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委婉处听惊雷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凭借聪明智慧巧妙地回击楚王,维护了齐国和自己尊严的故事。晏子的话具有“于委婉处听惊雷”的语言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晏子的语言艺术,既有利于他们深入把握晏子的形象,又有利于提升其语言品析能力。
  走进文本,把握语言的特点
  文章通过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集中表现了晏子精于辞令、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及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楚王的狂妄自大、傲慢无理和自作聪明。
  第一次斗智:巧用推论进城门。面对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的侮辱,晏子将计就计,巧用推论回击楚王,将楚王置于难堪的境地。“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这是一个带有假设条件的三段论。大前提是“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小前提有两个:一个是“我访问的是‘狗国’”,另一个是“我访问的不是‘狗国’”。用第一个小前提推出的结论是,“所以我从狗洞进去”,用第二个小前提推出的结论是,“所以我不能从狗洞进去”。很明显,晏子把“皮球”踢给了楚王——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晏子就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该打开城门。
  第二次斗智:假因溯果贬楚王。面对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才的侮辱,晏子假因溯果,采用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回击了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段话的因是“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果是“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整段话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来表述,即“因为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是下等人,所以只能访问下等的国家”。晏子顺着楚王的思路,以退为进,既顺理成章地推导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又使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次斗智:妙用类比讽楚王。面对楚王嘲笑齐国人做盗贼、“没出息”的侮辱,晏子运用类比推理,反讽楚王治国无方、楚国民风不正。“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用南橘北枳的自然现象推出齐楚两国民风不同,是逻辑推理中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部分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其结果具有或然性。也就是说,类比推理中,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晏子巧妙地利用这种或然性,推出了一个虽不可靠但让楚王难以争辩的结论,达到了反讽楚王的语言效果。
  巧设问题,找到感悟的路径
  晏子的三处语言都具有含而不露的特点,学生只有细心品味,才能发现它们的妙处。教师巧妙地设置探究问题,能让学生找到感悟的路径,进而品味出这些语言的言外之意。
  学习第一次斗智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晏子推理的巧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一点三段论的基本格式,如“凡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就是典型的三段论。然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晏子所说的几句话的大前提是什么,小前提是什么?小前提中包含着哪几种假设,分别能推导出怎样的结论,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什么?
  学习第二次斗智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晏子假因溯果回击楚王的巧妙,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晏子是齐国“最不中用”的人吗,他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将这段话改变成“因为……所以……”的形式,可以怎样说?站在楚王的角度思考,这段话可以做出晏子“中用”或“不中用”两种解答,楚王只能选择哪种答案,为什么?
  学习第三次斗智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品味晏子类比的精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类比推理,然后这样设问:晏子用什么类比什么,这种类比推出的结果是必然的吗?晏子知不知道仅从逻辑上讲,这种推导站不住脚,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楚王知道吗,他为什么不反驳?
  学完三次斗智后,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面对楚王肆无忌惮、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为什么不直接反击?他是害怕楚王吗?《晏子使楚》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教材中选用的是改写版,没有故事发生的背景,而这势必影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的问题,把晏子与楚王的斗智斗勇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能促使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晏子的语言,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让教学走向深入。
  涵泳咀嚼,理解语言的精妙
  问题是为教学服务的。问题预设得再好,教学中如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其价值就会打折扣。上述预设的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而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能让他们感悟到这些语言的精妙。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写了第一次斗智的情况。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理出这个小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然后运用三段论推理的方式,重点研读晏子的话。研读可以围绕上述分析和问题而展开。学生初步了解了三段论,理清了晏子所说的话的大前提、小前提及小前提中包含的两种假设后,很容易明白两种假设的终极目的都是楚王命人打开城门,让晏子从城门进去,因为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于楚王而言是不可能的事,他别无选择。
  课文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第二次斗智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教师出示“敝国有个规矩……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段话,问学生“最不中用”“下等人”是什么意思,晏子是不是齐国“最不中用”的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晏子春秋》,对晏子及这个故事的背景不熟悉,教师可以简要地做一些介绍(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中做介绍),让学生知道晏子非但不是齐国“最不中用”的人,反而是齐国的英才。有了这样的背景铺垫,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探究晏子这样说的原因。为了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教师抓住另一个词“所以”,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段话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晏子自我贬损的目的是以退为进,贬低楚国。
