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称他“中国番茄大王”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酸溜溜的番茄让人望而生畏;时隔多年,口味甜美、色泽艳丽、种类繁多的番茄不仅是人们最喜爱的蔬菜之一,而且价格不菲的“水果番茄”更成为水果中的新秀。
  什么力量让小小番茄发生了如此蜕变?
  他,就是李景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番茄育种专家,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番茄大王”。是他改写了我国没有自主番茄品种的历史,他用50年时间赶超了国外一个多世纪的番茄育种技术,让番茄成为国人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美食。
  国际番茄育种
  尖端领域的“中国红”
  一场雨过后,东北农业大学的校园满眼绿意,而在李景富教授的番茄试验温室里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样子。今年李景富的1500个番茄组合在大棚里“任性”地生长着,足有一人来高。全年无休的他,在实验室、田间地头培育着番茄新品,指导着农民种植,收獲着幸福果实。农民的丰收、农户口中称赞的“番茄”成了他50多年最大的快乐。
  早年间,东北农民长年累月地耕作在土地上,却一年到头也吃不上蔬菜。春天时抱着空饭碗,五六月份啃土豆,连夏天也是非常单调的几样菜,番茄更是少见,此情此景成为李景富挥之不去的心结。他高考时选择了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一干就是50年,对于已经75岁高龄的李景富来说,番茄诱惑了他一生。
  李景富毕业留校开始番茄育种研究的时候,我国番茄品种极其匮乏,种子基本依靠进口,东北的老百姓甚至把番茄叫做“洋柿子”。
  中国番茄育种的窘状,激起了李景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10多年无数次挫折后,李景富选育出了新的番茄品种“东农704”,结束了北方地区没有早熟抗病丰产鲜食番茄品种的历史,“东农704”也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期间仅有的两项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之一。
  如今的番茄,品种多样,颜色各异,一年四季都可吃到。
  而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尚没有耐储运的番茄品种,所需要的种子必须从国外进口,每公斤价格高达10万元人民币。那时候,农民种一亩耐储运的番茄,仅种子费用就要上千元。由于进口番茄属于杂交品种,根本无法留种。“一定要摆脱番茄育种的尴尬局面,不能没有自己民族的番茄。”作为我国番茄攻关项目的领军人物,李景富再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中国市场多大啊,欧洲20个国家也没有中国大啊!这么大市场怎么能拱手相让呢?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高产、抗病、耐贮品种,把外国品种打回老家去。”李景富带领番茄团队说干就干,从育种技术、育种材料、育成品种方面创新,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番茄种质资源达1500多份,进行育种技术和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憋着一股劲的李景富带领课题组一干又是十几年,先后培育出了十多个耐储运的番茄新品种,不仅育种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价格也只有国外品种的1/50。同时他们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宜罐头及番茄酱生产的专用品种。
  这就是李景富,他用50年时间赶超了国外一个多世纪的番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27个番茄系列品种,填补了国内番茄品种的多项空白,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国内高端市场的局面,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近12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他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国际番茄育种尖端领域涂上了一抹“中国红”。
  再累也要下田间
  再忙也要上讲台
  认识李景富的人都知道他惜时如金,50年他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洒在了每一寸耕耘过的黑土地上,洒在了番茄育种的科研进步之路上。他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要想出成果,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亲自下地,亲眼看,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纸上谈兵。”试验田播种、育苗、选种,他都亲历亲为,每次出差总是放心不下,回来就直奔试验田。
  深入田间地头,用自己培育的成果服务三农、奉献社会,这是李景富最大的心愿。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农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在科研和教学之余,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和普及。
  50年一直在科研一线、教育一线、推广一线,“只要农民需要,他就会到他们中间去,走家串户去普及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李景富的学生,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王傲雪最了解,他几十年如一日,讲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吃在农民家饭桌上,住在农民家温室里,足迹踏遍我省4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内蒙古、山东、北京、天津等地也有他的身影。授课次数累计400余次,超过万名农民接受过他的培训。他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和家里的电话全部向农民公布并开放,成为“不走的农业咨询专家”。
  香坊区幸福乡信义村农民焦秋玲认识李景富30多年了,从上世纪80年代种植“东农704”品种开始,她就和农民一样的教授有了不解之缘,她说:“那时候一亩地不少采,可卖钱了,能达到一万二三呢!李老师非常朴实能干,根本不像教授,在农村70多岁早不干活了,李老师现在还亲自看,动手干呢!”
