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眼泪感让我非常恐慌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觉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师仔细梳理了来访者社交焦虑的成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其进行辅导:先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自信指数;再应用森田疗法,鼓励其接纳焦虑情绪;最后运用系统脱敏技术,减轻焦虑程度。除此之外,辅以一定的资源拓展,最终帮助来访者走出社交焦虑的困境。
  〔关键词〕社交焦虑;森田疗法;系统脱敏;初中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9-0061-03
  某天下午,一名男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向我求助。他眼神略带慌张,环顾四周,看见室内只有我一人,于是声音颤抖地说:“严老师,我有社交焦虑,希望您能帮帮我。”
  他说,最近通过网络搜索“社交焦虑”一词,将自身的情况对照社交焦虑的具体症状,感觉挺像的……结合他刚才来到咨询室的表现,我意识到他可能真的存在社交焦虑,便向他简要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有关事项和规则,征得他的同意,约定每周二下午会谈。
  一、基本情况
  小伟(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中等身高,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从小随父母生活。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他对父亲有陌生感。小伟曾多次遭受父亲的责骂和打击,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和父亲对话时就感觉眼中有泪花。此前,父亲生病在家,家里经济状况变差。父亲经常向母亲要钱,为此两人频繁吵架。父亲遇事稍不顺心,就以死威胁母亲,逼迫母亲就范。目前,父母正在协商办理离婚手续。
  半年前,坐在小偉后面的小凌(化名)经常有意无意地推一下或打一下小伟。时间久了,小伟很想还手,但自认为打不过他;很想对他发脾气,但又害怕与他绝交,于是一直忍着。
  前不久,小伟参加了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因为紧张而发挥失误。当时,在场的同学特别多,小伟非常害怕别人嘲笑他。第二天,小潘遇见了小伟,对他说:“小伟,你昨天唱歌跑调了。”当时,小伟就感觉旁边很多人在用不一样的眼神看着他,他感到无地自容。从这之后,小伟就觉得自己患有社交焦虑。
  小伟自述近两周不想上学,尤其是早上,他每天都硬着头皮走进教室,不敢和同学交流、对视,即使偶尔能和同学对视,也有一种莫名的眼泪感,事后照镜子时发现眼睛很红;学习效率下降,心情压抑烦躁。
  二、问题成因
  父亲曾经频繁地责骂和打击小伟,导致小伟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不够好,因而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加上他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高峰期,比一般初中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父亲经常以死威胁母亲及身边的人,危害巨大:一是加剧了小伟的不安全感;二是给小伟提供了一个负面榜样,父亲的“无能”导致小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感到非常无力,无法积极应对,而是极力回避。除此之外,小凌经常欺负小伟及小伟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发挥失误,均是导致小伟产生社交焦虑的应激事件。
  三、辅导过程
  (一)纠正错误认知,提升自信指数
  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小伟非常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一切源自父亲粗暴的教养方式。从小到大,小伟经常遭受父亲的责骂和打击,他因此认为自己不够好,一无是处,进而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小伟缺乏自信,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以至因为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发挥失误而逐步发展为社交焦虑。因此,提升小伟的自信指数,将有利于减轻他的社交焦虑。
  进一步访谈发现,小伟内心深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例如,父亲责骂和打击自己,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己讲话比别人更有道理,同学们只能赞成自己;等等。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小伟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告诉他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如糟糕至极、过分概括化、绝对化要求等,并帮助他与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重建自信。
  师: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伟:一无是处,极度自卑。
  师:为何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伟:从小到大,我经常被父亲责骂和打击,肯定是因为我非常不好,父亲才这样对我。
  师:你觉得父亲脾气怎样?
  伟: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
  师:父亲责骂或打击过别人吗?
  伟:有。
  师:你认为被他责骂或打击过的这些人也一无是处吗?
  伟:(沉思)……那倒不是,他们也有很多优点。
  师:那你还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吗?
  伟:好像不是。
  此时,咨询师不失时机地将班主任对他的评价转告给他:善良,细心,文字功底好。小伟听了班主任的评价,不禁吃惊道:“严老师,原来我还有这些优点啊。”咨询师引导小伟发现自己的优点,旨在提升他的自信指数。
  师:你和同学们交流时,感觉如何?
  伟:还是挺自卑的。在发表观点时,他们不太赞成我。
  师:你是认为同学们一定要赞成你?
  伟:差不多是这样吧。
  师:如果你发表观点,在他们看来没有道理,他们也要赞成你吗?
  伟:那当然不是,那不就成了虚伪吗?
  师:那你发表的观点就一定有道理吗?
  伟:让我想想(陷入了沉思)……好像也不是,现在想来,有些也不一定有道理。
  师:嗯,即便你认为有道理的言论,站在别人的角度,也不一定有道理。他们就从来没有赞成过你吗?
