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抓手,让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我们可以巧用抓手。何为“抓手”呢?“抓手”的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在语文课堂提问时,选好了抓手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那么怎么巧用抓手,让课堂提问变得更有效呢?在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巧以“主问题”为抓手
  何为“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也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比如在执教《背影》一课时,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就是突出父爱。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的问题有:文中作者写了几次背影?其中详写了哪次?详写这次背影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主问题)?学生通过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共四处写背影,详写了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再次细读该段,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们得出如下答案:(1)这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2)这是一个努力的背影。“攀”“缩”“微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翻越月台的过程,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更能体现出他的不易。(3)这是一个落魄的背影。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祖母死了,他的差使也交卸了,在这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还要为儿子奔波着。(4)这是一个令“我”流下眼泪的背影。“我”被这个背影所感动,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对我的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慢慢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感悟到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细腻而深刻,真挚而感人。
  二、巧以“留白”为抓手
  “留白”一词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同样地,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留白。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都会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就像国画里的留白,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使文本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空白点,运用好这些空白点,那么在引导阅读教学中就可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还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过程,或演绎,或归纳,它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围绕留白进行有效提问,能给学生们留有思考的余地,他们不会浅尝辄止,会充分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形成多元性的理解,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不会出现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却低效的现象。
  例如,在执教《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结尾合不合理?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然后给了他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和思考,他们知晓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进一步发问: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呢?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得知: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学生们本来还纠结于桃花源的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一矛盾问题,他们经过讨论一下子豁然开朗。通过讨论,他们殊途同归,结果不言而喻:文章结尾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作者这样的结尾不仅给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桃花源只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罢了。
  围绕留白,巧妙地提问,教学就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少“着墨”多“留白”,能激起学生再创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巧以“矛盾”词、句为抓手
  有些文章的词语初看起来觉得很矛盾,其实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便可以抓住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来分析,从而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例如《孔乙己》中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的确”确实显得很矛盾,到底孔乙己有没有死?其实看似矛盾,实则精妙。以“大约”“的确”为抓手,解决好这个问题,文章的主旨便豁然开朗。我们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就会领会到这两个词语的深刻内容。“的确”表示完全肯定,就是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儿。为什么作者要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事儿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抓住内因和外因来分析。内因即孔乙己的自身原因:他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还有自命不凡的傲气和迂腐的性格,因此他穷困落魄一生。外在原因:他生活在一个等级悬殊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两者相结合来看,孔乙己的死是无疑的。“大约”是不确定,不是否认他的死而是不确定他死的具体日期。通过一步步分析,“大约”“的确”的运用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有时看似矛盾的地方,还表现在语句上。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一般情况,学生很少会注意到这两句的作用。对这两句看似矛盾的句子進行质疑,认真分析会发现表面矛盾的两句话作用很大。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是作者由赏花后得到人生感悟再化为了实际行动,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以矛盾词句为抓手来引发质疑,在质疑中深入探究,就会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多种多样,要善于运用一些抓手,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词汇和语法使用的综合展现,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普遍反映为追求辞藻的话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格式,直接导致了限制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当然与小学生经历较少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实,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教师应用生态观念建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所谓“生态教学”,就是用生态的理念、依生态的规律来实施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等要素构成的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心存这样的想法:把国学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尽自己所能,在职任范围内改变国学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状态。中华之星国学大赛的举办,无异于在浩瀚的国学海洋中为广大师生投下一条渡舟,最起码,它昭示着国学已经从象牙塔中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我们大概是在2017年七八月间接到报名通知的,从接到通知的那天起,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就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之中。由于有了上次(第二届)参赛的经验,这一
[摘 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从学生自身做起,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严格训练学生,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对小学数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分析,提出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到高师学习,积极向上,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践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中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扩招背景,需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为紧跟时政,积极拥护国家经济、教育发展号召,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减少贫困待业人口,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水平,顺应时代潮流新方向。更好推进扩招任务,需要透彻了解对高等职业教育扩招百万的深刻意义;探讨扩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欠缺,并针对现实状况制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
新课本发下来了,第一件事你要做什么呢?是不是摆好教案纸、拿出教参翻看《标准》?抑或是搜寻往年的教案重新加工?然而,如此下去,3年、5年、10年……用这种方法备出来的课会有怎样的引领作用和思维深度呢?所以精准、深入、到位的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一定要对文本有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即解读。  怎样才能做到精准、独到地解读文本呢?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
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充满趣味、灵气和诗情的课堂,语文也应该是最能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和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学科,但这一本来与历史现实、红尘万象、生命感知天然融合、密不可分的鲜活之物,却在很多学生心中和嘴里变得味同嚼蜡,形同鸡肋。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一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源头活水;二是课堂教学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让语文失去了血肉。  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渊薮,就需要引进生活的源泉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老师都会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不遗余力。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是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要么就是千篇一律,脱离生活实际,脱离自身感受,要么就是逻辑混乱,表达不清,句不成句,段不成段。更让人伤心的是,老师改得累,学生却不领情,只是看看分数就丢在一边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的作文批语指向性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运用广泛的学科,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主动展示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个性化阅读更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途径以及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意味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下便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与实践。  一、立足阅读期待
近来,接触到一个新词——抟物。  抟,“以手圜之也”,本意是用手将土细细抟成圆形。周公度先生《抟物》一书中,描画了一群陶工的生活:一位位老陶工,满头银发,手捧陶土, 静心抟制,让普通的陶土慢慢发生神奇的变化,成为形态各异、朴实雅致的陶具。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听过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位平凡的男教师,一头银发,即将退休离开站了几十年的讲台。走进课堂,老教师不多言语,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