  课文第5自然段具体写了第三次斗智的情况。考虑到教学至此,学生已经有了疲惫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即兴表演,然后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引导他们体悟晏子语言的精妙。这个部分的学习有两个重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运用晏子的方法类比推理出的结论不是必然的,晏子对此心知肚明,这可以从“也许”这个词看出来;二是楚王也知道这个推理存在漏洞,但他无法辩驳,因为这个推论具有表面的关联性,不能直接予以否认,更重要的是,这是现场应答,考验的是人的机敏与智慧,楚王一时之间寻找不到合适的答词,也合情合理,而这正是让楚王感到尴尬,“只好赔不是”的原因。在学生对此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他们表演,着重表现出晏子表面犹疑而内心淡定、楚王强装笑脸而内心无比尴尬的神态,他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在分别理解了三次斗智中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处于当时的情境,如果是你,会用怎样的话来回答?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选择直截了当的方式,因为这样更容易宣泄心中的不满,表达心中的情绪。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比较: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出想法后,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故事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当时,齐国受到了晋国的攻击,情势危急,如果不能联楚抗晋,后果不堪设想;晏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担负出使楚国使命的。
  知道了这个背景,学生就容易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是有求于人,而且此行的目的能否达成,事关齐国的生死存亡,所以面对侮辱,他不能发作,只能保持克制;不过,晏子的克制是有底线的,那就是既维护齊国的利益、个人的尊严,又有力地回击秦王,且给秦王留足脸面,以免损伤了和气。从整个故事来看,晏子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既显示出他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有些情况下,委婉的表达比直截了当的驳斥具有更好的言语表达效果。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  丁佬倌出来遛狗,街坊邻里的目光全都聚集在狗身上。这是条很吸眼球的宠物狗,毛色光鲜飘柔,神态不可一世,满身高贵气质!这条洋狗,是丁佬倌花了大价钱买的,且每日的开支费用不是少数目。“丁佬倌,养得起不?”有人担心地问。丁佬倌皱皱眉,回答人家:“就咱这每月的四千多块退休金,省吃俭用还凑合吧。”  丁佬倌单身,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员工,去年退的休。他生性不善言辞,加上又是大老远来的东北汉子,本地无亲
一转身,看见了秋的样子。躲藏在叶子背后,隐隐变了脸色。在一个空间里看一首诗“恋雨却怕湿绣衣,惜花偏折花枝低,怜蝶反扑蝶落地,喜奴叫奴心何依?”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恋雨、惜花、怜蝶,如同喜欢一个人,总会伴随着忧郁的情愫,表达的方式不正确便是伤害。  有的人当它是游戏,有的人拿它作为墓志铭,所有与爱恨有关的故事都手握利剑。或互相奋力搏杀,或一起仗剑天涯。  似乎,这几句话与秋叶无关,也与秋雨无染
湘云听了笑道:“我不去罢。昨儿病成那个样儿,闹大夫的、药的,今儿可就又去赴席,教人家瞧着是个什么样儿呢。”  王夫人笑道:“我的儿,你快别这样。昨儿你得了病的话,外头人并不知道,只管逛逛去。”湘云听了,只得应允。凤姐道:“太太,我想平儿已是临月的人了,大肚累坠的,他可以不必去罢。巧姐呢,昨儿刘姥姥打发人来告诉我说,他这两三天儿里头就要进城来呢,大概周家要择日子娶巧姐过门。因为昨儿史大妹妹病了,太太
生活总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失败。当别人灰心丧气时,给他一阵掌声吧;当别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时,给他一阵掌声吧;当别人觉得生命丧失意义时,给他一阵掌声吧。掌声是对人的一种肯定,一种相信。掌声给予人力量,让人觉得其实生存在这个世上是极有意义的。  生活需要掌声,就像人生需要肯定一样。被否定的人生就会迷失了自己,特别是否定自己的人生。在给予别人肯定的同时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让掌声在自己的世界响起。“
午后贾政退朝。王夫人便将史湘云的女婿回生,以及周家择日要娶巧姐,并老太太吩咐将晴雯、金钏儿、紫鹃、莺儿都给宝玉收到房里的话,告诉了一遍。贾政初听了湘云之婿回生之事,不胜之喜。及聞周家要娶巧姐,便觉踌躇。惟恐家内空虚,办理陪送不易。后来听到将晴雯、金钏儿、紫鹃、莺儿四个人都给宝玉放到房里,便皱眉道:“小人儿家已经有了两个媳妇,且等过了四十岁之后,再立妾也还不迟。即或不然,再放一两个人,也就是了,怎么
丹·布朗个人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1964年6月22日-),美国畅销书作家,全心投入写作事业之前,是高中的英语老师。他的作品多为密码学结合科技、宗教、艺术的惊悚悬疑小说。2003年以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红,闻名世界,在台湾被出版商封为“全球惊悚小说之王”。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次发布,该榜统计了2000至2010十年间,
四  星期天早晨通常总是这样:九点半戈尔蒂开始煮咖啡,此时爱泼斯坦就走到街角去买熏鲑鱼和星期天的《消息报》。当熏鲑鱼放到桌上,面包圈放入烘箱,报纸的插图栏放到戈尔蒂的鼻子底下时,希拉穿着齐踵长的晨衣打着呵欠走下楼来。他们坐下用餐,希拉边吃边责备父亲不该买《消息报》:“将钱扔进法西斯分子的口袋。”门外,非犹太教的教徒们成群结队走向教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切依然如故,只是《消息报》离戈尔蒂的鼻子越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生活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任务,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合作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下面是笔者对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的分析:  课案的观察描述  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學习任务
“篮球呢?”  “也不怎么拿手。”  “那么,你拿手的到底是什么呢?”玲子堆起眼角皱纹笑着问,“除了同女孩子睡觉以外?”  “那也算不得什么拿手。”我有点不悦。  “别生气,开个玩笑。暖,到底怎样?什么东西拿手?”  “没有称得上拿手的啊。喜欢的倒是有。”  “喜欢什么?”  “徒步旅行、游泳、看书。”  ‘喜歡一个人做事?“  “嗯——或许。”我说,“以前我就对同别人配合的活动提不起兴致。那类活
10  周德才和李婉婷结婚后,就住进了李婉婷家的二楼的房子里,李婉婷从小是家里的小女儿,不会做家务,而周德才从小也是被母亲抚养长得的,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人。周六这一天,李媛婷的父亲李嘉业敲着李媛婷的房门说:“媛婷和德才,你妈把饭做好了,你们下楼吃吧!”当李嘉业推开房门时,周德才在床上躺着看书,李媛婷则在梳妆台收拾自己,房子的地上,则是乱扔的苹果皮,香蕉皮,瓜子皮等,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叠放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