  “科研成果如果不转换成真金白银,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那么科研就失去了意义。”在李景富看来,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更为重要。他与全国知名的种子公司合作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实现产、学、研三结合的番茄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使东农系列番茄品种很快推广到我省50多个市县及内蒙古、吉林等20多个省市及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记者采访时,江苏阜宁县慕名前来拜访寻求合作,之后还有北京、山东……每一天迎接李景富的都是不一样的未来。
  再忙也要上讲台,从教50年李景富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8门课程,每年授课不少于200学时。虽然课程已经讲授30遍,但不论多忙,就是不睡觉,他也要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十几万字的手写讲义密密麻麻都是涂改的痕迹,他把生产实践经验及科研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前沿知识,至今他还坚持着给本科生上一节专业导论课。   人格魅力使他成为
  全国蔬菜界“标杆”
  站在番茄科研领域的前沿,李景富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他所培养的学子已经遍布天下,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过硬的番茄研究团队,他从“七五”国家成立番茄攻关课题时最年轻的“小李”,成长为“十三五”攻关课题组的最长者“老李”,他是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的创始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不仅是科研成就,更是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全国蔬菜界的“标杆”。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这种朴素的信念是李景富几十年番茄攻关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柱。他经常深入农村搞调查,他长年一身干活的打扮,有人以衣貌取人,不相信他是大名鼎鼎的农大教授,弄得校领导老要拉他去做一身像样的衣服。
  一顶旧帽子,一个黑色手提包,一双带泥的胶鞋,这是李景富的“标配”,就是这么一个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老人,对他的学生却极度慷慨大方。副研究员姜景彬,从本科起就是李景富的学生,直到现在成为他的助理,李景富是他的“精神领袖”,有时候这位恩师的无欲无求让他敬佩之余感到心疼。
  姜景彬说,受过教授资助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他的一个师姐家庭非常贫困,老师为她交了全部学费,并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供她学习生活之用,直到博士毕业。目前已经是浙江大学副教授,现在在德国做访问学者。“这样的学生想方设法也得帮助他们,否则老师会失去个好学生,国家会失去个好人才。”李景富这样说。
  为了工作,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只有一次他休息八天,那是因为做阑尾炎手术,然而就在出院休养的五天里,他整整写了五天书。有一次,他出差晚上发现旅店外边鞭炮齐鸣,一打听才知道那天是正月十五。老伴儿手术,刚下手术台10分钟他就匆匆离开,甚至父母去世,他都无暇相送……
  眼前的老人令人肃然起敬,肩膀开线的T恤不知穿了多少年,长期紫外线过敏造成的皮肤炎也没有动摇他的科研信念。凭借人格魅力,李景富在全国蔬菜界赫赫有名,很多企业、科研单位大力相邀,开出诱人的条件,然而他总是淡然一笑,始终都是那句話:“我的事业已扎根在龙江沃土,牵挂着培育我的东北农业大学,我要在这里继续圆我的番茄梦。”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这样说:“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专家们诠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李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深耕黑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禁区,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技术,推动了我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李景富从不满足现状,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他说:“我要再干十年,一定要让中国番茄品种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品种。”这是一位75岁老人的红色番茄梦想。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16日,一个老爷子走了。  这个老人叫于敏,今年93岁了。  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举世瞩目。  这个名字,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于敏出生于1926年,父母是普通的小职员,一家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过活。  日寇横行、军阀混战,内外交困,兵荒马乱。侵略者的暴行在生活中一幕幕上演,他的童年阴云密布。  12岁那年,他骑着自行车在准备回家,一辆日
期刊
走进九三垦区,走进大西江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提起她的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她是一个战胜癌症的女强人,一个农业科研战线上的“领头雁”,黑土地上绽放的“创新之花”。她就是全省职工创新标兵、北大荒农垦集团大西江农场股份有限公司科研站站长温淑霞。  1987年参加工作的温淑霞,一直坚守在农业科研工作一线,30年来,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以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搞好每一
期刊
一位教授拿起一个装有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也不会觉得累。”“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胳膊会有点酸。”一位听众回答。“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那胳膊肯定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履行好党赋予工会的政治责任,坚决当好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建好职工满意的“娘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期刊
春节长假在人们的缱绻中渐渐远去,很多人又背起行囊满怀期待外出务工,开始新一年的奋斗打拼。未雨绸缪,多方施策,筑牢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篱笆”,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当前社会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客觀而言,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治理欠薪顽疾等方面付出诸多努力,特别是推动恶意欠薪入刑,在年关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击加大清欠力度,形成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
期刊
据《工人日报》2月12日报道,激发工会活力是非公企业工会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上海市定海街道总工会探索创建“基层工会主席实践指导站”,推行“双向挂职锻炼机制”,瞄准提升工会干部履职能力和意识精准发力,为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提供了生动的“定海样本”。  “定海样本”中的双向挂职锻炼机制是基层工会改革中干部实行专兼挂管理体制的一个缩影,其核心是在定海街道下辖的“小三级”工会,街道总工会干部下挂到行业(
期刊
《北方人》编辑部:  我与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任命我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月工资8000元,合同期限为5年。2018年12月初,公司突然无端决定将我降职,且月工资降为4000元。由于公司拒绝说明原因,我对公司相应的工作安排也非常不满,在双方互不妥协的情况下,我一气之下向公司提出了辞职要求。在辞职信中我明确要求解除双方劳动关系,同时公司应向我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但这些要求遭到拒绝
期刊
创新是女职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和能力佐证。  素质提升、创业建功是开展女职工工作、促进女职工发展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工会将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创新发展与素质提升的结合点,通过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创新的辐射效应,激发女职工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使其成为女职工创先争优、创业建功的新引擎。  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  建三江管理局有女职工1.8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
期刊
临近放假,来为孩子报书法兴趣班的家长多起来,作为孩子们未来的老师,我喜欢和他们聊上几句,以便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  他正是在我与家长们的闲聊中走进来的,左顾右盼,神色有些慌张,先是让我对他有一些厌烦。而后,轮到他咨询,当我问他要报名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时,他支支吾吾,所答非所问了半天,等最后一个报名的家长走出门去,才告诉我,要报名的是他自己!在我这书法少年班,成年人报名还真是头一次。  在我惊讶的
期刊
一根测绳,一架罗盘,一把斧头,一部GPS定位仪,是他的全部家当;穿山林,越沟塘,过草甸,他踏遍万顷山林;脚起泡,脸划伤,虫叮咬,他默默承受。今年45岁的尹清林,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便一直在松岭林业局森林调查设计队从事森林调查设计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在基层一线,从队员、技术员、副队长到队长,他由一名青涩懵懂的年轻人成长为业务骨干。  每年3月-11月,都是尹清林在深山里野外作业的时间,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