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睡梦中睁开眼睛,黑夜已经过去,微明的晨光隔着竹笆窗照进屋内。房间里的一切,窗前的竹桌、靠在墙角里的锄头……都在朦胧中沉默着,似乎像我一样困倦。今天是星期日,我心头一阵松弛,又闭上眼睛,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等待阳光爬上窗棂。
  突然,一声凄厉的叫喊,凶恶的喝斥声、猛烈的撞击声同时从土坯墙那边传来。惊恐使我不能再安心享受被窝里的美景,我爬起来穿衣服,心想:邻居家又爆发“战争”了。我推开门一看,邻居老杨正挥舞着一根锄把,袒露着紫红色的胸膛,用海啸般的嗓门咒骂着:
  “你狗日的烂婆娘,老子要你做球!老子今天就要打死你看瞧……”
  两个男人边劝说边阻拦他,他挣脱别人的阻拦,强壮有力的臂膀险些把花白头发的老郭撞倒在路边的烂泥塘里,飞起一棒打在他老婆张宝珍的小腿上。张宝珍双膝一弯,就跪在了地上。我惊呼一声,以为那不比锄把粗多少的腿一定被打断了。我上前一步拉起号哭发抖的张宝珍,躲进我的房间里。老杨在门外大吼,用锄把敲门框:“出来!你给我滚出来,我日你贼娘!今日不打死这狗日的婆娘不罢休……”
  星期日的早晨,这里多半是宁静的。这座落在一片向阳的小山坡上,由五排土坯房和几间茅草棚组成的第九生产队笼罩着恬淡的、懒惰的气氛。那晒场上没有站着挽起裤腿大声向人们分配活计的队长,也没有人呼喊上工,没有锄头的碰撞声。有些女人們起来了,燃起灶火,而知青们的房门还都紧关着。
  今天,老杨的叫骂声打破了九队的宁静。他那滔滔不绝的怒吼造成一片嘈杂,好像有一百个人在吵闹。然而九队的的人对此充耳不闻,只有几个光屁股的孩子跑来观光。
  终于老杨累了,闭上了满口黑牙的嘴,不知去向。
  矮小的张宝珍比我的小竹桌高一个头。她站在桌旁低声哭泣,枯瘦的身体在破旧的衣服下颤抖着。一双干柴般粗黑的、暴筋露骨的手捂着脸,泪水从指缝间流出,一行行地顺着手背缓缓爬着。我说:“坐下。”她坐在我的高木凳上。这时,我看见她右面肿起的面峡上,留着紫红色的几条指印。
  “怎么回事呀?”我问。
  她抬起眼睛,又滚下几行泪珠,颤抖着眉头什么也没说出来。
  几个月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风波。当时,我恐怖地设想:他可以毫不费力就把她拦腰折断吧。或者把她像干柴似的提起来摔出去吧。而云南女人段大姐告诉我说:“现在他已经好多了,十几年前,他曾经打得她两个月不能下床。
  她和老杨是云南施甸人,看样子,她有四十多岁。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着实吃了一惊。我和湖南妹子金花在山坡上割草,坡下是队里的菜地。一个又矮又瘦又黑的女人,挑着两大桶粪在菜地的田埂上吃力地走着。大襟的蓝布褂子和裤子上满是补丁,衣袖和裤腿那么细,紧裹在枯瘦如柴的四肢上。她那稀疏枯黄的头发编成两条歪歪扭扭的小辫在耳畔。那模样怪得令人瞠目,她那超乎寻常的瘦、黑和矮小都使我想起一只蚂蚁。
  她的背后,用一根布带系住的大宽裤腰里面,露出一堆塞在裤裆里的破布,我惊诧极了。金花对我说:“她的尿脬是漏的,每天要淌尿水。”
  “啊,什么?那是怎么弄的?”
  “还不是她狗日的男人!”她说。在我们这荒僻的地方,“狗日的"是人们最喜欢用的修饰语,也是常用的代词。她接着说:“她生那个儿子的时候,生不下来,痛得在地上滚呀,她狗日的男人不叫请医生,他用手去乱抓呀,把尿脬搞坏啦!”
