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题论证论什么
选题论证,是书业内重要且棘手之事。
说其重要,就在于严密的选题论证,可使优秀的选题更臻完善,遏制不具图书品质的选题运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选题论证是图书“生死”之判——发现、培育、运作优秀的选题,功德无量;将不合适的、平庸的、劣质的选题置于“死”地,同样功不可没。
说其棘手,恐主要源自选题论证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具体出版环节,实际上却涉及图书品牌、出版风格、发展战略等宏观问题。历史与未来的夹缠,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令选题论证具有了多重意义。
何以要进行选题论证?用一句老话作答,似最为妥帖:走群众路线,开诸葛亮会。作为选题的组织者,编辑对选题的酝酿,大致可分为三类模式:作者提出,编辑认可;编辑构想,物色合适作者;编辑、作者共同策划。无论何种模式,也不论作者、编辑的某些专门学识多么高深,他不可能对选题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选题论证,从多个角度“把脉”,听取各种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才能对选题作出接近实际的评估。
那么,选题论证应注重哪些因素?
一是要审视选题是否契合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一个成熟的发展战略,决定看出版社的成败盛衰,而发展战略贯穿于一本本书中。因此,每个选题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个大局。很好的单个选题,如游离于发展战略,应果断弃之,以免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能持之以恒地实施发展战略的出版社,不陷于窘境、困境,那则是咄咄怪事!
二是要反瞻、前瞻与总结同类书的历史、现状与走势,藉此预测选题前景。读者阅读趋势随时代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平常的积累中,要剖析如下因素:同类书是呈上扬之势,还是已露颓相;与同类书相较,设计的选题是否有新进展、新角度、新形式;同类书的读者群是固定的,还是易变的;读者对本社是否接纳,有多少认可度、美誉度;等等。
三是要衡量作者的写作水准及影响力。作者,对一个选题、一本书的成功与否,可谓举足轻重。选准了一个作者,选题就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切实把握作者的思想底色、学术路径、写作风格,在读者中的认知度等,对其已出版的图书的社会反响、市场反馈等,也要有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作出科学决策。
四是要掂量本社的营销能力。营销的广度、力度,无疑对选题的运作产生着积极的推进或消极的制约作用。因而,营销能力,是确定选题的不可小视的要素,必须量力而行,并对营销部门保持适度的压力。背离营销的实际势必形成图书的出口瓶颈,使优秀选题达不到应有的市场效果,社会影响也就难以兑现。
五是出版时机是否适宜。图书,是思想文化的晴雨表。对出版时机,编辑设计选题时要斟酌再三。图书虽不必如报刊引领风尚,但要及时、准确地揭示时代变迁、思想进展、文化嬗递。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须综合考虑,稳操出版的时与度:有的要快速反应,有的要三思而行;有的要集束式刊行,有的要细水长流;有的要直奔主题,有的要迂回侧攻;有的要只做不说,有的要边走边唱;等等。总之,在制定选题时,不可不审时度势。
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表明:在选题论证时,要形成认真研究的风气、自由讨论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以思想操练的形式,交流信息,砥砺学术,拓宽视野。如此,才能将选题论证做得扎扎实实,让选题成为蕴含着青春与朝霞的种子。
审稿意见莫轻视
审稿意见,是图书编辑最重要的业务文件。说其重要,就在于它是书稿的生死之判。
规范的、高质量的审稿意见,要对书稿的取舍、修改等作出准确的选择。而这显然需要如此支撑:对相关图书的出版态势了然于胸;对书稿的思想层次、学术水准、内容结构等要有恰如其分的评估,对书稿的缺陷、不足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对书稿的版式、印装、定价,对图书的营销、推广,设定契合书稿文化诉求、满足读者阅读之需的方案;等等。由此看来,审稿意见虽仅仅数页,但编辑只有底气十足,才能让具备图书之质的书稿刊行,剔除平庸、不良的书稿。因而,对编辑而言,审稿意见关乎书稿“生死”,充分全面的信息储备是避免“误判”的关键。
作为图书生成的重要关坎,审稿意见反映了编辑的学养、眼界、决断力、文字功底等,显然不可小视。但毋庸讳言,时下书业之内对审稿意见有低估的倾向,仅仅将此作为一个编辑流程,乃至有了“万能”审稿意见:“此稿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论述严谨,语言流畅。同意发稿。”
把关人、诊疗者,是编辑的重要角色定位。审稿意见,可谓其诊断证明。忽视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编辑职责。在坊间,有一些令编辑尴尬、伤及职业颜面的现象:图书数量虽多,但可读可藏之书鲜见;印装精制了,但思想文化含量却低了,甚至“注水书”招摇过市;编辑的出书品种上去了,为图书附加的编辑之功却下来了;等等。而从审稿意见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的源头。
总之,在审稿意见中,对书稿的“生”与“死”,要慎之又慎。对好稿厚爱有加,并做一名出色的助产士,以发现好稿、出好好稿为己任;对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书稿,则设卡阻之。在签署审稿意见之前,要掂量一下:在书上署上责任编辑之名是否脸红?对这部书稿是否负了应该负的责任?对读者是否能大大方方地说此乃好书?
