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书55万字,分为导言与五章。“导言”中指出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美学命题,其贡献在于可以被看做针对世界性虚无主义的中国方案,与尼采、海德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方案遥相呼应;其不足在于错误地去“以美育代宗教(基督教)”而不是“以美育促信仰”。第一章考察西方现代化历程,认为信仰是终极关怀、立身之本,而基督教文化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信仰的建构,体现为宗教强化的“因宗教而信仰”。第二章指出随着基督教在西方的退场,审美的重要性得到强调,转而“因审美而信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赵逎抟(1897—1986),浙江杭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长达55年,任系主任长达18年(1931—1949)。赵迪抟先生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入北京大学法科经济门,192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谢林在哲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并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艺术哲学不再是康德以来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而是关注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这些思想对黑格尔的美学(艺术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与谢林针锋相对。谢林把艺术本身看作哲学的另一种完整的呈现方式,进而依据"建构"原则阐述了哲学真理在艺术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而黑格尔则依据"反思"原则,把艺术看作通往哲学真理的一个必经的但却较低的阶段,并据此阐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