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的,表现方式为数字化的,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本专业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钱学森曾说:“从人的思维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总是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联想激活开始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也可以简单地说,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以他们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们的学识之丰厚,说这些话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应该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这样一个科学与艺术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的结合体。相对于我们一般学生或者非专业人士来讲,这个“高度上的结合体”的确很有些陌生和望尘莫及,甚至很可能让我们的专业人士也常常感到头晕目眩。这正说明了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提示我们身处其中大有可为。但这个“高度上的结合体”绝不是空中楼阁,是高楼就更加需要夯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既要具备传统的艺术造型和设计能力,又要具备数理基础;既要具备充满想象的形象思维,又要具备严密线性的逻辑思维。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80年代末,当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1990年,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成立,下设多媒体专业委员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数码影像专业委员会等十余个委员会。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美术研究中心相继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培训。此时的“培训”,主要教学内容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业技能。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开设了多媒体应用专业方向,在正规的本科教育中融入了摄影与摄像、非线性影视剪辑、三维动画制作等与数字影视制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说多媒体应用专业方向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的雏形,对之后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的高等教育的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根据在我国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742所本科院校初步调研的结果:共有196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其中,已开办影视特效类专业(方向)的院校共有75所,约占院校总数的38.2%。在这75所院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方向有: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数字媒体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专业等。力求达到国际高校该方向的专业的教育水平,很多的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扩充等不同的尝试与努力。在近几年不断的摸索中,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已经逐步找到了科学的教育体系,可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主要在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劃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就业。无论是实现梦想、施展才华,还是寻找机遇、兴趣爱好,投身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的新型复合型艺术设计和制作人才。这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的空白,又是新兴产业市场崛起的急需。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女,汉族,籍贯:辽宁瓦房店市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生物艺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本专业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钱学森曾说:“从人的思维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总是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联想激活开始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也可以简单地说,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以他们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们的学识之丰厚,说这些话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应该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这样一个科学与艺术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的结合体。相对于我们一般学生或者非专业人士来讲,这个“高度上的结合体”的确很有些陌生和望尘莫及,甚至很可能让我们的专业人士也常常感到头晕目眩。这正说明了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提示我们身处其中大有可为。但这个“高度上的结合体”绝不是空中楼阁,是高楼就更加需要夯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既要具备传统的艺术造型和设计能力,又要具备数理基础;既要具备充满想象的形象思维,又要具备严密线性的逻辑思维。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80年代末,当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1990年,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成立,下设多媒体专业委员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数码影像专业委员会等十余个委员会。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美术研究中心相继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培训。此时的“培训”,主要教学内容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业技能。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开设了多媒体应用专业方向,在正规的本科教育中融入了摄影与摄像、非线性影视剪辑、三维动画制作等与数字影视制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说多媒体应用专业方向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的雏形,对之后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的高等教育的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根据在我国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742所本科院校初步调研的结果:共有196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其中,已开办影视特效类专业(方向)的院校共有75所,约占院校总数的38.2%。在这75所院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方向有: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数字媒体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专业等。力求达到国际高校该方向的专业的教育水平,很多的院校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扩充等不同的尝试与努力。在近几年不断的摸索中,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已经逐步找到了科学的教育体系,可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主要在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劃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就业。无论是实现梦想、施展才华,还是寻找机遇、兴趣爱好,投身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的新型复合型艺术设计和制作人才。这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的空白,又是新兴产业市场崛起的急需。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女,汉族,籍贯:辽宁瓦房店市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生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