编辑岂可不评书
撰写书评,是图书编辑“六艺”之一。优秀的书评,可传递富赡资讯,能引导读者阅读取向。一篇有创见的书评,可使默默无闻的图书,浮出水面。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勿庸讳言,时下撰写书评的编辑已属小众群体。究其因,不难发现,编辑面临诸多困扰,市场的压力、编稿的重荷等,使其无暇顾及撰写书评这类软指标。同时,书评关涉书里书外,有深度、广度及力度的书评写作,实非易事。
但是,作为一名有文化追求的编辑,撰写书评应是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编辑是图书的催生者、第一读者,他无疑最知根底,能将其创新点、闪光点一语道破,对其不足也可直指要穴。其次,编辑在设计、组织书稿时,已对同类书的出版走势作了深入研究,解剖了同类书的优缺点,因而其书评立于宏观把握之基,居高远望,见解自然非同一般,迥异于新闻式书评、广告式书评,蕴含着丰沛的文化含量、学术含量,予人以启智醒脑之效。再次,在眼花缭乱的坊间,普通读者短期内难以判定图书优劣,这就需要参照书评的导向性意见。编辑对书稿咀嚼再三,寥寥数语,即能揭示要点,有益于读者在莽莽书林中获得文化地图。
从另一个角度而论,经常撰写书评,也是编辑提升业务水准的途径。撰写书评的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图书认识的过程,可系统地梳理编辑中的得与失。撰写书评,还可以增强编辑驾驭文字的能力,体认创作的甘苦,在审稿中更加谨慎,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书稿。一位知名出版人剀切地说,编辑的有分量的书评,应是最好的编辑业务小结。这堪为知人论世之语。如果将众多小结加以连缀,不是最好的业务自传吗?
读者呼唤有滋有味、有胆有识的书评,撰写书评又是编辑不可小视的文化责任,于读者于己皆为有益之事,编辑岂能不奉献色味香型器俱佳的书评!
选题论证,是书业内重要且棘手之事。
说其重要,就在于严密的选题论证,可使优秀的选题更臻完善,遏制不具图书品质的选题运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选题论证是图书“生死”之判——发现、培育、运作优秀的选题,功德无量;将不合适的、平庸的、劣质的选题置于“死”地,同样功不可没。
说其棘手,恐主要源自选题论证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具体出版环节,实际上却涉及图书品牌、出版风格、发展战略等宏观问题。历史与未来的夹缠,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令选题论证具有了多重意义。
何以要进行选题论证?用一句老话作答,似最为妥帖:走群众路线,开诸葛亮会。作为选题的组织者,编辑对选题的酝酿,大致可分为三类模式:作者提出,编辑认可;编辑构想,物色合适作者;编辑、作者共同策划。无论何种模式,也不论作者、编辑的某些专门学识多么高深,他不可能对选题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选题论证,从多个角度“把脉”,听取各种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才能对选题作出接近实际的评估。
那么,选题论证应注重哪些因素?
一是要审视选题是否契合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一个成熟的发展战略,决定看出版社的成败盛衰,而发展战略贯穿于一本本书中。因此,每个选题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个大局。很好的单个选题,如游离于发展战略,应果断弃之,以免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能持之以恒地实施发展战略的出版社,不陷于窘境、困境,那则是咄咄怪事!
