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更精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师的理解、体验、情感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体验、情感,把自己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是呆板的,学是死板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创造力被扼杀,思想僵化,教学毫无活力可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与互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全新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只有动起来,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才能更精彩。
  师生交往双向互动是指学生为教学中的一元,教师为教学中的另一元,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信息输入和双向的情感交流通道,做到双向的资源共享,开拓双向的创新提高途径,进而采取双向的评估和激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新机制。
  师生交往双向互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乃至个人的学识、修养、品性、知识、师德、教学态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则需要在主动收集信息、积极进行开拓思考、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面有新的体现,以呼应教师的革新。这样师生双向互动,可互相激励、互相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双向互动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主要体现为设疑、探究和交往互动、主动发展。笔者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此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首先启发学生联想:假如你被困在一个悬崖架上,你会如何做。让学生谈自己的做法,然后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在了解到文中的父亲指导儿子一步一步爬下悬崖后,笔者又设问:如果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探讨,写成一则日记谈自己的交流感受。第二天的日记充分反映了学生处理此事的方法和家长教育子女的不同态度。学生通过交流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父亲做法的意义,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家长教育子女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的一个知识目标是:学习文中描写花的形态与抒发情感、表达事理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时笔者并没有机械地去讲解这种写法,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在课堂上开展了“赏花·评花·明理”的口语表达练习。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看到花的形态,用自己的笔描写了仙人掌、梅花、茉莉、月季等花,从花的生长、开放、凋零中体验到生活的哲理,陶冶了情操。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感情充沛,道理阐释得深刻。虽然学生只是刚入学的初一学生,但笔者为他们的心灵体验而感动,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身上巨大的潜力和能量。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离开学生体验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才是教学的根本。
  在学习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让学生写导游词。学生主动阅读,认真探究,先掌握文章内容,然后创造性地像导游那样解说,带领大家去领略冬天济南的山山水水。课上笔者还拿来1994年笔者去济南时拍的照片,让学生看上面的景致,有较直观的印象,然后给他们讲济南、讲老舍、讲大名湖、讲千佛山。笔者愉快地和学生一起真切直观地去欣赏济南的美景,让学生分享笔者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济南、学习课文、启发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第十四课何其芳的《秋天》这首小诗时,笔者并没有生硬地领学生去分析诗作的语言、意境、写法,而是先让学生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让学生仿照这首歌的歌词写一首名为《秋天在哪里》的歌词。其实歌词就是美丽的诗,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写出了许多有关“秋天”的歌词。王春浩同学写道:“秋天在那落叶上,片片落叶刻着秋天的记忆,每片落叶记录着秋天的踪迹,秋天就在落叶上嬉戏。”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还满怀激情地试着唱了自己创作歌词、他人为之谱曲的歌曲,听起来还真有一番味道。在这样轻松活泼、令人兴奋的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秋天,认识了秋天,体验了秋天,也通俗形象地理解了诗作简洁生动、色彩鲜明的特点。
  这样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课下对笔者说,这样的课感觉真好,既充满情趣,又轻松活泼,而且掌握知识又快,现在的语文课不枯燥了。现在他们每天都期待着更精彩的语文课。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更加精彩,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会去思考了,思维灵活了,能去主动探究了;师生的交往多了,教与学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强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双向互动,共同交流自己的体验情感,主动探索,达到创新和发展。
  动起来,更精彩!
  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三中学(054000)
其他文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小说《犁地》写的就是生活,选取的是老农犁地这样的大众话题。读来却颇耐人寻味,掩卷沉思,细细品读,总觉得作者笔下写的虽是平淡的生活,却是真情的流露,小说的主题总有几分厚重,几分深刻。  平淡率真是小小说《犁地》的一大特色。小说里边作者写到:苍茫大地上,两个老头躬身犁地,两头老牛卖力拉犁,犁一气,歇一气,歇完了再接着犁地。仅此而已,没有故事,没有悬念,没有一波三折,更没有欧·亨利式
期刊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我怕!  天堂的路,  太黑了,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
期刊
写散文、小说,写诗词歌赋,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妙用。翻一下词典的“想象”条,清清楚楚。想象就是设想,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形象。还指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叫想象。至于“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正如我看了史升吉同志关于毛主席逸闻的文章,便联想到毛主席写《蝶恋花》的故事一样。  柳直荀烈士,是毛主席的学生、同志和朋友,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最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期刊
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于2010年12月12日一19日在广州举行。以“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为理念的广州亚残运会,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举办的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是中国继北京残奥会后举办的又一国际残疾人体育盛会,也是按照“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精神举办的一次亚洲体育盛会。    一、积累运用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您瞧,森林中,一簇簇奇花异草一季节的约束竟相绽放,一幅幅人间奇观
期刊
摘要: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收集和了解的信息多了,对知识的多元理解也深了……这一切都在显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几个容易产生的误区掩盖了语文本色,迷失了语文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文本教学等几个关系,那么语文教学的琴弦就一定能弹奏出“尽显语文本色”的美好乐章。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素养 处理 关系
期刊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以传记体的形式叙述母亲生平的文章。该文以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事件描述了母亲一生普通而令人敬仰和缅怀的经历。全文感情真挚,叙事典型,无论从选材、组材、还是从作文的笔法上来讲,都堪称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然而该文在体裁上,大多将之归为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实,关于该文的体裁,不妨作多角度的理解。  是悼文。说它是悼文,是从本文写作的时间和文章的基本形式上讲。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妇人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题“秋夕”,亦作“七夕”。“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夕”,本是指傍晚黄昏,这里是指晚上、夜里。  “银烛秋光冷画屏”,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那微弱的清光照在屏风上,给屏风上的画涂上了几分黯淡幽冷的色彩。“冷”字用得极妙,真可谓“着一字境界全出”。既写出了景之悽然,也写出宫女的心之悽然。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
期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712—770),字子美。他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视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写的诗。其意境辽远空旷,情感抑郁深沉,节奏一咏三叹,形象生动鲜明,不仅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且体
期刊
林莉的散文《小巷深处》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良、坚强的盲母亲。她以母性特有的关怀,抚养了一个被抛弃的小女孩,直到成人。在这一位盲母亲的身上,生与育已没有隔膜。文中那一阵阵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青石板的声音,一直响在耳边,振动着鼓膜,共鸣在心里,它似乎在召唤着一颗心灵的回归亦或是期待着一种久违的亲情……  在文中作者毫不掩饰地为我们展示了她的感情变化历程,从热爱母亲到嫌弃母亲,再到重新热爱母亲
期刊
地球啊,地球,  您这位人类的慈母,  生命的摇蓝,  曾经是多么风光。  您拥有着辽阔的大地,  一望无际的海洋,  郁郁葱葱的草木,  蔚蓝的天空。  现在却遭到了种种不幸,  大地被人们分割,  海洋被垃圾塞填,  草木被践踏砍伐,  天空被浓烟污染。  为什么啊,为什么——  你的命远如此悲惨?  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03-12)班(0504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