此,动静结合成为画家创作的追求。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倡事物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且能够循环往复。这种思想观念强调“道”的自然虚静状态,遇到任何事均需要以“道”作为标准,也就是做事要笃守虚静、合于自然。因此,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要保持虚静的心理状态,博学广识,扎实基础,培养虚静的心境,才能与道同体。
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道家“致虚静”的理论却未曾改变。这体现了“致虚静”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表明“致虚静”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虚静以哲学理论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庄子的著作中,《庄子》对虚静有明确的阐述。道家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乃万物之本,乃道德之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也提出了诸如“致虚极,守静笃”等反映虚静的相似观念。虚静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被画家运用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这些画作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本质——虚静、恬淡。
2 工笔花鸟画中的“虚静”与“意境”对创作心理因素的影响
2.1 “虚静”与“意境”的联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虚静与意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花鸟画家在进行工笔画艺术创作时极力追求虚静的最重要的原因。意境对于画作来说如同灵魂之于人类般重要。“意境”往往在画家创作的过程中就被营造在“虚静”的画面之中了。因此,我们认为虚静是工笔花鸟画家不断追寻“静”的原因,正是由于画家们的精益求精才使得工笔花鸟画创作又一次崛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境中的“虚静”观已经历了许多个阶段的演变。在“虚静”观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因个体差异人们对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只要人们静下心来去揣摩画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欣赏画作时,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却达到了高度统一,即画家构思、创作画作时必须沉浸其中的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
2.2 “虚静”观的起源与运用
“虚静”观念的兴起源于意境学说中关于“虚静”的评论。据相关历史记载,唐朝人最先将虚静与意境联系在一起。例如,权德舆在《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中提到的“心冥空无”“深入空寂,万虑洗然”以及“心不待静而静”。他在《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中云:“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这里比较明显地对意境与虚静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分别从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角度证明了意境来源于虚静,进而证实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唐宋时期是意境说中关于“虚静”观念议论的鼎盛时期,这种绘画当中出现的概念源于儒家与道家的虚静哲学理念。这种“虚静”观不仅影响了工笔花鸟绘画的创作,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因为政治文化大背景崇尚“虚静”,才导致工笔花鸟画在唐宋时期普遍追求虚静的哲学境界。由于社会的推动,促使工笔花鸟画在唐宋时期的盛行,也为今天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维素材及文化基础。
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吴冰在《工笔花鸟——我永远的追求》一文中说:“在作品的整体效果上我比较喜欢那种静静的感觉,古人一般是把‘虚’和‘靜’联系在一起,并强调虚静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对客体认识过程中对主体的要求。……只有保持虚一而静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现美。……我喜欢在画面上表现一种很宁静的感觉,这在我所欣赏的作品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出这样的倾向。静止、端庄、永恒无疑是绘画艺术胜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静……可以进入‘体道’的境界。……‘静’是深沉的、是博大的,它连接着远古的洪荒,具有极度广博的包容性。”
“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画作中呈现的“静”往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而耐人寻味也是意境的体现。大多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追求的都是安静恬淡的境界,这种安静恬淡的境界正是观赏者所理解的意境。换言之,正是这种独特的意境使更多的画家投身于新作品的创作中去。除此之外,“虚静”的哲学境界与耐人寻味的独特性也受到了许多工笔花鸟画爱好者的喜爱,进而使得工笔花鸟画有了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纵观古今,大部分工笔花鸟画作品多以“物动”的形式呈现。这恰好体现出画作者独具匠心的一面,也能更好地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种似是而非、朦胧的境界。如果画作者自身无法进入淡然的创作状态,就很难达到“虚静”观要求的艺术境界。
3 结语
笃守虚静强调的是在漂泊动荡的环境中安静下来,使浮躁的心得到归宿。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也刚好迎合了为生活奔波的人们寻求宁静的心理需求。在变动中安定下来,是新时期画家重振工笔花鸟画旗鼓的重要心理因素。而画家们所追求的“虚静”观是一种重要的宇宙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坚持虚静的状态要求他们必须在动荡中寻求安静。现代人利欲熏心、心浮气躁,因此动中求静是现代人的追求,这也正是工笔画在现代受到画家追捧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真正领会虚静的意境和心境,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笔画,将工笔花鸟画的“虚静”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将画作幽静、淡泊的意境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17.
[2] 卢禹舜.用心感悟自然[J].国画家,1994(10):29.
[3] 贾广健.感悟自然——花鸟画教学对话[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29.
[4] 朱光潜.谈美书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2-23.
[5] 吴冰.艺术研究[J]. 2004(1):12-13.
