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同包括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本文从“认同”的角度对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两次演说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演说对三种认同的实现情况。
关键词:认同 修辞 习近平
一、引言
“认同”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主要观点。他认为,“认同”就是借助一定的外部手段联合他人并形成合作,“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是认同。”伯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类型: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误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同情认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和利益以实现听众与说话人的认同。“对立认同”是通过与共同的对立者对抗以获得合作团结。“误同”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人们对自己所处情境的错误认同。
本文选取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作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讲话《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为分析文本,运用“认同”理论,对比两次演讲,分析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特色,为政治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更多的演讲者提升演讲水平,增强演讲的吸引力。(文中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稿出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和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5/c_124501703.htm。)
二、同情认同
首先,从内容上看习近平主席的演说对“同情认同”的实现情况。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对此进行分析。
表1:高频词统计表
在莫斯科的演讲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发展 48 1.9331% 中国 53 1.9917%
中国 33 1.3290% 发展 48 1.8038%
中 30 1.2082% 我们 31 1.1650%
俄 27 1.0874% 合作 24 0.9019%
世界 26 1.0471% 关系 23 0.8643%
两国 25 1.0068% 国家 22 0.8267%
关系 23 0.9263% 中 15 0.5637%
我们 20 0.8055% 共同 15 0.5637%
俄罗斯 20 0.8055% 新 14 0.5261%
各国 20 0.8055% 坦桑尼亚 14 0.5261%
国家 20 0.8055% 支持 11 0.4134%
共同 19 0.7652% 不断 10 0.3758%
国际 18 0.7249% 加强 10 0.3758%
我 16 0.6444% 利益 9 0.3382%
和平 14 0.5638% 继续 9 0.3382%
说明:词频统计工具使用北京语言大学CCRL软件。文中词语排名是除标点和虚词(除副词外)外,其余词的排名。表中列举的是前15位高频词。
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两次演讲都涉及以下内容:发展、和平、合作。两次演讲中,“发展”“利益”均是高频词。在坦桑尼亚的演讲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平”“安全”和“威胁”都被多次提到,但它们在俄罗斯演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两国”“关系”“共同”“合作”等反映中非、中俄关系的词出现频率也很高。在坦桑尼亚演讲中,“合作”“共同”是位列前十的高频词。
话题选择和侧重点的区分可以归因于现实情况。中国、俄罗斯和坦桑尼亚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三个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坦桑尼亚经济更为落后,急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原意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恶劣,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恶意挑战和武力威胁,和平问题堪忧。
因此,演说通过选择说话人与听众的共同话题,针对不同的听话人选择话题的侧重点建立共同情感,实现了 “同情认同”效果。
从形式上看,同情认同的实现体现在辞格的使用上。下表是两篇演讲辞格使用情况统计。
表2:辞格使用情况统计表
辞格
演讲 反复 排比 对比 引用 比喻
在莫斯科的演讲 4次 3次 4次 7次 1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4次 2次 6次 5次 0
通过对辞格使用情况的统计发现,对比和引用是最常用的两种修辞。“对比”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写作手法。在坦桑尼亚的演说中,有一句话连用了几个对比,以此强调中方对中非友谊关系的重视。
(1)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朋友,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连用“降低”和“提高”,“减少”和“增多”,“减弱”和“加强”形成鲜明对比,运用“明确”二字,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求得听众的认同。
“引用”指说话或写文章时,选用现有的成语、诗句、格言和典故,以增强说服力。两次演讲中“引用”手法的使用频率较高,既增强了演讲者的亲切感,也使语言明白易懂。
三、对立认同
(2)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演讲中提到了中俄非共同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即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属于“对立认同”。
从形式上看,排比是实现对立认同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这个世界”,组成排比段。在第四段中运用排比句,突出两国面对的严峻困难,表达双方的合作意愿。
四、误同
“误同”主要是通过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使用来实现的。下表是两次演讲中代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代词统计表
代词
演讲 我 我们 你 你们
在莫斯科的演讲 16次 20次 2次 4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12次 31次 0 3次
表3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代词是“我们”。其次是“我”“你们”和“你”,而且“你”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没有出现。从听众的角度思考,“我们”指代了演讲人和自己,但事实上,在“我们”仅指代演讲者一方时,就产生了“误同”。
以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为例,对演说中“我们”的语义做了如下分类(见表4):
表4:“我们”的语义分类
意义分类 例句
1.指中非双方 共12例,仅选两例:
(1)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2)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2.指中国 共17例,仅选两例:
(1)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2)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是我们不断提高中非合作水平的重要法宝。
3.引用他人的话 共2例。
大部分“我们”指代“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中非双方”,如果二者混用就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觉,听众会误把自己当作“我们”中的一员,也就会站在中方的立场上考虑中非关系问题。这样,演讲就达到了“误同”的目的。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也反复使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语,如“主张、承诺”以及“将、希望”等。这些词语或只是口头上承诺,或只是对未来的期待,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多次使用容易使听众相信演说者,产生“误同”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的两篇演讲,我们发现通过对演讲主题的合理选择,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巧妙使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实现了与听众的“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同情认同是演说中最容易、最经常建立的,对立认同和误同虽然不易,但能帮助演说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认同角度分析演讲能为人们的演说提供更多的修辞理论和策略,帮助演说者改进演说方式,提高演说水平,并为促进修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晶,许子琪.修辞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认同——从“认同”理论看奥巴马的演说[J].修辞学习,2009,(6):52-57.
[2]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2001,(1):54-58.