二是要反瞻、前瞻与总结同类书的历史、现状与走势,藉此预测选题前景。读者阅读趋势随时代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平常的积累中,要剖析如下因素:同类书是呈上扬之势,还是已露颓相;与同类书相较,设计的选题是否有新进展、新角度、新形式;同类书的读者群是固定的,还是易变的;读者对本社是否接纳,有多少认可度、美誉度;等等。
三是要衡量作者的写作水准及影响力。作者,对一个选题、一本书的成功与否,可谓举足轻重。选准了一个作者,选题就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切实把握作者的思想底色、学术路径、写作风格,在读者中的认知度等,对其已出版的图书的社会反响、市场反馈等,也要有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作出科学决策。
四是要掂量本社的营销能力。营销的广度、力度,无疑对选题的运作产生着积极的推进或消极的制约作用。因而,营销能力,是确定选题的不可小视的要素,必须量力而行,并对营销部门保持适度的压力。背离营销的实际势必形成图书的出口瓶颈,使优秀选题达不到应有的市场效果,社会影响也就难以兑现。
五是出版时机是否适宜。图书,是思想文化的晴雨表。对出版时机,编辑设计选题时要斟酌再三。图书虽不必如报刊引领风尚,但要及时、准确地揭示时代变迁、思想进展、文化嬗递。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须综合考虑,稳操出版的时与度:有的要快速反应,有的要三思而行;有的要集束式刊行,有的要细水长流;有的要直奔主题,有的要迂回侧攻;有的要只做不说,有的要边走边唱;等等。总之,在制定选题时,不可不审时度势。
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表明:在选题论证时,要形成认真研究的风气、自由讨论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以思想操练的形式,交流信息,砥砺学术,拓宽视野。如此,才能将选题论证做得扎扎实实,让选题成为蕴含着青春与朝霞的种子。
审稿意见莫轻视
审稿意见,是图书编辑最重要的业务文件。说其重要,就在于它是书稿的生死之判。
规范的、高质量的审稿意见,要对书稿的取舍、修改等作出准确的选择。而这显然需要如此支撑:对相关图书的出版态势了然于胸;对书稿的思想层次、学术水准、内容结构等要有恰如其分的评估,对书稿的缺陷、不足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对书稿的版式、印装、定价,对图书的营销、推广,设定契合书稿文化诉求、满足读者阅读之需的方案;等等。由此看来,审稿意见虽仅仅数页,但编辑只有底气十足,才能让具备图书之质的书稿刊行,剔除平庸、不良的书稿。因而,对编辑而言,审稿意见关乎书稿“生死”,充分全面的信息储备是避免“误判”的关键。
作为图书生成的重要关坎,审稿意见反映了编辑的学养、眼界、决断力、文字功底等,显然不可小视。但毋庸讳言,时下书业之内对审稿意见有低估的倾向,仅仅将此作为一个编辑流程,乃至有了“万能”审稿意见:“此稿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论述严谨,语言流畅。同意发稿。”
把关人、诊疗者,是编辑的重要角色定位。审稿意见,可谓其诊断证明。忽视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编辑职责。在坊间,有一些令编辑尴尬、伤及职业颜面的现象:图书数量虽多,但可读可藏之书鲜见;印装精制了,但思想文化含量却低了,甚至“注水书”招摇过市;编辑的出书品种上去了,为图书附加的编辑之功却下来了;等等。而从审稿意见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的源头。
总之,在审稿意见中,对书稿的“生”与“死”,要慎之又慎。对好稿厚爱有加,并做一名出色的助产士,以发现好稿、出好好稿为己任;对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书稿,则设卡阻之。在签署审稿意见之前,要掂量一下:在书上署上责任编辑之名是否脸红?对这部书稿是否负了应该负的责任?对读者是否能大大方方地说此乃好书?
编辑岂可不评书
撰写书评,是图书编辑“六艺”之一。优秀的书评,可传递富赡资讯,能引导读者阅读取向。一篇有创见的书评,可使默默无闻的图书,浮出水面。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勿庸讳言,时下撰写书评的编辑已属小众群体。究其因,不难发现,编辑面临诸多困扰,市场的压力、编稿的重荷等,使其无暇顾及撰写书评这类软指标。同时,书评关涉书里书外,有深度、广度及力度的书评写作,实非易事。
但是,作为一名有文化追求的编辑,撰写书评应是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编辑是图书的催生者、第一读者,他无疑最知根底,能将其创新点、闪光点一语道破,对其不足也可直指要穴。其次,编辑在设计、组织书稿时,已对同类书的出版走势作了深入研究,解剖了同类书的优缺点,因而其书评立于宏观把握之基,居高远望,见解自然非同一般,迥异于新闻式书评、广告式书评,蕴含着丰沛的文化含量、学术含量,予人以启智醒脑之效。再次,在眼花缭乱的坊间,普通读者短期内难以判定图书优劣,这就需要参照书评的导向性意见。编辑对书稿咀嚼再三,寥寥数语,即能揭示要点,有益于读者在莽莽书林中获得文化地图。
从另一个角度而论,经常撰写书评,也是编辑提升业务水准的途径。撰写书评的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图书认识的过程,可系统地梳理编辑中的得与失。撰写书评,还可以增强编辑驾驭文字的能力,体认创作的甘苦,在审稿中更加谨慎,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书稿。一位知名出版人剀切地说,编辑的有分量的书评,应是最好的编辑业务小结。这堪为知人论世之语。如果将众多小结加以连缀,不是最好的业务自传吗?
读者呼唤有滋有味、有胆有识的书评,撰写书评又是编辑不可小视的文化责任,于读者于己皆为有益之事,编辑岂能不奉献色味香型器俱佳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