  我只觉得头皮一麻,仿佛陷入了恐怖的深渊。我不知道她又说了些什么。
  “那农场的医院不能治吗?”我清醒过来问道。
  “治过的呀,以前在芒市医院缝好了,伤口还没长好,她狗日的男人就和她搞那事,又给搞坏了,已经十几年了。”
  这一天,我心头总产生一阵阵惊悸,使我坐立不安,在我为期十九年的人生中,这可算是最最骇我听闻的事。
  张宝珍止住了哭,拉起肮脏的衣襟擦眼泪,断断续续地说:“小杨,(她从未搞清楚我是姓颜而不是姓杨)你不晓得,我家老杨有钱就买烟买酒,我们俩个人的工资,去了伙食钱,他全都拿在手里我一分钱也没用过。今天,他又要去赶街,我就说:街子不要去赶了哩。烟也少买点了哩,攒些钱给老黑马成亲用哩。哎呀,他就听不得了……”
  这时,她的十五岁的儿子黑马儿在外边大叫:“妈!哭什么哭!快点去上工了。”
  星期天她是从来不休息的,挣来的补假条给老李赶街用。她连忙站起来,抽泣着说:“小杨,我要死了,我今天就死在那林地里,你看吧……” 她蹒跚着走出去了。我心想:你若是死了一定比活着好。
  她坐过的那张木凳上留下一片湿湿的痕迹,屋里弥漫着刺鼻的尿骚味,我推开了门。
  两年前,他们两口子不种菜了,队长安排老杨去赶牛车,张宝珍管理林地,并且搬到了我的隔壁。于是,每天早晨,土坯墙那边便有张宝珍不厌其烦地呼唤:“黑马儿,黑马儿…...老黑马儿……”终于把那宝贝儿子从酣睡中唤醒,也唤醒了我。从此,我出工就很少迟到了。当我出来到食堂打早饭时,老杨一家总是蹲在门口吃上了,每人手上端一碗米饭,上面盖着点干腌菜。云南盛产稻米,我们农场一日三餐都是米饭。
  吃过早饭,就能见到老杨手提一堆绳索,往西坡上的牛圈走,他去套牛出车。他敞着胸,他是永远敞着胸,他不需要衣扣。他赤着脚,他永远赤脚,只在每年过年那一天,或许会穿一天鞋。中午,如果太阳好的话,他就在门口的地上铺一条蓑衣,像一条狗那样躺在地上睡觉。而张宝珍呢,她每天中午都到河边去洗衣服,她抱着一个坑坑洼洼的破铝盆,里面放几件破烂的衣服,即使下雨,她也要戴着斗笠去洗。
  我奇怪,她每天洗衣服,竟不见她家人身上穿过一件干净衣服。真的,她洗衣服真是劳而无功。她家无论什麽东西,衣服、锅盆,包括人、屋子,无论开始是什麽颜色都会很快统一成一种颜色,黑。一种污迹斑斑的令人憎恶的黑。
  记得我们住的这排土坯房刚盖好的时候,队里还没电灯,家家都用油灯,老杨家却很少点油灯,只在靠墙角的地方架起火塘,用火来照亮。晚上,一家人就那样沉默地坐在火塘前,看上去像几座黑黑的雕像。那新房子的白墙很快就让烟火熏得黑黢黢的。这屋里唯一的一扇窗,咳,说窗,也许会使人想到敞亮的玻璃窗,其实在九队,一块玻璃都见不到,更没有一扇玻璃窗。这些窗都是用个大木框镶进土坯墙而已,至于那空空的大木框要怎麽处理,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老杨用几块木板把它挡的严丝合缝,决不让光线透进来,大概只有这样,老杨才会感到像他的家。   要说老杨这人的样子还真不丑,高高的额头下两道浓眉,两个圆眼珠子瞪人时好像往外喷火苗子。他个头也大,若跟他老婆站在一起,长有她两个长,宽有她两个宽。
  老杨最出众的地方就是他的嗓门。音域宽广、声音浑厚、底气充足。每天黄昏,他都站在九队西山坡上吆牛进圈:“ 嚯!你妈了个x的,我日你贼娘……”他的吆喝声,无论你在九队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每天都从土坯墙的那边传来一声声的:“我日你贼娘!”高兴时他笑着说,生气时他怒着说,他的音调由此在我耳边生了根,今生都挥之不去了。这句骂人的话,所有的云南人都爱说,同样是高兴时笑着说,生气时怒着说,他们说也并不是在骂谁,而是这句话的云南音调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很能表达情绪。
  有一天,老杨和几个男人在门口坐着闲聊,我走过去对他说:“ 老杨,你有没有竹竿,给我找一根好吗? ”他进屋去,很快拿出一根竹竿,这竹竿太细小,无法用,我就说:“ 这个不行,我要又粗又长的。”
  “又粗又长?又粗又长?哈哈哈哈。”他咧开大嘴笑起来,“ 又粗又长的那个怕你受不了哩!”那旁边的几个男人一起怪笑起来,我莫名其妙,一个男人笑说:“你个狗日的东西,人家一个小姑娘,咋个听得出你这些怪话,我日你贼娘!”他们更加笑得欢了,我被他们笑得发蒙,转身跑回屋去,过了好久,我才了解了他那种玩笑. 老杨是很会开玩笑的,他甚至喜欢和每一个路过他门前的人开玩笑,他的笑声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一笑起来,高声大气,把他胸腔里发炎的支气管都调动起来,嘁嘁嚓嚓一片杂音,胸脯起伏不停,然后,痛痛快快地咳出一大口痰,最后余音未绝地浅笑几声才算完。风度很像一位大人物。而我从未见他对他的妻子有过一个笑脸,有言必是厉言,有问必是喝问,仿佛她是他生活中不可容忍的东西,连黑马儿都常常学了父亲的口气对母亲出言不逊,他好像不曾明白,他的出生给他母亲带来了什么,就连张宝珍自己好像也不曾思忖过,也许她忘了,她像一块木头,任凭风吹浪打,任凭刀砍火烧。
