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确认初产妇心理韧性现状,探讨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异性。方法 利用一般情况问卷和ER89(自我复原量表)对三所医院的246名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产妇心理韧性现状尚可,不同年龄组、月收入组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间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和P值分别为3.47/0.043、5.16/0.000)。结论 初产妇教育要考虑初产妇心理韧性调的差异性,加强对低学历和主干家庭初产妇的关注。
【关键词】 初产妇;心理健康;韧性;ER89
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个人面对生活I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1-2],也是个人应激和应对的正面结果。心理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概念已成为研究人的发展的重要理念,并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家庭治疗、社区建设甚至是公共卫生等领域中。国内已有有关大学生或儿童的心理韧性的研究[3],在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国内有关切产妇心理韧性的研究。本文对246名初产妇进行了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以期今后初产妇开展产前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在某市三所医院妇产科住院、能独立完成问卷、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的共计246名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和ER89两部分。一般情况问卷是在参考国外有关心理韧性研究设计的,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家庭类型、月收入等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的变量。ER89是Block和Kremen以成人群体为样本编制的自我韧性量表,一共由14个自呈条目组成,每一条目都涉及个性的某些方面,采用Likert四级记分法,总分为14-56分,因题目简约、题量少而受到欢迎。但由于ER89尚无汉语版,研究者对ER89进行汉化处理,经过翻译——回译——加工过程,最终经预实验后修改而确定,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a为0.852。
1.3 资料的收集 首先对三所医院的妇产科护士长进行培训,然后由三位科护士长组织各医院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从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11日共计74天。
1.4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经整理后利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录入,然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对调查对象的构成利用构成比来表示,对初产妇心理韧性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 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246名初产妇中,年龄小于35岁的有132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3.7%,教育程度以初中最多,占54.9%,其次是小学及以下(占27.6%)有约1/3的调查对象月收入多于3000元,有16.7%的初产妇月收入少于1000元。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大多数属于核心家庭,另有1/3的为主干家庭,见表1。
2.2 初产妇心理韧性的单因素分析 为明确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对初产妇的心理韧性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组、月收入组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心理韧性是韧性是个复杂的概念,一方面折射出人作为生物实体存在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有凸显出作为社会和精神实体存在的独有特性。此次调查利用ER89为主要调查工具,调查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现状,并对不同人群特征的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在不同年龄组、收入组间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和P值分别为3.47/0.043、5.16/0.000)。教育程度是反映社会状况的一个变量,本次调查中,初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初产妇心理韧性与小学及以下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心理韧性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的心理韧性的比较结果与国外Fahad等所做的结果[4]不一致,这主要考虑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心理韧性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个体有能力掌控使其恢复健康状态的资源,即个体的家庭、社区和文化在富含文化意义的方式下提供上述资源条件,不用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受文化习俗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完全可能对韧性做不同的解读。
韧性概念是一个兼容性极强的研究框架,能够迅速地迁移到各种研究领域中,并成功地整合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护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健康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本研究利用 ER89对初产妇心理韧性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指出在今后初产妇教育中加强对学历和主干家庭初产妇的关注,这也是为今后在其他人群开展心理韧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152.
[2] Luthar S.S,Cicchetr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J].Child Development,2000,6:32-34.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2006.
[4] Fahad,Mark.Evaluating resiliency pattems using the ER89:a case study from Kuwait[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0,28(5):505-514.
【关键词】 初产妇;心理健康;韧性;ER89
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个人面对生活I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1-2],也是个人应激和应对的正面结果。心理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韧性概念已成为研究人的发展的重要理念,并逐渐扩展到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心理咨询、疾病护理、家庭治疗、社区建设甚至是公共卫生等领域中。国内已有有关大学生或儿童的心理韧性的研究[3],在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国内有关切产妇心理韧性的研究。本文对246名初产妇进行了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以期今后初产妇开展产前教育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在某市三所医院妇产科住院、能独立完成问卷、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的共计246名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和ER89两部分。一般情况问卷是在参考国外有关心理韧性研究设计的,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家庭类型、月收入等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的变量。ER89是Block和Kremen以成人群体为样本编制的自我韧性量表,一共由14个自呈条目组成,每一条目都涉及个性的某些方面,采用Likert四级记分法,总分为14-56分,因题目简约、题量少而受到欢迎。但由于ER89尚无汉语版,研究者对ER89进行汉化处理,经过翻译——回译——加工过程,最终经预实验后修改而确定,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a为0.852。
1.3 资料的收集 首先对三所医院的妇产科护士长进行培训,然后由三位科护士长组织各医院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从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11日共计74天。
1.4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经整理后利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录入,然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对调查对象的构成利用构成比来表示,对初产妇心理韧性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 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246名初产妇中,年龄小于35岁的有132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3.7%,教育程度以初中最多,占54.9%,其次是小学及以下(占27.6%)有约1/3的调查对象月收入多于3000元,有16.7%的初产妇月收入少于1000元。在全部调查对象中,大多数属于核心家庭,另有1/3的为主干家庭,见表1。
2.2 初产妇心理韧性的单因素分析 为明确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对初产妇的心理韧性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组、月收入组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心理韧性是韧性是个复杂的概念,一方面折射出人作为生物实体存在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有凸显出作为社会和精神实体存在的独有特性。此次调查利用ER89为主要调查工具,调查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现状,并对不同人群特征的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在不同年龄组、收入组间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和P值分别为3.47/0.043、5.16/0.000)。教育程度是反映社会状况的一个变量,本次调查中,初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初产妇心理韧性与小学及以下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心理韧性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不同家庭类型间初产妇的心理韧性的比较结果与国外Fahad等所做的结果[4]不一致,这主要考虑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心理韧性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个体有能力掌控使其恢复健康状态的资源,即个体的家庭、社区和文化在富含文化意义的方式下提供上述资源条件,不用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受文化习俗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完全可能对韧性做不同的解读。
韧性概念是一个兼容性极强的研究框架,能够迅速地迁移到各种研究领域中,并成功地整合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护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健康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本研究利用 ER89对初产妇心理韧性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初产妇心理韧性的人群分布特征,指出在今后初产妇教育中加强对学历和主干家庭初产妇的关注,这也是为今后在其他人群开展心理韧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152.
[2] Luthar S.S,Cicchetr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J].Child Development,2000,6:32-34.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2006.
[4] Fahad,Mark.Evaluating resiliency pattems using the ER89:a case study from Kuwait[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0,28(5):5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