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90后的孩子,批判的声音总是很多,认为他们浮躁、迷茫,玩乐人生,不肯长大。这样的评价不能说毫无根据,但肯定不会是这代人独有的缺陷,更不会是这代人的共性。
在来稿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对这种批判的“反击”,但囿于文字表达的不成熟,他们的“反击”常常显得无力。好在,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在文章中接触到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而这种认知,虽说没有直接的“反击”,却于无声处给了那些批判和质疑一记耳光。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长大,不只事关身体发育和能力提升,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生、对生活的认知上。当他们可以品到生活淡滋味的美妙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内心有的是沉稳和坚定,而不是浮躁与迷茫。
淡观点
淡似乎太寻常,太容易了,人常常因为不知而忘记去感受它。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甜与苦的捉弄,产生心灵回归的渴求之后,方知淡是人生的本真。
品鉴人
倪协克,现就读于浙江白象中学。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问他说:“你愿做一只在花间吮蜜的蜂鸟呢,还是要当一只啜饮苦水的寒鸦?”
朋友淡淡地一笑,捧起身前的一杯白开水,说:“我想当一只雪白色的水鸟,歇在清凌凌的江面上。”
他说话的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我仰头看看窗外,如海的天空中竟没有一丝波纹,有的只是一泻千里的瓦蓝和安宁。
以前,我总天真地以为一个人在面对甜与苦的选择时,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挑选甜。因为甜给人享受,苦让人不快。但我竟全然忘了,介于苦与甜之间的,还有一种让人平和舒畅的淡啊!
那天,送走朋友之后,他说的那句话便在我耳边久久地萦绕,就像雨后清新的水汽,笼住了我的整个心灵。
于是我开始郑重地思考,人生究竟该是什么滋味。
或许是甜。它太有诱惑力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会痛痛快快地拒绝甜美。为了占有它或是尝一尝它,有的人挥汗如雨,有的人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满心期待,满心欢喜。但甜常常会过头,让人不自觉地淡化它、腻烦它。最后,它的美感在心中一点点被削减,甚至让人平添一种失望与厌恶。
亦或是苦。无需细想,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定不是这种滋味。人生的道路上,或多或少总铺着些阳光,这些阳光同生活的快乐融在一起,酿着一个人的幸福。人生理应笑对。所以,用苦来形容人生是不妥当的,苦涩的人生未免灰暗了些。
剩下的就是淡了。想到这里,我起身打开窗户,一股柔和的风就像水一样,顺着唇齿灌入咽喉,清凉清凉的。
哲人曾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譬如在一个蝉鸣虫唱的午后,我安安静静地躺在一张贴地草席上,闭上眼,一颗疲乏的心便不自觉地浸入了窗外荷塘的蛙声里。又譬如有一条长满茉莉的小径,我见了就忍不住漫步其间。四下里是一片清纯,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轻轻地舒张开来。淡似乎太寻常,太容易了,人常常因为不知而忘记去感受它。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甜与苦的捉弄,产生心灵回归的渴求之后,方知淡是人生的本真。
很久以后,我再一次与那位朋友聊天。他问我说,你的人生是什么滋味?
我答:“是淡的。”
淡观点
我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一股通透到心底的淡淡味道弥漫开来。远处茫茫的城市楼群,渐渐清晰。
品鉴人
王洪臣,现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
初夏时节,天空很蓝,中午的太阳直射着,已经有些灼热。我抬起头向远处望去,高迈的五泉山耸立在眼前。在它的怀里,阳光很坦然,而喧嚣的城市,变得很安静。
据说这山所以叫五泉山,是因为山中有五处著名的泉水。顺着林荫茂密的山路,拾级而上,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在耳边回荡着,寺庙里悠扬的钟声也不时从山林深处传来,我扬起脸来听着,刚才来时公交车上的拥挤和燥热已经不知了去向,胸中有种荡涤一空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心旷神怡吧,淡淡的,却沁入了心底,幽远清澈中,让人沉醉忘返。
其实,我是陪同学来的。他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迷茫,他想去山上的寺庙中寻一份安心。喧嚣现实中,何处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呢?从小到大,初中高中,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却终究无法领悟这生命的追问。于是,我陪他来了。
深山古刹中,一盏青灯,一袭僧衣,一声佛号,暮鼓晨钟相伴。看起来,确实是空虚寂寞得很,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没有前呼后拥的荣耀。也许,只有清清的、寂寥的山泉,才能映照到一颗纯净之心。而纯净之心,是否真的空无一物呢?