  有时候,张宝珍也会到我的屋里来,原来我们这间屋子里住着三个知青,后来她们都相继回北京去了,只有我一个人住着。张宝珍喜欢看我写字,有时她也拿起笔来学写,无论我怎么教她,就是把着她的手写,她也写不出一个“张”字来,不过这时,她的脸上绽出最快乐的笑容,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我发现她的眼睛长得很好看,是双眼皮,长睫毛,凹陷的大眼睛,但她的鼻子出奇的塌,一个小小的无肉的鼻头长着两个圆圆的鼻孔,上颚骨前突,甚至长到了鼻子前面,像出土的北京猿人頭骨。
  有一天,张宝珍拿了一个她家种的甜木瓜来给我吃,我是经常得到她的馈赠的,除此之外还有花生米,一碗煮好的鸡等等。我却经常把鸡转赠给狗,因为汤上漂层黑油令我望而生畏。我切开瓜,她欣慰地看着我吃,我一边啃着那桔黄的甜香的果肉一边问她:“老杨对你好不好?”她说:“好呢。”她又补充道:“老杨好是好,就是脾气怪。”我惊讶,在她眼里老杨是个白璧微瑕的好丈夫呢。后来,我微微有一点感受,了解了老杨对她的“好”。
  有一年,一位老职工托我从北京带来一双红灯芯绒的方口布鞋。可是带来了,她穿着却不合适,就不要了,老杨听说了,就来找我:“你这里咯是有一双红鞋子?”“是呀。”“给我,买给我张宝珍穿。”“我张宝珍?”我听了这几个字吃惊得睁大眼睛 ,连忙拿出那双大红鞋递给他,他也不问多少码,拿了就走。
  不久,过国庆节,全队开大会,果然见张宝珍那双缠过的只有34码大的脚上套着那双36号的大红鞋,一身崭新的蓝布褂子,迈着罗圈腿,美滋滋地夹着个小凳子往场上走来。知青们坐在一堆,看着她那怪样子都笑个不停,有个四川妹说:“咋个会有这么难看的人呢?”一个男知青说:“她算啥鸡巴人嘛,猴子一样,她根本不算人。”
  黄昏时分,我坐在门口,搓洗我那件劳动穿的衣服,红红的落日逐渐暗淡下去,终于沉浸在西边的群山背后了。张宝珍出现在林地的小路上,她没有“死”在那里,又向着她的家走来了。只不过背上的柴捆更大,一把枯黄的头发更加蓬乱。她到了门口,放下柴捆,又开始燃火煮饭。老杨也从街上回来了,他从那污迹斑斑的袋子里掏出一幅血淋淋的猪下水,让张宝珍收拾。然后坐在门口,往一个大桶里装刚买来的大包大包的烟丝。
  早上那场风波过去了,他们相安无事。
  (此文发表于《北京文学》2000年12月)
其他文献
纪念我的母亲刘淑云  还记得一二.九这个日子吗?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是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更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母亲与我天各一方。  伫立窗前,眼望北方,十二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啊,今天又到了母亲节,对母亲那无尽的思念悠悠绵长,不知不觉中,我也迈入了夕阳。  清晰的记得,母亲住院的时候,看针洗涑,喂饭按摩,一个人守候了八天八夜,后来哥哥来了,接着守护在母亲的身旁。  清晰的记得,为
期刊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关埠镇上死一般寂静,偶尔传来几声更夫苍凉的打更声:梆,梆,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防贼防盗 闭门关窗 ,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无事喽!镇头鬼子炮楼里的灯火,像鬼火一样阴森恐怖。他像只机灵的狸猫,翻圩墙越壕沟,机警的躲过鬼子汉奸的明岗暗哨,悄悄来到我们组织的一个点一座空宅前,机警的看看四下无人,开门进院,反身插好大门,进了堂屋。他就是关埠镇自卫队队长神枪手梁鹏飞。他今天晚上潜回镇
期刊
老王家住市郊区,离城有十来里路程。  老王种了三亩西瓜,为了方便看管,又可避风遮雨,在瓜地边搭了个草庵。  草庵由四根圆木立柱斜支撑起来,根部栽在土里,端部斜交固定,成三角形状,在离地60至80公分处用四根横杆与立柱控绑固钉,上边担上木板,木板上再铺上干草(谷子杆)作为床铺。上部(庵顶)用木杆做横龙骨,间离30一50公分,上边铺挂稻草或干草(谷子杆),根部朝上,头部(稍部)向下,先从下往上一层一层
期刊
