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的五个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长期倾向/短期倾向。根据该理论,中国文化特征明显:高权利距离、高不确定性避免、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和长期倾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关于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Hofstede国家文化理论;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是企业占据市场、持久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参与国家竞争的重要标志。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持久性,会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规则制度等多个方面对科技创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分析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从而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1、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
在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差异的研究中,荷兰学者H· G ·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Hofstede通过对IBM公司11.6万名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归纳出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Hofstede将Michael·H·Bond针对中国的研究融入自己的文化差异研究,总结出第五个维度:长期倾向/短期倾向。具体而言,五个文化维度如下:
(1)权利距离:指一个组织或机构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程度。权力距离通过组织中权力较小的成员的价值观表现。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环境中,组织成员对权力的差异持认可态度,对权威的极大尊敬,称号、身份及地位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反之,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则提倡组织内成员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充分交流。[2]
(2)不确定性避免:指一个社会考虑自己利益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模棱两可的环境威胁时,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的程度。[3]在高不确定性避免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低,性格外向活泼,同时呈现出焦虑、忙碌和不安,为此,需构建各种社会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减少不确定性。相反,低不确定性避免社会中的人则显得更加冷静、随遇而安,他们能够包容各种未知情形和不确定性事件,但也比较抗拒规则的束缚,追求多样性和自由的生活。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人们强调群体关系及对团体的忠诚,个人的身份以群体成员关系为基础,群体保护个人来换取个人对群体的忠诚。个人主义是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4)男性主义/女性主义:Hofstede基于社会性别的分工将文化分为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男性主义社会中,社会性别分工明确,男性负责追求事业、地位及物质财富,而女性则守护家庭、养育子女。相反,女性主义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是关心他人、重视生活质量,强调谦逊和关注生活环境,地位和物质不作为成功的标志。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没有显著差别。[4]
(5)长期倾向/短期倾向:即一个民族的长远观念或短期观念。Michael H·Bond将这个新发现的文化维度命名为“儒家精神动力”,特指儒家思想在东方文化中产生的影响。具备长期倾向的社会倡导坚韧和节俭精神,以动态的观点考虑事物发展,注重长远利益;短期倾向则更关注眼前利益,保证个人或组织的稳定性,以静态的观点看待周围环境,特别强调对过去传统的尊崇。
2、基于五个维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中,列举了74个国家五项指标的得分并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文化的五项指标数值为:权力距离80分,个人主义20分,男性主义66分,不确定性回避30分,长期倾向118分。[5]下面根据这五项分数所呈现的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作用。
(1)权力距离
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得分为80,在74个国家中排名12,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类型。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不可分离,中国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权威统治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结束。自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封建等级统治的主导思想,儒家倡导等级森严的礼教制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社会关系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征。这种权威统治和遵从心态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中国人普遍接受等级的差异。而科学倡导自由探索、为真理献身、敢于质疑的精神。学术研究上,论资排辈,遵从权威,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学者无法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权威特征抑制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想,也不利于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2)不确定性避免
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避免得分为3,总排名68,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避免反应。儒家文化一直倡导中庸之道,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对不确定性包容性较低。儒家强调人们严格遵守秩序,以维护君主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观念使人们固步自封,丧失个性,追求稳定保守的生存状态。而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善于质疑、打破常规、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熊彼特认为科技进步是“非连续的范式转移”,即“创新性毁灭过程”,是对以往认知、观念的颠覆再造。显然,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保守观念,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主动求知求变的动力,习惯用以往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处理,科技创新的意识也被逐渐弱化,明显抑制了科技创新思维的发展。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得分为20,在74个国家中排名56,属于高度集体主义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与归属,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重整体、轻局部、重和谐、轻竞争。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当今学科发展纵向化和交叉化,科学研究已经不能单靠某一个研究者就能有所创新,必须依靠大量信息的交换和团队的合作。1901年到1972年间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三分之一是与他人合作而获奖,可见,科技创新是需要协作的。[6]另一方面,过于强调集体主义,为维护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会挫伤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注重“关系取向”和 “身份取向”,强调维护人际关系网的稳定。[7]这种对关系的重视会导致小集体主义,使个人过于依赖团体的社会资源而缺乏创新拼搏的热情,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普及和推广。
(4)男性主义/女性主义
