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不外乎两种,其一是从知识结构出发,围绕主题进行内容重组;其二是从写作训练出发,围绕题目从应试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集中“讲评”。这两种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立场,违背了学生写作心理及认知规律。对此,就要借助写作活动改善,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应试”拓展到“素质”,关注学生写作需求,促进其思维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以此落实目标。
一、问题——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活动导学主张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以问题为起点调动学生,让其在问题驱动下产生写作欲望。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围绕内容引导学生深挖,帮助其明确目标,在问题解决中产生创作兴趣,以此开启写作之旅。
结合教学经验,一般学生写作问题的产生有两个源头,学生写作和学生交流。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认真阅读,精准判断,總结出共性问题,以此展开引导。对于访谈交流部分,我会集中关注学生思想,尝试着化大为小,分类整合。基于以上,我结合实例分析:在江苏省某市一次高三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篇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色香兼具’。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身独特的风格。”对于这一案例,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材料表明自身观点,尝试着构思。之后,我呈现三段材料,均来自“佳作”的三个论证部分,让学生阅读思考:
片段一:你可以没有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赵云的神勇,没有曹操的伯乐之才,没有关羽的忠心,但你可能自信大方,可能顾全大局,可能心思缜密……你可以没有很多,但你一定要发现自己的独特。
片段二:也许你在桥上看风景,却不知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许你羡慕别人有多优秀,却不知道比你优秀的人羡慕你很快乐!……所以说,每个人都是风景,不必羡慕别人,因为独特就是美。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一点,那么就请你停下羡慕别人的脚步,静下心来看看自己,找找自己的独特,勇敢地坚持下去。
片段三:也许你只是蹙眉忧愁,却得来“婷婷”之姿的褒奖;也许你只是会心一笑,却在他人眼里无尽美丽……所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吧,做一个自己的欣赏者。
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评价分析。在大多数学生看来,这篇文章确是“佳作”,不仅素材丰富,内容饱满,而且语言精彩,极富感染力。对此,我进一步引导,尝试着从文体特点出发,以此引导学生发现不足。考虑到问题难度,我让学生小组交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发现文章存在“思维单一、说理平面化”的问题。由此,我便提出探究问题:如何避免说理平面化,让议论文更具思维力度?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探究中体悟写作。
二、体验——动笔实践,培养能力
体验的过程包含两个部分,即实践与感悟,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写作中,才能加深写作感受,以此经历完整的表达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其参与,还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不同的写作主题带给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体验,让其在写作活动中有所收获呢?下面,我就以“借助景物描写展示‘意蕴美’”为例,阐述具体过程。在写作初,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晚秋初冬》的片段: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根据这一内容,我随即启发学生:品读其中的景物描写,作者是如何做到细腻生动的?这体现了怎样的写作艺术?对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引导多个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作者在写景时很有层次感,按照“白天——晚间——早晨”的顺序,依次描绘了两种树,个人的感觉很整齐。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将自身情感充分融入景物描写中,最后借助“拟人”加深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写景已有了自己的想法,逐渐产生表达欲望,于是我就布置作文题目:“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我们的学校、身边都有很多美景,请你以《晚春初夏》为题,以景物描写为内容,仿写《晚秋初冬》。对此,学生十分感兴趣,马上就开始观察、思考,寻求灵感,通过模仿、借鉴、建构掌握技巧并灵活运用。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借助体验活动,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名篇佳作的产生过程,以此激发写作兴趣,还能融入其中,借助实践掌握技巧,以此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包装——展示成果,增强信心
活动导学的成果是我们和学生共同的,这是努力与能力的结果,对于我们和学生都意义重大。对此,考虑到学生心理及其长远发展,我建议总结,将其以书面形式展示,以此作为激励,让学生在写作道路上充满信心,走得更远。
所谓“包装”,就是将学生写过的佳作聚集起来进行展示,以此促进评价,一方面增强学生信心,让其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另一方面将一个个小成果梳理、整合、聚沙成塔,在整理时以一个崭新、有创意的标题命名,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班级评价、整理的基础上,我会将学生一阶段内的作品编辑成校本教材,以此作为写作材料,促进共享。这样一来,就扩大了阅读分享范围,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好文章,并且让其作品得到更多品评,以此实现多赢。例如我们编辑的校本教材有《细品斟酌话“切题”》《找到要害,写好议论文——如何切题说理?》《景物描写中别样美——如何融情于景?》《巧妇有米炊——积累生活素材途径》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写作中及时回顾,无论是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借鉴,看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如何表达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让其在写作中获得信心,还能帮助其整理、归纳,并多次利用,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为之后的阅读写作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之,活动导学是促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思维,让其在良好平台上改善写作问题,尽情发挥,并挖掘自身的潜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
