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观2007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的20道高考作文题,虽然命题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认真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关键词】2007;高考作文题;特点
综观2007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的20道高考作文题,虽然命题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认真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开放与限制结合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1999年以前,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一统天下。1999年作文题《作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一道向话题作文转轨的准话题作文,一直到2004年,高考作文都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形式。但是连续多年用这种形式,其负面作用日渐突出:一是考生逐渐丧失了细致审题的意识,甚至产生了“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意识。二是宿构、套用范文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抄袭现象愈来愈严重。三是出现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怪现象。因此从2005年起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也与之争奇斗艳。高考命题从“一家之言”走向“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
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有8个、话题作文有7个,材料作文有4个,陕西卷甚至出现了看图作文,所以有人说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即使这三种形式,也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命题作文中传统的纯命题式作文,也有在给出材料或情景基础上提出命题的;话题作文中有直接给话题的,也有材料加话题的,有给一个话题的,也有给几个话题你来选择的……。
高考命题的多姿多彩一方面体现了各省命题的个性和地方特点,这也正是下放高考命题权的本意,另一方面也对考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考生了解各种题型的构思写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对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命题形式都在吸收着其他题型长处的同时也调整着自己,努力地寻求限制与开放的最佳结合点。比如今年就有很多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而成的话题式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但又“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使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有了选择的自由。同时题目又有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新的命题样式兼有两种命题形式的优点:对话题作文进行限制而防止虚构;对材料作文减少束缚而更利于学生展示个性自由发挥;很好地体现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像全国卷Ⅱ的“帮助”,湖北卷“母语”都是这类。
二、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高考作文担负着作文导向的任务,更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而不做脱离实际的书呆子。2007年的高考作文自然也很好地做到了这点。比如陕西卷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就涉及到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暗示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思考;海南卷《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宁夏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紧扣当今科技时代精神;全国卷Ⅱ的《帮助》,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紧扣当今感恩的思想教育要求;湖北卷《母语》更是针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竞争交汇的特点提出来的……
但是2007年高考作文题并没有像以往的高考命题涉及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20个命题中只有全国卷Ⅱ涉及到丛飞这个新闻人物,更多的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如江苏《怀想天空》、湖南《诗意的生活》、四川《一步与一生》、江西《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这些题目都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很贴近他们的现实及情感,可以较细致考查出学生对于自身、对于生活、对于他人生命个体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政治评论或社会分析式的“大文章”。即使是湖北的“母语”、重庆的“高考”也完全没有过去命题时的宏大价值追求,而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作文“有话可说”“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而不像以往的有些命题,使考生远离生活的土壤,“不贴在地面上步行,而在云端跳舞”。回避政治热点,贴近平民人生活,这样既能避免猜题押题,也能防止考生写作与现实脱节,说假大空话。
三、注重逻辑思辨,闪烁理性的光芒
理性,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时代对青年的要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凸现理性思辨的色彩,作文题大多具有思辨性,需要考生更多的理性的思考。2007年的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如全国卷Ⅰ《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四川卷《一生与一步》都对考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考查,也暗示了考生要全面地理性地看待人生;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辽宁卷《我能》、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实际上在倡导理性、乐观地对待生活;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要求学生进行“短暂与永恒”方面的辩证思索,全国卷有关“帮助”和北京卷“春夜喜雨”的评论则要求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命题洋溢着教育的成分,又不盲目说教,而是促使考生进行生活内省,抒发感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反省中升华品质。
四、追求浓厚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
作文命题关注理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但容易脱离实际使写作模式化,空洞化,如果命题注重感情含量,就能发掘学生的感动点,不仅有利于才情、个性的展示,更能防止宿构。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尤其是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深受学生欢迎即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自然也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他们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如北京卷要求对诗句的不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作文题本身就给人以美感,如江苏《怀想天空》、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行走在消逝中》、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些命题一看就触动考生心中的情弦,调动他们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在文体上也很容易地就选择了语言优美,便于抒情、称为“美文”的散文。所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做到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命题既有美感和诗意,又有人文理性。作文材料感情色彩鲜明,有理性的深度,或者多个命题分别彰显感性和理性,由考生任选,这样既体现了“选择性”和“多元性”,符合新课标要求,又吻合当前作文实际,让不同思维倾向的考生展示出自己的才情和个性。
而且,很多文题都具有比喻象征的意味,比如湖北《母语》,如果仅仅在汉语上纠缠写不出好文章,把母语上升到“文化之根”“民族之根”文章自然有内涵有深度了。福建《季节》让人想到“时间”、“生命”、“轮回”、“收获”、“坚守”等涵义。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明确“坎”的比喻义是人生之坎,是绊脚石。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是对美的留念,浙江《行走在消逝中》,则是对美消逝的感慨……传统文化内涵得到强化,积累成为考查重点,这样自然会引导学生注重阅读,丰富文化积累,形成读书的良好风气,也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感受生活之美,做一个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
综上可知,高考作文命题定位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今后的命题应该越来越体现“三化三性”的特点: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所以“生活”“思维”“人文”“个性”“积累”将是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须把握的关键词。