勿以惡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利学业进步事,凡事可为;无利学业进步事,凡事不为。则进步日速,报国荣家有望也。咱家世代穷苦,无达官显贵之戚,更无拔濯提携之力。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父曾闻: 勤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懒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故父一年四季,无论寒冻三九,还是酷灼三伏。未敢稍有懈怠疏忽。苦锻以增己质,苦学以增己智,把自己放在苦痛之下以磨己志也。即便如此,因无掌舵鞭策之
期刊
看到挂在阳台上空空的鸟笼,我便会想起那只陪伴过我,给我带来快樂时光的小八哥~杰莉。不知它现在身在何方,过得怎样,是否也会想起我。  我和杰莉相遇在一个初秋的傍晚,骤雨初霁,天气凉爽了许多。我早早吃过晚饭,来到汝河河畔散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野花和秋草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草尖上挂着盈盈水珠,晶莹剔透。西边红霞满天,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秋虫也在草丛中鸣唱。突然几声鸟的凄厉叫声传入耳边,我快速朝着令
期刊
项羽愚仁。鸿门宴放走刘邦,恐怕是项羽的愚任思想在作祟,爱面子,怕其他诸侯耻笑。其实,项羽杀人多矣!“坑襄城降卒,弑秦降王子婴,杀义帝楚王心,坑秦卒二十余万,何必在乎区区一个刘邦?  项羽不能用人。刘邦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期刊
窗外,暮色四合,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渐渐融入无尽的空间。我仿佛听见我的母亲倚在门口,大声地呼喊她的儿女回来吃饭。童年的生活像一幕幕旧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现……  我的家乡在一个离县城十几里远的农村里,记得儿时家家都垒有灶台,烧锅做饭,我家也不例外。記得母亲最拿手的是摊煎饼,这可是一个技术活。母亲首先舀上几勺面搅成面糊,里面兑上一点盐,葱花。然后才在锅里倒上一点油, 小火,待下面变成焦黄后再翻个过
期刊
每到瓜果飘香的季节,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父亲种甜瓜的情景,想起夏日在瓜棚里度过的那段最温馨最美好的时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生产队把少量的土地承包给个人,父亲也承包了6分地,承包费每年60元,准备种甜瓜。为延长甜瓜的生长期,父亲先在家里育苗,用坏的脸盆铁桶、旧的泥盆瓦罐,先装满细河沙,然后将甜瓜种子均匀的插进沙里,浇适量的水,覆盖薄膜,白天搬到室外阳光下,黑夜搬进室内,当
期刊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贫瘠得亩产不到300公斤;这是一片脆弱的环境,脆弱得水土流失比比皆是;这是一处复杂的地势,复杂得沟壑纵横,这就是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也就是青海拉面的诞生地——化隆回族自治县。  “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寓意: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生活的轨迹不止一种,思想的认识不止一语。只要认准目标,义无反顾,脚踏实地,就会走出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  凡是有一个认
期刊
近日重读司马迁《陈涉世家》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时,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豪气冲天、慷慨激昂的至理名言,顿时让我联想到了赣粤边际的小山村王侯,想到了子宫山的传奇故事,想到了百千年的漫漫石街路,想到了千万挑夫“运盐”到中央苏区的悲壮史诗,这无数厚重的历史,秀美多姿的山水,如诗如画的山村,逝去的经年旧宿,今日的富足繁华,让我不由自主地心之所向,满怀着冀望走进了秀美的王侯新村,开启了一次绿色与红色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