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以及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推进,虽然教师们的美术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误区一:“纸上谈兵”
在大班水粉画活动“美丽的郁金香”中,张老师首先通过PPT引导幼儿从单张图片的局部欣赏再到大面积整体欣赏郁金香,让幼儿观察花瓣是什么形状,然后请一名幼儿示范画花朵。该幼儿画了一朵五个半圆组成的“郁金香”,老师又请另一名幼儿示范并强调:“画一朵椭圆形一样的花,画出遮挡的花瓣。”前前后后,一共有七名幼儿上台示范,但还是没能画出图片上所呈现出来的郁金香。
所思所悟:生活就是一幅画
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幼儿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脱离孩子生活实践的美术活动往往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内容的生活化。本案例中的幼儿身处山区,平时很少能观察欣赏郁金香,缺乏亲身体验的过程。活动中的孩子,仅凭对几张图片的感知,很难理解“椭圆形一样的花瓣”,更难画出“遮挡的、立体的花朵”。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花园情景,提供真实的可让孩子们亲自观察、比较、触摸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实物郁金香,或是提供关于不同郁金香品种的视频,这种直接的感知以及多方位的观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多带领孩子去观察自然,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画。
误区二:“依葫芦画瓢”
在大二班的水粉画教学“向日葵”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作品在玩区域游戏了,只有几个孩子还在作画。老师在一位小男孩身边不时地催促他快点画,并指着说:“不对,要朝着这个方向画,要排排好。”我走近一看,发现小男孩画的花瓣有的长有的短,甚至是东倒西歪的,但是他画的花朵和同伴的相比却很有特点。我提醒该老师:“先不要指导,让孩子自己画。”随即我扫视了已经展示出来的作品,发现这些向日葵花心一律都是网格状的,花瓣都是半圆形的。小男孩画完后我问他:“这棵向日葵的花瓣为什么是斜的,好像要掉下来一样?”男孩子回答:“我画的是在风中跳舞的向日葵。”
所思所悟:换一种方式剥橘子
从孩子们展示的一个模子出来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教师教育理念的欠缺,更不难看出临摹确实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教师这种模式化、概念化的观念和死板、机械性的要求,使孩子处于被动学习之中,让他们以为向日葵的花盘就是网格形状的。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摒弃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使方法更为多元。
1. 创意写生。我们在大班开展了各种联系幼儿生活的创意写生,有图片写生、实物写生、户外写生等,引导幼儿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作画,这样的作品才是孩子真实的表达。通过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写生活动,孩子们学习用艺术的眼睛去欣赏风景,用手中的画笔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力。虽然他们的笔触稚嫩,但是我觉得跟生活结合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
2. 游戏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是快樂的、满足的、开放的。我们在美术活动中积极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玩”中提升表现经验,激励幼儿想画、敢画、善画、乐画的情感态度。如小班美术活动“下雨了”,教师在活动室铺上塑料地垫,在雨声中,教师用小水壶喷水,营造出下雨的情境,孩子们在“雨中”玩水、踩水,玩得不亦乐乎,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 绘本故事。优秀的绘本故事都有感人的情节、优美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绘本故事情节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如《躲进世界的角落》绘本中大小对比、重复密集的画面,独特的构图,形式新颖艺术效果,使幼儿在不经意间获得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再如绘本《小黑鱼》中,用水彩拓印的技法表现海底世界的众多生物,朦胧而又梦幻。小红鱼是用印章一个个刻印出来,只有小黑鱼是画上去的,构成了扑朔迷离、如梦境般的色彩,简直就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孩子们在感知原著画面艺术美的基础上,更乐意大胆地去表现与创造。
4. 借形想象。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生活中,想象无处不在。天空中飘过的云彩孩子们会觉得是一条龙,泼在地上的水会觉得是一只狮子……借形想象内容丰富多样,我们组织孩子开展了文字借形、实物借形、拓印借形等活动,为孩子打开一扇创造之窗。
误区三:“改一下,就更好了”
在大班美术活动“雪娃娃”中,教师引导幼儿在圆片上进行想象添画,一名女孩高举小手上台示范添画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然后开心地走到位子上。老师拿起笔说:“耳朵要画得长一点,嘴巴是三瓣嘴,这样就更像了。”在小班展示的美术作品《小蝌蚪游游游》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小蝌蚪的尾巴前面一大段是稚拙的直线,后面一小段则是流畅的波浪线,很明显波浪形是老师加上去的。问及老师,回答:“小朋友画的尾巴都是直直的不好看。”
所思所悟:我的世界你不懂