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茂盛的千年古槐伸向天空,高高的佛殿,香火缭绕,游客很多。同学也去买了香和红烛,恭恭敬敬地献上。我却没有去,而是四下里慢慢走着。我想找到,在佛的心里,是否还有什么呢?是这些虔诚的人们吗?不是。是那些忙碌的僧人吗?也不是。我踯躅着,叹了口气,走到了庙门外。不远处,一条下山的走廊正对着庙门,廊下,光影交错。我走过去,又转回头,不经意间,庙门上方那副对联进入眼中: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又是流水。那五眼泉水的源头我还没有找到,但错落有致的水声却一直在耳边,流连徘徊着。我才明白,在佛的心中,有今生不曾停歇的流水,即如洞悉一切的明月般透彻的智慧。
山泉虽然没有酒香里的浓郁热烈,没有咖啡中苦涩和甜蜜的缠绵,更没有可乐果汁的酥爽和畅快,但是,它却清澈。它的清澈是甘于平淡和寂寞的领悟,不奢求不躁动,只保留着它自有的本色,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像一轮永恒而透彻的月亮,高挂在夜空。
想要下山的时候,我们绕到了一处陡峭的崖下,一片不大的水池中,几个游客正踩着石头从中间穿过。崖的角落里,散布着五处泉眼,哗哗地正流出水来。原来,这里就是泉水的源头啊!我走过去,俯下身子,清浅的泉水泛着涟漪,映着山的影子。我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一股通透到心底的淡淡味道弥漫开来。远处茫茫的城市楼群,渐渐清晰。
体会淡淡无味的清水,体会一种平淡中涵容一切的智慧。
编辑/梁宇清
在来稿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对这种批判的“反击”,但囿于文字表达的不成熟,他们的“反击”常常显得无力。好在,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在文章中接触到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而这种认知,虽说没有直接的“反击”,却于无声处给了那些批判和质疑一记耳光。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长大,不只事关身体发育和能力提升,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生、对生活的认知上。当他们可以品到生活淡滋味的美妙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内心有的是沉稳和坚定,而不是浮躁与迷茫。
淡观点
淡似乎太寻常,太容易了,人常常因为不知而忘记去感受它。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甜与苦的捉弄,产生心灵回归的渴求之后,方知淡是人生的本真。
品鉴人
倪协克,现就读于浙江白象中学。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问他说:“你愿做一只在花间吮蜜的蜂鸟呢,还是要当一只啜饮苦水的寒鸦?”
朋友淡淡地一笑,捧起身前的一杯白开水,说:“我想当一只雪白色的水鸟,歇在清凌凌的江面上。”
他说话的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我仰头看看窗外,如海的天空中竟没有一丝波纹,有的只是一泻千里的瓦蓝和安宁。
以前,我总天真地以为一个人在面对甜与苦的选择时,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挑选甜。因为甜给人享受,苦让人不快。但我竟全然忘了,介于苦与甜之间的,还有一种让人平和舒畅的淡啊!
