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着重对技能的培养,而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通过阐述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分析转型发展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转型发展 民办高校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将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同时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民办本科高校也成为这次改革的重点目标。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着重对技能的培养,而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那么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是转型后民办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1.课程系统性强。成本会计的先开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乃至统计学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系统性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单一知识点并不难,局部的知识也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很难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知识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合理应用不能很好地掌握。
2.课程内容体系庞杂,计算较多。成本会计是以成本为对象,主要阐述了成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考核、控制,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其中成本核算是最基础的内容,主要通过对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繁多,计算较多。因此,学习该课程重在理解,需要课后多做练习,尤其是计算题。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3.课程实践性强。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结合,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产品成本的核算需要不断地编制及汇总各种原始凭证。并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终编制成成本报表。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并不了解,对理论知识理解抽象,不能熟练分析运用已知数据,计算能力弱,不能准确完成成本核算。
二、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效率低。成本核算涉及的“费用分配表”“明细账”等表格较多,计算过程复杂,板书较多。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多数停留在传统方式,教师通常是一边讲解一边绘制表格,有时一种方法不能在一次课中全部完成,第二次上课时又重新画表格,并且重新回顾上次课的计算过程,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听起来也枯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率较低。另外,一个案例有几个表格资料,讲解时不可能将所有表格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只好按照教材上的表格讲授,需要前后连续翻看教材,讲授难度较大,学生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教师,缺乏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人才。而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不具备“双师型”资格,对企业生产流程、成本核算要求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表面,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3.教学实训缺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民办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对实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都安排了实训课时,不仅有纸质,还采用了财务软件加强模拟训练。而对于成本会计课程,这样的实训明显缺乏。教师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理论,忽视同实务相结合,而学生也疲于理解,严重影响了學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即使学校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但往往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两周,教学课时较为紧张,学生忙于复习期末考试,加之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4.校外实习基地薄弱。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然而,由于高校与一线企业未能形成双向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企业生产任务紧张或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接受实习学生有限等原因,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和锻炼。
三、转型发展下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为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成本会计系统性强、计算多的特点,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成本会计核算的表格提前准备好,上课时只需通过PPT放映出来,同时配上板书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从而节省课堂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应充分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和编排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提问和启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可聘请一线的会计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引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邀请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给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升理论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一方面,教师亲身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自身的实践过程及成果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训,最大程度地改变成本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3.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课程,对于理论的认识和成本核算、预测、管理等技能都需要有实践经验支撑。增强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训练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认知实践是除了适当开设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还要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工艺特点,成本费用的核算等等。
4.强化实习,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典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与相应类型的企业取得联系,与其建立并形成“理论一实践一理论提升”的双向良性人才培养机制,将其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如企业有哪些具体的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经过几道工序、有哪些具体的成本费用、按照生产工艺和过程是如何核算产成品成本的;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成本数据的记录;学校在征得企业的同意和协助下,就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拍摄录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董智玉.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0-42.
[2]周松. 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88-90.
[3]徐敏,朱盛萍,李朝光.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企业导报,2014,(10):120-125.
关键词:转型发展 民办高校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将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同时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民办本科高校也成为这次改革的重点目标。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着重对技能的培养,而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那么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是转型后民办高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1.课程系统性强。成本会计的先开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乃至统计学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系统性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单一知识点并不难,局部的知识也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很难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知识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合理应用不能很好地掌握。
2.课程内容体系庞杂,计算较多。成本会计是以成本为对象,主要阐述了成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考核、控制,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其中成本核算是最基础的内容,主要通过对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繁多,计算较多。因此,学习该课程重在理解,需要课后多做练习,尤其是计算题。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3.课程实践性强。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结合,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产品成本的核算需要不断地编制及汇总各种原始凭证。并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终编制成成本报表。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并不了解,对理论知识理解抽象,不能熟练分析运用已知数据,计算能力弱,不能准确完成成本核算。
二、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效率低。成本核算涉及的“费用分配表”“明细账”等表格较多,计算过程复杂,板书较多。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多数停留在传统方式,教师通常是一边讲解一边绘制表格,有时一种方法不能在一次课中全部完成,第二次上课时又重新画表格,并且重新回顾上次课的计算过程,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听起来也枯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率较低。另外,一个案例有几个表格资料,讲解时不可能将所有表格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只好按照教材上的表格讲授,需要前后连续翻看教材,讲授难度较大,学生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教师,缺乏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人才。而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不具备“双师型”资格,对企业生产流程、成本核算要求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表面,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3.教学实训缺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民办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对实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都安排了实训课时,不仅有纸质,还采用了财务软件加强模拟训练。而对于成本会计课程,这样的实训明显缺乏。教师仅仅是讲授书本中的理论,忽视同实务相结合,而学生也疲于理解,严重影响了學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即使学校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但往往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两周,教学课时较为紧张,学生忙于复习期末考试,加之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4.校外实习基地薄弱。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然而,由于高校与一线企业未能形成双向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企业生产任务紧张或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接受实习学生有限等原因,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和锻炼。
三、转型发展下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为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成本会计系统性强、计算多的特点,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成本会计核算的表格提前准备好,上课时只需通过PPT放映出来,同时配上板书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从而节省课堂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上应充分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和编排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提问和启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可聘请一线的会计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引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邀请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给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升理论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一方面,教师亲身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自身的实践过程及成果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训,最大程度地改变成本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3.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课程,对于理论的认识和成本核算、预测、管理等技能都需要有实践经验支撑。增强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训练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认知实践是除了适当开设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还要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工艺特点,成本费用的核算等等。
4.强化实习,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典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与相应类型的企业取得联系,与其建立并形成“理论一实践一理论提升”的双向良性人才培养机制,将其作为实习基地。在进入基地前,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如企业有哪些具体的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经过几道工序、有哪些具体的成本费用、按照生产工艺和过程是如何核算产成品成本的;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成本数据的记录;学校在征得企业的同意和协助下,就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拍摄录像、制作平面沙盘图片作为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成本核算学习形成有利支撑。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董智玉.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0-42.
[2]周松. 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88-90.
[3]徐敏,朱盛萍,李朝光.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企业导报,2014,(1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