【关键词】2007;高考作文题;特点
综观2007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的20道高考作文题,虽然命题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认真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开放与限制结合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1999年以前,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一统天下。1999年作文题《作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一道向话题作文转轨的准话题作文,一直到2004年,高考作文都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形式。但是连续多年用这种形式,其负面作用日渐突出:一是考生逐渐丧失了细致审题的意识,甚至产生了“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意识。二是宿构、套用范文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抄袭现象愈来愈严重。三是出现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怪现象。因此从2005年起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也与之争奇斗艳。高考命题从“一家之言”走向“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
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有8个、话题作文有7个,材料作文有4个,陕西卷甚至出现了看图作文,所以有人说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即使这三种形式,也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命题作文中传统的纯命题式作文,也有在给出材料或情景基础上提出命题的;话题作文中有直接给话题的,也有材料加话题的,有给一个话题的,也有给几个话题你来选择的……。
高考命题的多姿多彩一方面体现了各省命题的个性和地方特点,这也正是下放高考命题权的本意,另一方面也对考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考生了解各种题型的构思写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对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命题形式都在吸收着其他题型长处的同时也调整着自己,努力地寻求限制与开放的最佳结合点。比如今年就有很多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而成的话题式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但又“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使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有了选择的自由。同时题目又有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新的命题样式兼有两种命题形式的优点:对话题作文进行限制而防止虚构;对材料作文减少束缚而更利于学生展示个性自由发挥;很好地体现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像全国卷Ⅱ的“帮助”,湖北卷“母语”都是这类。
二、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普通人的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高考作文担负着作文导向的任务,更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而不做脱离实际的书呆子。2007年的高考作文自然也很好地做到了这点。比如陕西卷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就涉及到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暗示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思考;海南卷《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宁夏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紧扣当今科技时代精神;全国卷Ⅱ的《帮助》,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紧扣当今感恩的思想教育要求;湖北卷《母语》更是针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竞争交汇的特点提出来的……
但是2007年高考作文题并没有像以往的高考命题涉及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20个命题中只有全国卷Ⅱ涉及到丛飞这个新闻人物,更多的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如江苏《怀想天空》、湖南《诗意的生活》、四川《一步与一生》、江西《语文,要说爱你不容易》这些题目都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很贴近他们的现实及情感,可以较细致考查出学生对于自身、对于生活、对于他人生命个体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政治评论或社会分析式的“大文章”。即使是湖北的“母语”、重庆的“高考”也完全没有过去命题时的宏大价值追求,而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作文“有话可说”“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而不像以往的有些命题,使考生远离生活的土壤,“不贴在地面上步行,而在云端跳舞”。回避政治热点,贴近平民人生活,这样既能避免猜题押题,也能防止考生写作与现实脱节,说假大空话。
三、注重逻辑思辨,闪烁理性的光芒
理性,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走极端不感情用事。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时代对青年的要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凸现理性思辨的色彩,作文题大多具有思辨性,需要考生更多的理性的思考。2007年的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如全国卷Ⅰ《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四川卷《一生与一步》都对考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考查,也暗示了考生要全面地理性地看待人生;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辽宁卷《我能》、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实际上在倡导理性、乐观地对待生活;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要求学生进行“短暂与永恒”方面的辩证思索,全国卷有关“帮助”和北京卷“春夜喜雨”的评论则要求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命题洋溢着教育的成分,又不盲目说教,而是促使考生进行生活内省,抒发感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反省中升华品质。
四、追求浓厚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
作文命题关注理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但容易脱离实际使写作模式化,空洞化,如果命题注重感情含量,就能发掘学生的感动点,不仅有利于才情、个性的展示,更能防止宿构。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尤其是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深受学生欢迎即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自然也成为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他们从中外传统典籍中吸纳命题材料,如北京卷要求对诗句的不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作文题本身就给人以美感,如江苏《怀想天空》、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行走在消逝中》、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些命题一看就触动考生心中的情弦,调动他们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在文体上也很容易地就选择了语言优美,便于抒情、称为“美文”的散文。所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做到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命题既有美感和诗意,又有人文理性。作文材料感情色彩鲜明,有理性的深度,或者多个命题分别彰显感性和理性,由考生任选,这样既体现了“选择性”和“多元性”,符合新课标要求,又吻合当前作文实际,让不同思维倾向的考生展示出自己的才情和个性。
而且,很多文题都具有比喻象征的意味,比如湖北《母语》,如果仅仅在汉语上纠缠写不出好文章,把母语上升到“文化之根”“民族之根”文章自然有内涵有深度了。福建《季节》让人想到“时间”、“生命”、“轮回”、“收获”、“坚守”等涵义。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明确“坎”的比喻义是人生之坎,是绊脚石。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是对美的留念,浙江《行走在消逝中》,则是对美消逝的感慨……传统文化内涵得到强化,积累成为考查重点,这样自然会引导学生注重阅读,丰富文化积累,形成读书的良好风气,也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感受生活之美,做一个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
综上可知,高考作文命题定位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今后的命题应该越来越体现“三化三性”的特点: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所以“生活”“思维”“人文”“个性”“积累”将是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须把握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