中国文化的男性主义得分为 66,在74个国家中排名13,具有明显的男性主义特征。“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一直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现在倡导男女平等,女性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事实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在各行各业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仍大大低于男性。[8]而且,市场经济制度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加物质化、功利化,权力和财富是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志。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推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步入仕途,治理国家,政治色彩浓厚,这种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视符合男性主义的特征。
科技创新的过程漫长艰辛,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因此需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自古倡导“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种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者在科研攻关中不畏挫折,不动摇、不放弃,直至实现目标。另外,男性主义倡导的理性思维也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做到权责清晰,保证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
(5)长期倾向/短期倾向
中国文化的长期倾向得分为118,在39个国家中位列第一,是典型的长期倾向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持之以恒的美德,坚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人们熟知的典故“滴水穿石”、“愚公移山”表明中国人重视恒心和毅力。而且,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所谓“不积畦步,无以致千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说明中国人对待学习持有踏实、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了长期的量变积累最终到达质变,创新就是一种质变,新思想、新发现的产生是以过去的学习积累为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这种长期规划的特点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使科学研究更具务实性和规划性,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创新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结论
在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五个文化维度中表现出明显特征:高权力距离似的年轻学者遵从权威,阻碍公平竞争机制的构建;高度的不确定避免,使得研究者思维僵化,墨守成规,这两种特征对科技创新都会产生抑制作用。高度集体主义特征会对科技创新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男性主义特征体现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能帮助研究者克服困难,并建设合理有序的创新制度;长期倾向注重研究的积累和总结,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质变的基础,这两种文化特征都会科技进步和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资助:2007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软科学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邓厚平.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8):42.
[2]陈春花,刘国江.中国文化的特征分析及对组织学习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6,(6):129.
[3]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4.
[4]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12):127.
[5]Geert Hofstede,Gert Jan Hof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M].NV:Mc Graw Hill,2005:161-211.
[6]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34.
[7]廖少纲.基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科技与管理,2006,(2):43.
[8]王小波.女性休闲——解析女性的新视角[J].浙江学刊,2002,(5):20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Hofstede国家文化理论;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是企业占据市场、持久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参与国家竞争的重要标志。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持久性,会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规则制度等多个方面对科技创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分析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从而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1、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
在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差异的研究中,荷兰学者H· G ·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Hofstede通过对IBM公司11.6万名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归纳出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女性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Hofstede将Michael·H·Bond针对中国的研究融入自己的文化差异研究,总结出第五个维度:长期倾向/短期倾向。具体而言,五个文化维度如下:
(1)权利距离:指一个组织或机构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程度。权力距离通过组织中权力较小的成员的价值观表现。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环境中,组织成员对权力的差异持认可态度,对权威的极大尊敬,称号、身份及地位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反之,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则提倡组织内成员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充分交流。[2]
(2)不确定性避免:指一个社会考虑自己利益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模棱两可的环境威胁时,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的程度。[3]在高不确定性避免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低,性格外向活泼,同时呈现出焦虑、忙碌和不安,为此,需构建各种社会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减少不确定性。相反,低不确定性避免社会中的人则显得更加冷静、随遇而安,他们能够包容各种未知情形和不确定性事件,但也比较抗拒规则的束缚,追求多样性和自由的生活。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人们强调群体关系及对团体的忠诚,个人的身份以群体成员关系为基础,群体保护个人来换取个人对群体的忠诚。个人主义是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4)男性主义/女性主义:Hofstede基于社会性别的分工将文化分为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男性主义社会中,社会性别分工明确,男性负责追求事业、地位及物质财富,而女性则守护家庭、养育子女。相反,女性主义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是关心他人、重视生活质量,强调谦逊和关注生活环境,地位和物质不作为成功的标志。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没有显著差别。[4]
(5)长期倾向/短期倾向:即一个民族的长远观念或短期观念。Michael H·Bond将这个新发现的文化维度命名为“儒家精神动力”,特指儒家思想在东方文化中产生的影响。具备长期倾向的社会倡导坚韧和节俭精神,以动态的观点考虑事物发展,注重长远利益;短期倾向则更关注眼前利益,保证个人或组织的稳定性,以静态的观点看待周围环境,特别强调对过去传统的尊崇。
2、基于五个维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中,列举了74个国家五项指标的得分并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文化的五项指标数值为:权力距离80分,个人主义20分,男性主义66分,不确定性回避30分,长期倾向118分。[5]下面根据这五项分数所呈现的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作用。
