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标,落实新课改,积极地践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我们一直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中,以“先学后教”取代“先教后学”。在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充分认识到,课堂改革不仅仅是教师改,更多的时候是在行进过程中学生带给教师的思考和启发: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教学才能焕发活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会预习,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将研究学生学的重点放在了预习的设计和预习的指导上。首先,教学生会看书,怎样看数学书上的黄色框里的字,怎样弄懂红色字的来由,课本中需要动手操作的必须在家动手实践……预习后一定要通过做一做检测自己的预习结果。其次,学生会看书后,通过预习卡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能随之发展。
学生在自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提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使他们自学有得。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教师下一步讲解重难点做了有力的铺垫。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二、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更容易把感悟和知识印在脑海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識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他们在学具上标注6个面,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亲自测量记录、合作交流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有的用尺测量,有的认真的作记录,很快得出了结论。
学生操作记录结束后,教师出示思考题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长方体展开后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之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组内探讨出结论:展开的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2个面的面积相等。
在得出以上结论后,师生共同研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上面 下面
(6个面的面积相加)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方法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
(3个面的面积×2)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愿意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各负其责,每名学生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展示汇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结论。几个学生围成一小组,用剪、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了书上没有介绍的方法:撕、拼、移,并要求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说出它的推导过程。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讲解并演示。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当孩子们自己的学习成果被肯定或者得到高度认可时,孩子们个个笑逐颜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变成了积极、主动、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学会预习,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将研究学生学的重点放在了预习的设计和预习的指导上。首先,教学生会看书,怎样看数学书上的黄色框里的字,怎样弄懂红色字的来由,课本中需要动手操作的必须在家动手实践……预习后一定要通过做一做检测自己的预习结果。其次,学生会看书后,通过预习卡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能随之发展。
学生在自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提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使他们自学有得。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教师下一步讲解重难点做了有力的铺垫。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二、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更容易把感悟和知识印在脑海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識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他们在学具上标注6个面,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亲自测量记录、合作交流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有的用尺测量,有的认真的作记录,很快得出了结论。
学生操作记录结束后,教师出示思考题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长方体展开后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之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组内探讨出结论:展开的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2个面的面积相等。
在得出以上结论后,师生共同研究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上面 下面
(6个面的面积相加)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方法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
(3个面的面积×2)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愿意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和小组长各负其责,每名学生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展示汇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结论。几个学生围成一小组,用剪、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了书上没有介绍的方法:撕、拼、移,并要求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说出它的推导过程。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给全班讲解并演示。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当孩子们自己的学习成果被肯定或者得到高度认可时,孩子们个个笑逐颜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变成了积极、主动、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