关键词:“虚静”观;工笔花鸟画;创作;心理
0 引言
据资料统计,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中,花鸟画占全部入选总数的23.4%,仅工笔画作品所占的比例就达到了81.2%,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虚静”观的分析来探讨其对工笔花鸟画创作产生的心理影响,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其他专家学者提供借鉴。
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主要依托画家高超的技艺,将美景简单地融于画卷中供后人欣赏,彼时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注重的是静观、内省以及人性的回归。而现代工笔花鸟画多以线条和色彩呈现作者内心的情感,能够将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来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传统工笔画创作相同的是,现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只是简单地以线条为主,但依然能够将“虚静”观巧妙地引入其中,给观赏者呈现幽静、静谧的画面,使观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1 “虚静”观
“虚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能够吸引后人去观赏,主要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中的儒、道思想。《论语》中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主要以和谐的艺术审美心态为指导思想,将中国古典美学建立在一种极其满足、安宁、和谐、平静的基础上。在《易经》倡导的“静中有变”思想的熏陶下,画家韩敬伟认为,往往平静凄凉的画卷中,更能够彰显艺术家对事物充满生机的体验。随着“虚静”观念的深入,南唐宋王微认为,画家绘画只重视作品的意蕴和境界,对绘画的技艺很淡漠。因此,动静结合成为画家创作的追求。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倡事物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且能够循环往复。这种思想观念强调“道”的自然虚静状态,遇到任何事均需要以“道”作为标准,也就是做事要笃守虚静、合于自然。因此,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要保持虚静的心理状态,博学广识,扎实基础,培养虚静的心境,才能与道同体。
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道家“致虚静”的理论却未曾改变。这体现了“致虚静”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表明“致虚静”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虚静以哲学理论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庄子的著作中,《庄子》对虚静有明确的阐述。道家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乃万物之本,乃道德之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也提出了诸如“致虚极,守静笃”等反映虚静的相似观念。虚静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被画家运用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这些画作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本质——虚静、恬淡。
2 工笔花鸟画中的“虚静”与“意境”对创作心理因素的影响
2.1 “虚静”与“意境”的联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虚静与意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花鸟画家在进行工笔画艺术创作时极力追求虚静的最重要的原因。意境对于画作来说如同灵魂之于人类般重要。“意境”往往在画家创作的过程中就被营造在“虚静”的画面之中了。因此,我们认为虚静是工笔花鸟画家不断追寻“静”的原因,正是由于画家们的精益求精才使得工笔花鸟画创作又一次崛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境中的“虚静”观已经历了许多个阶段的演变。在“虚静”观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因个体差异人们对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只要人们静下心来去揣摩画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欣赏画作时,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却达到了高度统一,即画家构思、创作画作时必须沉浸其中的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
2.2 “虚静”观的起源与运用
“虚静”观念的兴起源于意境学说中关于“虚静”的评论。据相关历史记载,唐朝人最先将虚静与意境联系在一起。例如,权德舆在《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中提到的“心冥空无”“深入空寂,万虑洗然”以及“心不待静而静”。他在《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中云:“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这里比较明显地对意境与虚静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分别从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角度证明了意境来源于虚静,进而证实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唐宋时期是意境说中关于“虚静”观念议论的鼎盛时期,这种绘画当中出现的概念源于儒家与道家的虚静哲学理念。这种“虚静”观不仅影响了工笔花鸟绘画的创作,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因为政治文化大背景崇尚“虚静”,才导致工笔花鸟画在唐宋时期普遍追求虚静的哲学境界。由于社会的推动,促使工笔花鸟画在唐宋时期的盛行,也为今天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维素材及文化基础。
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吴冰在《工笔花鸟——我永远的追求》一文中说:“在作品的整体效果上我比较喜欢那种静静的感觉,古人一般是把‘虚’和‘靜’联系在一起,并强调虚静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对客体认识过程中对主体的要求。……只有保持虚一而静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现美。……我喜欢在画面上表现一种很宁静的感觉,这在我所欣赏的作品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出这样的倾向。静止、端庄、永恒无疑是绘画艺术胜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静……可以进入‘体道’的境界。……‘静’是深沉的、是博大的,它连接着远古的洪荒,具有极度广博的包容性。”
“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画作中呈现的“静”往往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而耐人寻味也是意境的体现。大多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追求的都是安静恬淡的境界,这种安静恬淡的境界正是观赏者所理解的意境。换言之,正是这种独特的意境使更多的画家投身于新作品的创作中去。除此之外,“虚静”的哲学境界与耐人寻味的独特性也受到了许多工笔花鸟画爱好者的喜爱,进而使得工笔花鸟画有了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纵观古今,大部分工笔花鸟画作品多以“物动”的形式呈现。这恰好体现出画作者独具匠心的一面,也能更好地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种似是而非、朦胧的境界。如果画作者自身无法进入淡然的创作状态,就很难达到“虚静”观要求的艺术境界。
3 结语
笃守虚静强调的是在漂泊动荡的环境中安静下来,使浮躁的心得到归宿。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也刚好迎合了为生活奔波的人们寻求宁静的心理需求。在变动中安定下来,是新时期画家重振工笔花鸟画旗鼓的重要心理因素。而画家们所追求的“虚静”观是一种重要的宇宙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坚持虚静的状态要求他们必须在动荡中寻求安静。现代人利欲熏心、心浮气躁,因此动中求静是现代人的追求,这也正是工笔画在现代受到画家追捧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真正领会虚静的意境和心境,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笔画,将工笔花鸟画的“虚静”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将画作幽静、淡泊的意境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17.
[2] 卢禹舜.用心感悟自然[J].国画家,1994(10):29.
[3] 贾广健.感悟自然——花鸟画教学对话[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29.
[4] 朱光潜.谈美书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2-23.
[5] 吴冰.艺术研究[J]. 2004(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