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以下简称美育),如何正确处理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根本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如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他们认为在职业学校学好专业课要比学好语文课重要得多。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仅就美育与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审美教育对语文教学起推动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它可以使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及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1、掌握美学基本理论知识,去认识、发现语文美。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因此它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语文美的研究。语文美表现为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节奏韵律美和结构美。教师授课时要善于表现语文美,让学生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获取美感,使语文学习既形象又有趣味。
2、善于发现不同形式的语文美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目的。语文美具有形象生动性、典型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仅以冯骥才的《珍珠鸟》为例来谈谈语文美中的形象生动性。当代小说家冯骥才写的《珍珠鸟》,用“蓬松的球儿”形容一身绒毛的“雏儿”——珍珠鸟;用“神气十足”写“初生之鸟不怕人”:而写小鸟“一点点挨近我”时,也用了一连串动词:蹦到杯上,俯下头来,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小红爪子跳动着。把小珍珠鸟人格化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学习中受到了审美教育。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也可将“无声语言”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引申到语文美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教学设施进行直观教学,创造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授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这一课时,先播放有关泰山的风景名胜,同时兼有播音员的解说,这样学生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清晰悦耳的解说词中了解到是在对泰山的介绍,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指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既传授了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语文教学对美育的作用
1、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和完善美学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高度概括了文学的美育作用。以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着重指出作者在描写有限景物中隐含着无限深沉的感情,勾画出游子思乡之情。全文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分别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不同景物,对学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欣赏中,学生展开想象,自身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
2、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所以审美方式及获得美感也不同,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审视其美:也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拓展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对作品的分析中去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逐步完成审美教育;还可以采取激发感情,引起共鸣的方法,让学生最终实现审美欣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入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欣赏者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在人物的刻画和烘托主题方面,语言艺术有其独到之处。如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语言的对白和独白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方位展示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作者用艺术性的语言,从周朴园到鲁侍萍再到四风等,无一不刻画得入木三分,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感受到悲剧本身震憾人心的力量,对悲剧人物产生了同情和怜悯,这样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性情得到了陶冶,欣赏悲剧不仅仅去伤心流泪,达到了学习悲剧应有的美学效果。
2、从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精神的需要,要让人惬意,即“赏心悦目”,而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是情感活动的精神现象,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跟着作品中的形象神游于艺术天地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喜悦,为反面人物的受惩而称快。
3、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入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鉴赏能力。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文学形象塑造的是否鲜明、生动,直接影响到作者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好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交互作用,认识到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审美教育对语文教学起推动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它可以使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及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1、掌握美学基本理论知识,去认识、发现语文美。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因此它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语文美的研究。语文美表现为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节奏韵律美和结构美。教师授课时要善于表现语文美,让学生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获取美感,使语文学习既形象又有趣味。
2、善于发现不同形式的语文美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目的。语文美具有形象生动性、典型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仅以冯骥才的《珍珠鸟》为例来谈谈语文美中的形象生动性。当代小说家冯骥才写的《珍珠鸟》,用“蓬松的球儿”形容一身绒毛的“雏儿”——珍珠鸟;用“神气十足”写“初生之鸟不怕人”:而写小鸟“一点点挨近我”时,也用了一连串动词:蹦到杯上,俯下头来,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去,小红爪子跳动着。把小珍珠鸟人格化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学习中受到了审美教育。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也可将“无声语言”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引申到语文美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美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教学设施进行直观教学,创造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授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这一课时,先播放有关泰山的风景名胜,同时兼有播音员的解说,这样学生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清晰悦耳的解说词中了解到是在对泰山的介绍,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指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既传授了知识又增强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语文教学对美育的作用
1、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和完善美学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高度概括了文学的美育作用。以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着重指出作者在描写有限景物中隐含着无限深沉的感情,勾画出游子思乡之情。全文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分别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不同景物,对学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欣赏中,学生展开想象,自身受到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
2、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是一种爱美的教育,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所以审美方式及获得美感也不同,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审视其美:也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拓展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对作品的分析中去认识生活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逐步完成审美教育;还可以采取激发感情,引起共鸣的方法,让学生最终实现审美欣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1、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入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欣赏者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在人物的刻画和烘托主题方面,语言艺术有其独到之处。如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语言的对白和独白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方位展示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作者用艺术性的语言,从周朴园到鲁侍萍再到四风等,无一不刻画得入木三分,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感受到悲剧本身震憾人心的力量,对悲剧人物产生了同情和怜悯,这样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性情得到了陶冶,欣赏悲剧不仅仅去伤心流泪,达到了学习悲剧应有的美学效果。
2、从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精神的需要,要让人惬意,即“赏心悦目”,而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是情感活动的精神现象,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跟着作品中的形象神游于艺术天地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喜悦,为反面人物的受惩而称快。
3、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入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鉴赏能力。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文学形象塑造的是否鲜明、生动,直接影响到作者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好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交互作用,认识到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