《指南》中明确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还是会出现这种以“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也因此常常会出现“我来加一笔,这样就更好了”的举动。孩子的作品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会很离奇、夸张,甚至不合常理,但这都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是他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那些凌乱的线条、稚拙的笔触,正是儿童绘画的精妙所在,所以教师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纯真表达,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横加评判,要尊重孩子的“画语权”,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去发现和体验,以欣赏和赞许的眼光去鼓励引导,增强孩子对绘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更要尊重孩子的艺术创造,不干扰、不修改,保护孩子作品的本真状态。
误区四:“择优录用”
在校园美术作品展览中,我听到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话:“你的画在哪里,带我去看看。”孩子回答:“我没有,老师说我不会画。”
所思所悟:一个也不能少
孩子真的不会画吗?毕加索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哪个孩子不喜欢画画,那一定是大人的过错。画画是孩子自由天性的释放,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独白。虽然他们的笔触很稚嫩,线条很单一,色彩很杂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随便”画,就认为他们“不会画”。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在展览中,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要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误区五:“老三样”
在幼儿园中,白纸(长方形)、记号笔、油画棒可以说是在绘画中最常用的“老三样”,因为方便简单,随手可得,所以让简笔画变得“横行霸道”。
所思所悟:一切材料皆能美术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千篇一律地以白纸为载体、记号笔作画、油画棒涂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才能,降低了幼儿作画的灵感和欲望。因此,教师要摒弃固有的模式,提供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或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孩子们身边的自然材料、生活材料随处可见,如树叶、报纸、瓶子、盒子等易于唤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中班“我给小鸟搭个窝”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稻草、树枝、网袋、报纸等材料制作鸟窝,孩子们自由选择、自主创作,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使材料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结合,孩子们也欣然投入活动之中。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孩子进行版画、剪贴、泥塑、拓印等多种创意美术活动,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方式和内容,从而促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误区一:“纸上谈兵”
在大班水粉画活动“美丽的郁金香”中,张老师首先通过PPT引导幼儿从单张图片的局部欣赏再到大面积整体欣赏郁金香,让幼儿观察花瓣是什么形状,然后请一名幼儿示范画花朵。该幼儿画了一朵五个半圆组成的“郁金香”,老师又请另一名幼儿示范并强调:“画一朵椭圆形一样的花,画出遮挡的花瓣。”前前后后,一共有七名幼儿上台示范,但还是没能画出图片上所呈现出来的郁金香。
所思所悟:生活就是一幅画
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幼儿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脱离孩子生活实践的美术活动往往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内容的生活化。本案例中的幼儿身处山区,平时很少能观察欣赏郁金香,缺乏亲身体验的过程。活动中的孩子,仅凭对几张图片的感知,很难理解“椭圆形一样的花瓣”,更难画出“遮挡的、立体的花朵”。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花园情景,提供真实的可让孩子们亲自观察、比较、触摸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实物郁金香,或是提供关于不同郁金香品种的视频,这种直接的感知以及多方位的观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多带领孩子去观察自然,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他们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画。
误区二:“依葫芦画瓢”
在大二班的水粉画教学“向日葵”中,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作品在玩区域游戏了,只有几个孩子还在作画。老师在一位小男孩身边不时地催促他快点画,并指着说:“不对,要朝着这个方向画,要排排好。”我走近一看,发现小男孩画的花瓣有的长有的短,甚至是东倒西歪的,但是他画的花朵和同伴的相比却很有特点。我提醒该老师:“先不要指导,让孩子自己画。”随即我扫视了已经展示出来的作品,发现这些向日葵花心一律都是网格状的,花瓣都是半圆形的。小男孩画完后我问他:“这棵向日葵的花瓣为什么是斜的,好像要掉下来一样?”男孩子回答:“我画的是在风中跳舞的向日葵。”
所思所悟:换一种方式剥橘子
从孩子们展示的一个模子出来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教师教育理念的欠缺,更不难看出临摹确实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教师这种模式化、概念化的观念和死板、机械性的要求,使孩子处于被动学习之中,让他们以为向日葵的花盘就是网格形状的。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摒弃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使方法更为多元。
1. 创意写生。我们在大班开展了各种联系幼儿生活的创意写生,有图片写生、实物写生、户外写生等,引导幼儿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作画,这样的作品才是孩子真实的表达。通过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写生活动,孩子们学习用艺术的眼睛去欣赏风景,用手中的画笔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力。虽然他们的笔触稚嫩,但是我觉得跟生活结合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