(1)权力距离
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得分为80,在74个国家中排名12,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类型。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不可分离,中国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权威统治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结束。自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作为封建等级统治的主导思想,儒家倡导等级森严的礼教制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社会关系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征。这种权威统治和遵从心态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中国人普遍接受等级的差异。而科学倡导自由探索、为真理献身、敢于质疑的精神。学术研究上,论资排辈,遵从权威,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学者无法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权威特征抑制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想,也不利于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2)不确定性避免
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避免得分为3,总排名68,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避免反应。儒家文化一直倡导中庸之道,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对不确定性包容性较低。儒家强调人们严格遵守秩序,以维护君主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观念使人们固步自封,丧失个性,追求稳定保守的生存状态。而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善于质疑、打破常规、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熊彼特认为科技进步是“非连续的范式转移”,即“创新性毁灭过程”,是对以往认知、观念的颠覆再造。显然,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保守观念,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主动求知求变的动力,习惯用以往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处理,科技创新的意识也被逐渐弱化,明显抑制了科技创新思维的发展。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得分为20,在74个国家中排名56,属于高度集体主义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与归属,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重整体、轻局部、重和谐、轻竞争。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当今学科发展纵向化和交叉化,科学研究已经不能单靠某一个研究者就能有所创新,必须依靠大量信息的交换和团队的合作。1901年到1972年间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三分之一是与他人合作而获奖,可见,科技创新是需要协作的。[6]另一方面,过于强调集体主义,为维护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会挫伤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注重“关系取向”和 “身份取向”,强调维护人际关系网的稳定。[7]这种对关系的重视会导致小集体主义,使个人过于依赖团体的社会资源而缺乏创新拼搏的热情,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普及和推广。
(4)男性主义/女性主义
中国文化的男性主义得分为 66,在74个国家中排名13,具有明显的男性主义特征。“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一直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现在倡导男女平等,女性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事实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在各行各业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仍大大低于男性。[8]而且,市场经济制度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加物质化、功利化,权力和财富是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志。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推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步入仕途,治理国家,政治色彩浓厚,这种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视符合男性主义的特征。
科技创新的过程漫长艰辛,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因此需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自古倡导“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种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者在科研攻关中不畏挫折,不动摇、不放弃,直至实现目标。另外,男性主义倡导的理性思维也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做到权责清晰,保证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
(5)长期倾向/短期倾向
中国文化的长期倾向得分为118,在39个国家中位列第一,是典型的长期倾向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持之以恒的美德,坚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人们熟知的典故“滴水穿石”、“愚公移山”表明中国人重视恒心和毅力。而且,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所谓“不积畦步,无以致千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说明中国人对待学习持有踏实、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了长期的量变积累最终到达质变,创新就是一种质变,新思想、新发现的产生是以过去的学习积累为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这种长期规划的特点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使科学研究更具务实性和规划性,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创新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结论
在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五个文化维度中表现出明显特征:高权力距离似的年轻学者遵从权威,阻碍公平竞争机制的构建;高度的不确定避免,使得研究者思维僵化,墨守成规,这两种特征对科技创新都会产生抑制作用。高度集体主义特征会对科技创新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男性主义特征体现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能帮助研究者克服困难,并建设合理有序的创新制度;长期倾向注重研究的积累和总结,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质变的基础,这两种文化特征都会科技进步和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资助:2007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软科学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邓厚平.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8):42.
[2]陈春花,刘国江.中国文化的特征分析及对组织学习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6,(6):129.
[3]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4.
[4]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12):127.
[5]Geert Hofstede,Gert Jan Hof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M].NV:Mc Graw Hill,2005:161-211.
[6]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34.
[7]廖少纲.基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科技与管理,2006,(2):43.
[8]王小波.女性休闲——解析女性的新视角[J].浙江学刊,200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