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75-01
2012年5月,江西宜春一山村5名留守儿童溺亡;2014年,安徽阜阳一13岁留守儿童在半年内离家出走7次……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个在中国数量已超过6000万的群体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生命从摇篮到坟墓,所遇到的风景截然不同,而这种不同,起初源于出身,却往往因教育而改变。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可在今天,我们将视线汇聚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令人心痛。
一、 留守儿童三大教育突出问题
(一) 学业表现欠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外出打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的6-15 岁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学业成绩也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 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首先,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爷爷奶奶又缺乏共同语言,使留守儿童缺少情感表露的对象,极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常常会将自己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同学比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在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更加感觉自己无人保护,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怯懦害羞的性格。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间的亲自关系也极易产生裂痕。部分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分离,一年中只能见到一两次,与父母关系生疏,甚至有部分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三) 品行发展缺乏引导。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大多数留守儿童本身就生活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社会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极易使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钻空子,从而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出现偏差。
二、 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 经济因素。究其根本,经济因素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耕种土地所获得的微薄收入,去内地、去繁华的都市务工成了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些父母却不会想到,尽管外出务工可以给留在老家的父母、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却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造成了孩子们情感世界的贫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命运。
(二) 家庭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独自生活。年迈的祖父母们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老人既要负责家中的农活和日常生活琐事,又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然很吃力。再者,由于血缘关系,隔代的祖父母们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加之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人们确实是力不从心。
(三) 制度因素。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方面的一些制度也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一大壁垒。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必须在原籍考试的高考制度都使得广大农民工无法带孩子进城读书,被迫留在家乡。
(四) 学校因素。尽管国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帮扶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但农村地区中小学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学条件简陋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管教,在学校也不乏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三、 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方面措施。
(一) 政府层面
1. 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帮扶农村经济发展,使大批劳动力在家也能找到致富赚钱的机会。2. 改革户籍制度。应打破户籍制度壁垒,不能使户口成为孩子不能在父母务工地读书的理由。3. 完善公立学校就读规定,改革高考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立学校招收学生不应存在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相应证明后应享有同样接受教育的权利。4. 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教育公平。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生活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 学校层面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2. 营造和谐、充实、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单的心理,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 家庭层面
1. 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大部分农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养轻教,应该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教育问题,为孩子的将来负责。2. 关爱孩子,多与留在家中的孩子沟通。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实际上就是爱,即使客观原因所限不能常在家中陪伴孩子,父母也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多多与孩子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出现的特定群体,全社会应该从不同方面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当然,“留守儿童”不等同于“问题儿童”,社会在关爱他们的同时,也应该杜绝“贴标签”等观念和行为。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有一天,留守的天空不再下雨,每个孩子都能共享教育的阳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2012年5月,江西宜春一山村5名留守儿童溺亡;2014年,安徽阜阳一13岁留守儿童在半年内离家出走7次……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这个在中国数量已超过6000万的群体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生命从摇篮到坟墓,所遇到的风景截然不同,而这种不同,起初源于出身,却往往因教育而改变。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可在今天,我们将视线汇聚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令人心痛。
一、 留守儿童三大教育突出问题
(一) 学业表现欠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外出打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的6-15 岁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学业成绩也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 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首先,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单。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爷爷奶奶又缺乏共同语言,使留守儿童缺少情感表露的对象,极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心理,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常常会将自己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同学比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在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更加感觉自己无人保护,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怯懦害羞的性格。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间的亲自关系也极易产生裂痕。部分留守儿童自小与父母分离,一年中只能见到一两次,与父母关系生疏,甚至有部分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三) 品行发展缺乏引导。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大多数留守儿童本身就生活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社会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极易使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钻空子,从而在价值判断标准上出现偏差。
二、 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 经济因素。究其根本,经济因素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满足于耕种土地所获得的微薄收入,去内地、去繁华的都市务工成了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些父母却不会想到,尽管外出务工可以给留在老家的父母、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却缺席了孩子的童年,造成了孩子们情感世界的贫瘠,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命运。
(二) 家庭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独自生活。年迈的祖父母们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老人既要负责家中的农活和日常生活琐事,又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然很吃力。再者,由于血缘关系,隔代的祖父母们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加之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人们确实是力不从心。
(三) 制度因素。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方面的一些制度也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一大壁垒。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必须在原籍考试的高考制度都使得广大农民工无法带孩子进城读书,被迫留在家乡。
(四) 学校因素。尽管国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帮扶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但农村地区中小学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学条件简陋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管教,在学校也不乏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三、 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方面措施。
(一) 政府层面
1. 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帮扶农村经济发展,使大批劳动力在家也能找到致富赚钱的机会。2. 改革户籍制度。应打破户籍制度壁垒,不能使户口成为孩子不能在父母务工地读书的理由。3. 完善公立学校就读规定,改革高考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立学校招收学生不应存在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相应证明后应享有同样接受教育的权利。4. 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教育公平。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生活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 学校层面
1.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2. 营造和谐、充实、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单的心理,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三) 家庭层面
1. 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大部分农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养轻教,应该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教育问题,为孩子的将来负责。2. 关爱孩子,多与留在家中的孩子沟通。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实际上就是爱,即使客观原因所限不能常在家中陪伴孩子,父母也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多多与孩子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出现的特定群体,全社会应该从不同方面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当然,“留守儿童”不等同于“问题儿童”,社会在关爱他们的同时,也应该杜绝“贴标签”等观念和行为。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有一天,留守的天空不再下雨,每个孩子都能共享教育的阳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