2. 游戏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是快樂的、满足的、开放的。我们在美术活动中积极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玩”中提升表现经验,激励幼儿想画、敢画、善画、乐画的情感态度。如小班美术活动“下雨了”,教师在活动室铺上塑料地垫,在雨声中,教师用小水壶喷水,营造出下雨的情境,孩子们在“雨中”玩水、踩水,玩得不亦乐乎,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 绘本故事。优秀的绘本故事都有感人的情节、优美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绘本故事情节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如《躲进世界的角落》绘本中大小对比、重复密集的画面,独特的构图,形式新颖艺术效果,使幼儿在不经意间获得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再如绘本《小黑鱼》中,用水彩拓印的技法表现海底世界的众多生物,朦胧而又梦幻。小红鱼是用印章一个个刻印出来,只有小黑鱼是画上去的,构成了扑朔迷离、如梦境般的色彩,简直就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孩子们在感知原著画面艺术美的基础上,更乐意大胆地去表现与创造。
4. 借形想象。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生活中,想象无处不在。天空中飘过的云彩孩子们会觉得是一条龙,泼在地上的水会觉得是一只狮子……借形想象内容丰富多样,我们组织孩子开展了文字借形、实物借形、拓印借形等活动,为孩子打开一扇创造之窗。
误区三:“改一下,就更好了”
在大班美术活动“雪娃娃”中,教师引导幼儿在圆片上进行想象添画,一名女孩高举小手上台示范添画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然后开心地走到位子上。老师拿起笔说:“耳朵要画得长一点,嘴巴是三瓣嘴,这样就更像了。”在小班展示的美术作品《小蝌蚪游游游》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小蝌蚪的尾巴前面一大段是稚拙的直线,后面一小段则是流畅的波浪线,很明显波浪形是老师加上去的。问及老师,回答:“小朋友画的尾巴都是直直的不好看。”
所思所悟:我的世界你不懂
《指南》中明确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还是会出现这种以“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也因此常常会出现“我来加一笔,这样就更好了”的举动。孩子的作品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会很离奇、夸张,甚至不合常理,但这都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是他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那些凌乱的线条、稚拙的笔触,正是儿童绘画的精妙所在,所以教师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纯真表达,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横加评判,要尊重孩子的“画语权”,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去发现和体验,以欣赏和赞许的眼光去鼓励引导,增强孩子对绘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更要尊重孩子的艺术创造,不干扰、不修改,保护孩子作品的本真状态。
误区四:“择优录用”
在校园美术作品展览中,我听到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话:“你的画在哪里,带我去看看。”孩子回答:“我没有,老师说我不会画。”
所思所悟:一个也不能少
孩子真的不会画吗?毕加索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哪个孩子不喜欢画画,那一定是大人的过错。画画是孩子自由天性的释放,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独白。虽然他们的笔触很稚嫩,线条很单一,色彩很杂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随便”画,就认为他们“不会画”。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在展览中,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要让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误区五:“老三样”
在幼儿园中,白纸(长方形)、记号笔、油画棒可以说是在绘画中最常用的“老三样”,因为方便简单,随手可得,所以让简笔画变得“横行霸道”。
所思所悟:一切材料皆能美术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千篇一律地以白纸为载体、记号笔作画、油画棒涂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才能,降低了幼儿作画的灵感和欲望。因此,教师要摒弃固有的模式,提供丰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或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孩子们身边的自然材料、生活材料随处可见,如树叶、报纸、瓶子、盒子等易于唤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中班“我给小鸟搭个窝”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稻草、树枝、网袋、报纸等材料制作鸟窝,孩子们自由选择、自主创作,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使材料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结合,孩子们也欣然投入活动之中。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孩子进行版画、剪贴、泥塑、拓印等多种创意美术活动,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方式和内容,从而促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