那天,送走朋友之后,他说的那句话便在我耳边久久地萦绕,就像雨后清新的水汽,笼住了我的整个心灵。
于是我开始郑重地思考,人生究竟该是什么滋味。
或许是甜。它太有诱惑力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会痛痛快快地拒绝甜美。为了占有它或是尝一尝它,有的人挥汗如雨,有的人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满心期待,满心欢喜。但甜常常会过头,让人不自觉地淡化它、腻烦它。最后,它的美感在心中一点点被削减,甚至让人平添一种失望与厌恶。
亦或是苦。无需细想,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定不是这种滋味。人生的道路上,或多或少总铺着些阳光,这些阳光同生活的快乐融在一起,酿着一个人的幸福。人生理应笑对。所以,用苦来形容人生是不妥当的,苦涩的人生未免灰暗了些。
剩下的就是淡了。想到这里,我起身打开窗户,一股柔和的风就像水一样,顺着唇齿灌入咽喉,清凉清凉的。
哲人曾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譬如在一个蝉鸣虫唱的午后,我安安静静地躺在一张贴地草席上,闭上眼,一颗疲乏的心便不自觉地浸入了窗外荷塘的蛙声里。又譬如有一条长满茉莉的小径,我见了就忍不住漫步其间。四下里是一片清纯,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轻轻地舒张开来。淡似乎太寻常,太容易了,人常常因为不知而忘记去感受它。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甜与苦的捉弄,产生心灵回归的渴求之后,方知淡是人生的本真。
很久以后,我再一次与那位朋友聊天。他问我说,你的人生是什么滋味?
我答:“是淡的。”
淡观点
我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一股通透到心底的淡淡味道弥漫开来。远处茫茫的城市楼群,渐渐清晰。
品鉴人
王洪臣,现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
初夏时节,天空很蓝,中午的太阳直射着,已经有些灼热。我抬起头向远处望去,高迈的五泉山耸立在眼前。在它的怀里,阳光很坦然,而喧嚣的城市,变得很安静。
据说这山所以叫五泉山,是因为山中有五处著名的泉水。顺着林荫茂密的山路,拾级而上,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在耳边回荡着,寺庙里悠扬的钟声也不时从山林深处传来,我扬起脸来听着,刚才来时公交车上的拥挤和燥热已经不知了去向,胸中有种荡涤一空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心旷神怡吧,淡淡的,却沁入了心底,幽远清澈中,让人沉醉忘返。
其实,我是陪同学来的。他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迷茫,他想去山上的寺庙中寻一份安心。喧嚣现实中,何处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呢?从小到大,初中高中,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却终究无法领悟这生命的追问。于是,我陪他来了。
深山古刹中,一盏青灯,一袭僧衣,一声佛号,暮鼓晨钟相伴。看起来,确实是空虚寂寞得很,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没有前呼后拥的荣耀。也许,只有清清的、寂寥的山泉,才能映照到一颗纯净之心。而纯净之心,是否真的空无一物呢?
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茂盛的千年古槐伸向天空,高高的佛殿,香火缭绕,游客很多。同学也去买了香和红烛,恭恭敬敬地献上。我却没有去,而是四下里慢慢走着。我想找到,在佛的心里,是否还有什么呢?是这些虔诚的人们吗?不是。是那些忙碌的僧人吗?也不是。我踯躅着,叹了口气,走到了庙门外。不远处,一条下山的走廊正对着庙门,廊下,光影交错。我走过去,又转回头,不经意间,庙门上方那副对联进入眼中: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又是流水。那五眼泉水的源头我还没有找到,但错落有致的水声却一直在耳边,流连徘徊着。我才明白,在佛的心中,有今生不曾停歇的流水,即如洞悉一切的明月般透彻的智慧。
山泉虽然没有酒香里的浓郁热烈,没有咖啡中苦涩和甜蜜的缠绵,更没有可乐果汁的酥爽和畅快,但是,它却清澈。它的清澈是甘于平淡和寂寞的领悟,不奢求不躁动,只保留着它自有的本色,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像一轮永恒而透彻的月亮,高挂在夜空。
想要下山的时候,我们绕到了一处陡峭的崖下,一片不大的水池中,几个游客正踩着石头从中间穿过。崖的角落里,散布着五处泉眼,哗哗地正流出水来。原来,这里就是泉水的源头啊!我走过去,俯下身子,清浅的泉水泛着涟漪,映着山的影子。我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一股通透到心底的淡淡味道弥漫开来。远处茫茫的城市楼群,渐渐清晰。
体会淡淡无味的清水,体会一种平淡中涵容一切的智慧。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