  伟:也不是,我记得有次一起谈论球赛时,我讲过几句话,他们倒是认为我说得很好。
  咨询师运用一定的技巧,帮助小伟反驳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让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提升他在社交方面的自信程度,减轻社交焦虑。
  (二)鼓励顺其自然,接纳焦虑情绪
  小伟非常渴望尽快摆脱社交焦虑,为此忧心忡忡,越是渴望,越是影响实际社交行为,愈发焦虑,陷入精神上的拮抗状态。为此,咨询师向小伟简要介绍了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即要求人们把烦恼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不要将其看作异物而拼命地想排除它,顺其自然地接纳它,否则就会“求不可得”,引发个体的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内心世界出现激烈的冲突。“为所当为”,即要求人们不要奢望(实际上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要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在咨询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小伟很快领悟到了森田疗法的原理,表示在今后的社交行为中会接纳这种焦虑情绪,带着这种令人不舒服的体验继续社交行为。咨询师则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可以先从必要的社交开始,再扩展到其他社交行为。小伟点了点头。随后,咨询师告诉小伟:“正是因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久而久之,社交时引发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因为个体不刻意去聚焦反而会逐渐消失。”小伟听后,若有所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运用系统脱敏,减轻焦虑程度
  咨询师向小伟简要地介绍了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上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最终切断刺激情境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在征得小伟同意的前提下,咨询师运用该疗法帮助他减轻焦虑程度。
  第一阶段:放松训练,帮助他掌握放松技巧。咨询师告诉他:每当因社交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体验时,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气,同时在心底默念数字“一、二、三……”,如此循环往复,有利于减轻焦虑体验。
  第二阶段:脱敏训练,帮助他减轻焦虑程度。咨询师告诉他:根据引起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列出诱发社交焦虑的情境和相关人物的清单,情境方面如课堂、课后、户外等,人物方面如父母、老师、同学等;然后从引发他最弱焦虑的情境或人物开始,逐一想象,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当焦虑减轻乃至彻底放松之后,再接着进行下一个引发他焦虑程度更高的情境,直至当初引发他最强的焦虑情境或人物都不能引起他的焦虑为止。
  经过一系列系统脱敏训练后,小伟逐步掌握了放松训练技巧和脱敏训练技巧,他表示有信心摆脱社交焦虑,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实践。
  四、资源拓展
  针对小伟目前的状况,让他短时间内彻底摆脱社交焦虑比较难,我采取的“辅助办法”是调动小伟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内在资源:小伟的自我领悟能力比较高,因此,我向他推荐班上人缘好、擅长人际交往的同学,让小伟积极效仿、学习;同时,推荐一些介绍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书籍,指导他阅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社交焦虑。
  外在资源:发掘小伟的外在资源,着力改善小伟的社交环境。咨询师联系了小伟的班主任陈老师,和她一起设计了一节班会课——“与人为善,争做暖心人”,提醒学生们不要随意欺负同学,为小伟减轻社交焦虑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随后,咨询师还联系了小伟的父亲,告诉他经常责骂和打击小伟的行为是不对的,给小伟造成了不良影响,希望他今后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听了咨询师的话,小伟的父亲一度哽咽,表示今后行事一定会顾及孩子的感受。
  五、效果评价
  咨询师通过四次辅导,以及对小伟的资源进行拓展,使小伟的社交焦虑得到了缓解,他和同学们聊天时,虽然偶尔会出现焦虑情绪,但基本上在他的控制范围内;与人对话时,没有再出现莫名的眼淚感;睡眠状态有所改善,学习也更加积极了,为人处事更加乐观。
  班主任陈老师反馈:小伟比之前开朗多了,精神状态也不错,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多,最近的一次月考成绩比之前进步明显。
  鉴于小伟取得的进步,在征得小伟同意的情况下,咨询师结束了对小伟的心理咨询。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深圳,518119)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摘要〕孩子悄悄拿别人东西,这个问题让不少家长很头疼,这是一种性质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和家长必须配合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有可能发展成恶习,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孩子年龄小,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进行干预和引导,儿童自身对这一行为的性质几乎没有认知,也就根本上不存在道德上的判断,其行为完全是心理驱使的。当“心理源头”的问题解决好
近日,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出西芹复式种植一体机,在宁夏西吉县开展现场示范会,样机示范效果理想,满足宁夏西吉县西芹机械化种植需求。西芹是六盘山区重要的冷凉蔬菜产业之一,栽培面积大,而西芹种植完全依靠人工作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西芹机械化种植迫在眉睫。通过现场调研,在不改变宁夏西芹种植模式的前提下,该团队采用气压打孔 旋转划孔复合打孔技术、气压辅助播种技术、主动排沙技术,集
〔摘要〕性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身陷残疾,都是有性之人,都有性需求和接受性教育的权利。英国把针对残疾群体的性教育视作全人的教育、终身的教育,并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本文从英国对学习障碍学生的性教育发展背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策略等维度,探究了英国现行的针对学习障碍学生的性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英国的经验为我国学习障碍群体性教育课程体系的
[关键词] 心理活动课;团体暖身;课堂活动   “暖身”是肌体运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指用短时间低强度的动作,让稍后运动时将要使用的肌肉群先行收缩活动一番,以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温度以及血液循环,并且使体内的各种系统逐渐适应即将面临的较激烈的运动。在运动前暖身可以帮助肌体作好运动准备,同样,在心理活动课开始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心理暖身帮助学生作好情绪和精神上的准备,以达到最好的团体辅导效果。浙江省
〔摘要〕“有意思,有意义”的心理作业,既是巩固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它的实施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它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它能成为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心理作业;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4-0044-03  《中小学心
〔关键词〕现代都市;家校合作;活动育人;慢养教育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
〔摘要〕心理健康课程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自教育部2002年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例,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理论
〔摘要〕学习动机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并且其关注点常常在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但是,我在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发现,因学习动机过强而产生强烈情绪障碍和负面自我评价,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学生并不少见。本文记录的是一名八年级女生,因学习动机过强导致情绪障碍和学习焦虑而寻求心理辅导的案例报告。在了解来访者情况后,咨询师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不合理信念下引起学习动机过强而
〔摘要〕在社会大众大力提倡“生命教育”的今天,如何真正做好生命教育,笔者通过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儿童生命教育》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一定是在活动中体验与成长,而一些经典活动,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生命即生活,这些活动恰恰能体现生命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27-02  生命,绿色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学地认识与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看待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