一、问题——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活动导学主张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以问题为起点调动学生,让其在问题驱动下产生写作欲望。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围绕内容引导学生深挖,帮助其明确目标,在问题解决中产生创作兴趣,以此开启写作之旅。
结合教学经验,一般学生写作问题的产生有两个源头,学生写作和学生交流。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认真阅读,精准判断,總结出共性问题,以此展开引导。对于访谈交流部分,我会集中关注学生思想,尝试着化大为小,分类整合。基于以上,我结合实例分析:在江苏省某市一次高三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篇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色香兼具’。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身独特的风格。”对于这一案例,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材料表明自身观点,尝试着构思。之后,我呈现三段材料,均来自“佳作”的三个论证部分,让学生阅读思考:
片段一:你可以没有诸葛亮的智慧,没有赵云的神勇,没有曹操的伯乐之才,没有关羽的忠心,但你可能自信大方,可能顾全大局,可能心思缜密……你可以没有很多,但你一定要发现自己的独特。
片段二:也许你在桥上看风景,却不知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许你羡慕别人有多优秀,却不知道比你优秀的人羡慕你很快乐!……所以说,每个人都是风景,不必羡慕别人,因为独特就是美。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一点,那么就请你停下羡慕别人的脚步,静下心来看看自己,找找自己的独特,勇敢地坚持下去。
片段三:也许你只是蹙眉忧愁,却得来“婷婷”之姿的褒奖;也许你只是会心一笑,却在他人眼里无尽美丽……所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吧,做一个自己的欣赏者。
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评价分析。在大多数学生看来,这篇文章确是“佳作”,不仅素材丰富,内容饱满,而且语言精彩,极富感染力。对此,我进一步引导,尝试着从文体特点出发,以此引导学生发现不足。考虑到问题难度,我让学生小组交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发现文章存在“思维单一、说理平面化”的问题。由此,我便提出探究问题:如何避免说理平面化,让议论文更具思维力度?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探究中体悟写作。
二、体验——动笔实践,培养能力
体验的过程包含两个部分,即实践与感悟,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写作中,才能加深写作感受,以此经历完整的表达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其参与,还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不同的写作主题带给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体验,让其在写作活动中有所收获呢?下面,我就以“借助景物描写展示‘意蕴美’”为例,阐述具体过程。在写作初,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晚秋初冬》的片段: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根据这一内容,我随即启发学生:品读其中的景物描写,作者是如何做到细腻生动的?这体现了怎样的写作艺术?对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引导多个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作者在写景时很有层次感,按照“白天——晚间——早晨”的顺序,依次描绘了两种树,个人的感觉很整齐。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将自身情感充分融入景物描写中,最后借助“拟人”加深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写景已有了自己的想法,逐渐产生表达欲望,于是我就布置作文题目:“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我们的学校、身边都有很多美景,请你以《晚春初夏》为题,以景物描写为内容,仿写《晚秋初冬》。对此,学生十分感兴趣,马上就开始观察、思考,寻求灵感,通过模仿、借鉴、建构掌握技巧并灵活运用。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借助体验活动,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名篇佳作的产生过程,以此激发写作兴趣,还能融入其中,借助实践掌握技巧,以此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包装——展示成果,增强信心
活动导学的成果是我们和学生共同的,这是努力与能力的结果,对于我们和学生都意义重大。对此,考虑到学生心理及其长远发展,我建议总结,将其以书面形式展示,以此作为激励,让学生在写作道路上充满信心,走得更远。
所谓“包装”,就是将学生写过的佳作聚集起来进行展示,以此促进评价,一方面增强学生信心,让其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另一方面将一个个小成果梳理、整合、聚沙成塔,在整理时以一个崭新、有创意的标题命名,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班级评价、整理的基础上,我会将学生一阶段内的作品编辑成校本教材,以此作为写作材料,促进共享。这样一来,就扩大了阅读分享范围,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好文章,并且让其作品得到更多品评,以此实现多赢。例如我们编辑的校本教材有《细品斟酌话“切题”》《找到要害,写好议论文——如何切题说理?》《景物描写中别样美——如何融情于景?》《巧妇有米炊——积累生活素材途径》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写作中及时回顾,无论是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借鉴,看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如何表达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让其在写作中获得信心,还能帮助其整理、归纳,并多次利用,以此提高学习效率,为之后的阅读写作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之,活动导学是促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思维,让其在良好平台上改善写作问题,尽情发挥,并挖掘自身的潜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