[3]张琛.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国情咨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张虹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关键词:认同 修辞 习近平
一、引言
“认同”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主要观点。他认为,“认同”就是借助一定的外部手段联合他人并形成合作,“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是认同。”伯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类型: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误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同情认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和利益以实现听众与说话人的认同。“对立认同”是通过与共同的对立者对抗以获得合作团结。“误同”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人们对自己所处情境的错误认同。
本文选取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作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讲话《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为分析文本,运用“认同”理论,对比两次演讲,分析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特色,为政治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更多的演讲者提升演讲水平,增强演讲的吸引力。(文中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稿出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和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5/c_124501703.htm。)
二、同情认同
首先,从内容上看习近平主席的演说对“同情认同”的实现情况。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对此进行分析。
表1:高频词统计表
在莫斯科的演讲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发展 48 1.9331% 中国 53 1.9917%
中国 33 1.3290% 发展 48 1.8038%
中 30 1.2082% 我们 31 1.1650%
俄 27 1.0874% 合作 24 0.9019%
世界 26 1.0471% 关系 23 0.8643%
两国 25 1.0068% 国家 22 0.8267%
关系 23 0.9263% 中 15 0.5637%
我们 20 0.8055% 共同 15 0.5637%
俄罗斯 20 0.8055% 新 14 0.5261%
各国 20 0.8055% 坦桑尼亚 14 0.5261%
国家 20 0.8055% 支持 11 0.4134%
共同 19 0.7652% 不断 10 0.3758%
国际 18 0.7249% 加强 10 0.3758%
我 16 0.6444% 利益 9 0.3382%
和平 14 0.5638% 继续 9 0.3382%
说明:词频统计工具使用北京语言大学CCRL软件。文中词语排名是除标点和虚词(除副词外)外,其余词的排名。表中列举的是前15位高频词。
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两次演讲都涉及以下内容:发展、和平、合作。两次演讲中,“发展”“利益”均是高频词。在坦桑尼亚的演讲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平”“安全”和“威胁”都被多次提到,但它们在俄罗斯演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两国”“关系”“共同”“合作”等反映中非、中俄关系的词出现频率也很高。在坦桑尼亚演讲中,“合作”“共同”是位列前十的高频词。
话题选择和侧重点的区分可以归因于现实情况。中国、俄罗斯和坦桑尼亚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三个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坦桑尼亚经济更为落后,急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原意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恶劣,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恶意挑战和武力威胁,和平问题堪忧。
因此,演说通过选择说话人与听众的共同话题,针对不同的听话人选择话题的侧重点建立共同情感,实现了 “同情认同”效果。
从形式上看,同情认同的实现体现在辞格的使用上。下表是两篇演讲辞格使用情况统计。
表2:辞格使用情况统计表
辞格
演讲 反复 排比 对比 引用 比喻
在莫斯科的演讲 4次 3次 4次 7次 1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4次 2次 6次 5次 0
通过对辞格使用情况的统计发现,对比和引用是最常用的两种修辞。“对比”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写作手法。在坦桑尼亚的演说中,有一句话连用了几个对比,以此强调中方对中非友谊关系的重视。
(1)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朋友,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连用“降低”和“提高”,“减少”和“增多”,“减弱”和“加强”形成鲜明对比,运用“明确”二字,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求得听众的认同。
“引用”指说话或写文章时,选用现有的成语、诗句、格言和典故,以增强说服力。两次演讲中“引用”手法的使用频率较高,既增强了演讲者的亲切感,也使语言明白易懂。
三、对立认同
(2)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演讲中提到了中俄非共同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即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属于“对立认同”。
从形式上看,排比是实现对立认同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这个世界”,组成排比段。在第四段中运用排比句,突出两国面对的严峻困难,表达双方的合作意愿。
四、误同
“误同”主要是通过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使用来实现的。下表是两次演讲中代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代词统计表
代词
演讲 我 我们 你 你们
在莫斯科的演讲 16次 20次 2次 4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12次 31次 0 3次
表3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代词是“我们”。其次是“我”“你们”和“你”,而且“你”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没有出现。从听众的角度思考,“我们”指代了演讲人和自己,但事实上,在“我们”仅指代演讲者一方时,就产生了“误同”。
以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为例,对演说中“我们”的语义做了如下分类(见表4):
表4:“我们”的语义分类
意义分类 例句
1.指中非双方 共12例,仅选两例:
(1)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2)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2.指中国 共17例,仅选两例:
(1)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2)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是我们不断提高中非合作水平的重要法宝。
3.引用他人的话 共2例。
大部分“我们”指代“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中非双方”,如果二者混用就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觉,听众会误把自己当作“我们”中的一员,也就会站在中方的立场上考虑中非关系问题。这样,演讲就达到了“误同”的目的。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也反复使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语,如“主张、承诺”以及“将、希望”等。这些词语或只是口头上承诺,或只是对未来的期待,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多次使用容易使听众相信演说者,产生“误同”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的两篇演讲,我们发现通过对演讲主题的合理选择,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巧妙使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实现了与听众的“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同情认同是演说中最容易、最经常建立的,对立认同和误同虽然不易,但能帮助演说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认同角度分析演讲能为人们的演说提供更多的修辞理论和策略,帮助演说者改进演说方式,提高演说水平,并为促进修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晶,许子琪.修辞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认同——从“认同”理论看奥巴马的演说[J].修辞学习,2009,(6):52-57.
[2]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2001,(1):54-58.
[3]张琛.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国情咨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张虹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