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家需要综合素养过关的人才。语文是提高其他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素养则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培育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要立足课堂教学,也应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去成长。
關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语文教学本源,扎根语文课堂,重视语文基础教学,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实现感性能力向理性能力过渡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处于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都不太成熟,良性阅读,理性获取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具体应当达到一下几个目标:
(一)抓住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语用教学。语文即语言和文化,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编为基础目标,语用即为“语言运用”只在培养学生认清字理,懂得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这显然与基础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字理知识,结合特定的场景能够运用和理解文字的含义,这便是语用教学的教学根本。
(二)构建阅读优质课堂。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外部吸收的过程。优质阅读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首先,教师教有所依,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本,能够结合时代特性,赋予语文知识全新的含义,帮助学生能够听懂,看懂,最后懂得去运用;此外,学生学有所获,能带着兴趣去听,对学得的知识能够及时理解,不读死书,活学活用。
(三)立足《课标》基准,发展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教授的同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去开展教学,并非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不放养”“不圈养”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知识厚度的同时,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重视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规定教师应当重视汉字文化内涵的解读。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实现字理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完美融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识字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好比构建高楼,识字是地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字理讲析,绝对不可以,顾此失彼,把最基本的东西都丢了。犹记得周总理“对牛弹琴”的故事。不禁佩服周总理的应变能力以及情商之高,难道这不是语言文字的敏感吗?不敢想象,对字理若没有这么敏感,知识将会起何种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注意到平时就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文字,加强感知联系,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敏感度。
三、生活事件的敏感
笔者真心推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蕴含的鬼斧神力勾勒得力道刚好,文字不必过于华丽,朴实有深度刚刚好。此外,课本中《妈妈睡了》这篇美文,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片段,然而这正是对母亲的甜蜜睡姿的心有所感而触发的写作情怀。另外,《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生活事件便是出发作者写作灵感的刺激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经历生活,并留心自身的所见所感所闻。
(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要注意联系社会经验,以获得间接体验和感受。
(三)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主观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教学《敕勒歌》时,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是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进行朗读,随后带着学生进行朗诵。二是着重介绍当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天苍苍,野茫茫”等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三是以情引情,让学生对“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子深情朗诵,体会作者心中的涟漪。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雾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描写的雾的句子,如“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四周变暗了”等进行剖析,让学生讨论:为何作者要花大量的笔墨渲染“雾”呢?培养学生心灵涟漪的敏感,这对他们今后的创作有积极意义。比如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以及即兴演讲都需要心灵涟漪的敏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留心观察事物的现象,理性思考其现象的内在品质,以达到古人所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四、发现生活中的美
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知道的是,“美”是人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性的评价。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学生打开一双慧眼,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加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其次,语文教师作为传播国学的先锋,更应当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思维的审视美,以便更加深入的剖析美。“美”除了“漂亮,美丽”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囊括了形象之美、抽象之美、自然风光、人文景物、人文情怀,都是美的体现。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最后,喜剧乖张,滑稽是一种美;悲剧情浓,伤感也是一种美。
美是主观情愫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美包含皮相之美,外部美;灵魂之美,心灵美。主张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也是义务阶段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在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时,如《日月潭》《葡萄沟》等等,让学生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谈一谈哪些词用的美,随后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学校周边的景色;在阅读完一些叙事课文,可以带领学生深度剖析相关描写心里活动词句,引导学生深度剖析课文中包含的人性美,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人性美,逐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教师切莫将“美”的范畴变得狭隘,需积极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来对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更高层次的美。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注重语文内涵的延伸,带领学生共同领略语文知识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健全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辉,田进龙. 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6期.
[2]郑成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06期.
作者简介:杜宛平,女,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双汇中心小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阅读与语文素养,班主任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關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语文教学本源,扎根语文课堂,重视语文基础教学,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实现感性能力向理性能力过渡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处于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都不太成熟,良性阅读,理性获取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具体应当达到一下几个目标:
(一)抓住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语用教学。语文即语言和文化,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编为基础目标,语用即为“语言运用”只在培养学生认清字理,懂得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这显然与基础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字理知识,结合特定的场景能够运用和理解文字的含义,这便是语用教学的教学根本。
(二)构建阅读优质课堂。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外部吸收的过程。优质阅读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首先,教师教有所依,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本,能够结合时代特性,赋予语文知识全新的含义,帮助学生能够听懂,看懂,最后懂得去运用;此外,学生学有所获,能带着兴趣去听,对学得的知识能够及时理解,不读死书,活学活用。
(三)立足《课标》基准,发展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教授的同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去开展教学,并非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不放养”“不圈养”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知识厚度的同时,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重视字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规定教师应当重视汉字文化内涵的解读。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实现字理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完美融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识字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好比构建高楼,识字是地基。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字理讲析,绝对不可以,顾此失彼,把最基本的东西都丢了。犹记得周总理“对牛弹琴”的故事。不禁佩服周总理的应变能力以及情商之高,难道这不是语言文字的敏感吗?不敢想象,对字理若没有这么敏感,知识将会起何种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注意到平时就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文字,加强感知联系,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敏感度。
三、生活事件的敏感
笔者真心推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蕴含的鬼斧神力勾勒得力道刚好,文字不必过于华丽,朴实有深度刚刚好。此外,课本中《妈妈睡了》这篇美文,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片段,然而这正是对母亲的甜蜜睡姿的心有所感而触发的写作情怀。另外,《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生活事件便是出发作者写作灵感的刺激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经历生活,并留心自身的所见所感所闻。
(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要注意联系社会经验,以获得间接体验和感受。
(三)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主观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教学《敕勒歌》时,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是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进行朗读,随后带着学生进行朗诵。二是着重介绍当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天苍苍,野茫茫”等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三是以情引情,让学生对“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子深情朗诵,体会作者心中的涟漪。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雾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描写的雾的句子,如“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四周变暗了”等进行剖析,让学生讨论:为何作者要花大量的笔墨渲染“雾”呢?培养学生心灵涟漪的敏感,这对他们今后的创作有积极意义。比如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以及即兴演讲都需要心灵涟漪的敏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留心观察事物的现象,理性思考其现象的内在品质,以达到古人所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四、发现生活中的美
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知道的是,“美”是人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性的评价。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学生打开一双慧眼,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加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其次,语文教师作为传播国学的先锋,更应当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思维的审视美,以便更加深入的剖析美。“美”除了“漂亮,美丽”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囊括了形象之美、抽象之美、自然风光、人文景物、人文情怀,都是美的体现。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最后,喜剧乖张,滑稽是一种美;悲剧情浓,伤感也是一种美。
美是主观情愫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美包含皮相之美,外部美;灵魂之美,心灵美。主张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也是义务阶段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在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时,如《日月潭》《葡萄沟》等等,让学生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谈一谈哪些词用的美,随后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学校周边的景色;在阅读完一些叙事课文,可以带领学生深度剖析相关描写心里活动词句,引导学生深度剖析课文中包含的人性美,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人性美,逐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教师切莫将“美”的范畴变得狭隘,需积极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来对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更高层次的美。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注重语文内涵的延伸,带领学生共同领略语文知识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健全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辉,田进龙. 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6期.
[2]郑成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06期.
作者简介:杜宛平,女,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双汇中心小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阅读与语文素养,班主任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