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葱玉与古书画鉴定学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7月,郑振铎撰写的序《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起首就说道:”今世能识古画者鲜矣。无论以骨董为业者,惯于指鹿为马,即收藏家亦往往家有敝帚,珍之千金,尝见海外所藏我国画,大半皆是泥沙杂下,玉石不分,而论述我国艺术史者每采及不知所云之,下品与赝作居为论断源流之资、夫真伪未辨、黑白不分,即便登座高谈、其为妄诞曲解可知。我国艺术之真谛其终难为世人所解乎。”直到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部门的领导之职后,出国访问,所到几处,比如1949年4月28日“上午,偕(翦)伯赞、(裴)文中、(徐)悲鸿至(捷克)人种学博物馆及现代艺术陈列所参观。前者以中国器物列入野蛮人的一群,我颇为不快!且多半为假古董。后者则比较的丰富些,然较之西欧各国则相差实在太远了!”又比如1953年12月10日参观莫斯科东方文化博物馆“中国部分,按时代排列,东西不少,而伪者极多。绘画中,像周肪、赵子昂、王振鹏、文徵明、仇英乃至恽格、戴熙,无一不伪。”类似的见闻与失望。可以想见以阐明古贤本来面目为己任者的内心。正是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继《中国版画史图录》之后,郑振铎历经艰辛,筹措张罗影印这部《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最终完成古画部分),尽管张氏珍藏过的那些法书名画业已散失、郑氏徒有“沧江虹散之叹”,唯借印本“化身数百”,以资为后代造福了。
  郑振铎认为,张葱玉“先生学邃见广,目光直透纸背,伪赝之作无所遁形……葱玉为吴兴望族,襲适园旧藏,而十余季来所自搜集者尤为精绝,自唐张萱《唐后行从图》以下,历朝剧迹无虑数十百轴,皆铭心绝品也,元人宝绘尤称大宗,至明清之作亦抉择至慎,只眼别具……”
  对于张珩的才学,几位学界前辈都十分赏识。比如吴湖帆也曾说过:”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1935年4月3日他在张葱玉处设宴招待法国人伯希和、由叶恭绰作陪。当时正值伯氏应英国邀请,来华检阅送伦敦国际艺博会的故宫博物院古物。此君曾在敦煌发现唐本欧阳询《化度寺碑》,吴湖帆便将本人所藏此碑示之,伯氏以为与唐本无二。这趟吴氏之假座张府,不仅因为张珩在鉴藏界的声望,还有他精通外语的长处。
  傅熹年先生曾回忆:“记得少年时求教于张珩先生。张公云,这类(著录)书不胜看,列个基本目录,用时会查阅即可。如要细读,明人汪珂玉《珊瑚网》、张丑《清河书画舫》、清人吴其贞《书画记》、安岐《墨缘汇观》、吴升《大观录》所载书画大部分尚在,且伪品不多,并有一定的议……可以一读。当代书画鉴定家中有二位在尺牍上面用力最深,得益也最多。一位是张珩先生,他藏有明人尺牍数千通、青年时对一些冷僻人名利用地方志、登科志、文集、碑传和《千顷堂书目》等书逐一考证,故对明人极为熟悉。另一位是刘九庵先生……”
  而在启功先生的眼里,张珩“高才博学”“四海无双”。他“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是可与唐褚遂良、宋米芾父子、明董其昌、清安岐等同样列为“善鉴大家”的。启先生亲自校订了当年由美院学生薛永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等人记录的张珩《怎样鉴定书画》授课笔记,最早发表在1964年第3期的《文物》月刊上,1966年由文物出版社发行了同名的单行本。以后出版的多种类似专著,虽所举例证不一,然而基本模式、内容皆沿袭于此。
  可以说,正是这么一本书,将古书画鉴定从一般辨识真伪的近似技术性工作(凭经验、感觉)提升到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的水平,继而总结、建构出书画鉴定学的理论性框架,亦即从主要依据(时代、个人风格)和辅助依据(印章、绢纸、题跋、著录与装潢)出发,并且借助历史、文学知识,“多看、听、问、想”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辨真伪、明是非”。因此,可称之为有关中国古书画鉴定的里程碑式理论性著述。现试举四例,以述张公在书画鉴定领域的洞见。
  1,选典型作标准
  张珩以亲身目鉴过的古书画为基础,挑选出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指出”所见惟此卷最为完整,可以作为标准者”。作为一种难得的实例,张珩选出”明昌七玺”为代表,阐释了他在《怎样鉴定书画》一书中所提出鉴定古书画的“辅助条件”中有关“题跋、印章方面的认知。
  先说到此图卷上的题签、其作者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书法仿效宣和,而传世绝少。”所见只此卷标题七字及《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标题。又祁序《江山放牧图》上标题而已。其中祁序一卷战乱之后不知存亡。故今知确存者惟此三卷之标题耳。大凡明昌较近宣和晚岁用笔,方中带圆之作、而乏骨力,相去固道里也。再说收藏印。此卷骑缝之“秘府”葫芦印、“明昌”方玺、“明昌宝玩”(此二玺是玉印)“御府宝绘”“内殿珍玩”三方玺又于拖尾纸中央,押”群玉中秘”大长方玺、”明昌御览”大方玺即所谓明昌七玺也。
  最后,记录了本图于“天历二年十一月入奎章阁”时,从张景先、柯九思、雅琥、李纳、沙剌班、李洞、朵来、虞集、撒迪、赵世延和忽都鲁都儿迷失共11位亲历的人员每个人的官职与姓名,不厌其烦,逐一排列,不仅足以跟存世的真迹验明佐证,而且令读者倍生亲历之感。
  2,夹叙夹评
  比如,对今藏上海博物馆名件《西湖图》卷的著录,行文详记了画面内容,着重指出引首沈周行楷四字“湖山佳处””当非原题,系从他卷移配者”。而图中款书“已损其半”,虽经后人描补,仍为真迹无疑。他抨击了百年来鉴赏家对于李嵩的偏见,也批评了乾隆在内府藏画上胡乱钤印题跋的劣习,认为此公是“大煞风景者”。
  《笔记》载道:“……水墨。画溪山烟树,朦胧秀润,苏白二堤,分界里外。二湖湖滨屋宇栉比,树中梵刹参差。卷首一塔,巍峙山头、则保俶塔也,塔下流泉今无之矣。卷末一塔,铃铎庄严,则雷峰也,乾隆诗所谓’雷峰好在时”即指此。披图之顷,六桥如带,游艇满湖,西湖风景宛然在目。远峰上一塔即口口塔,湖中凡小艇廿二、游舫七舫,皆用四篙。大凡里外二湖,与今相去不远,惟三潭印月、湖心亭无之,则其兴于嵩作图之后也。小款二字在图末,已损其半,虽经后人描补,其为真迹固无疑焉。此图用秃笔点画,极为自然,颇有夏圭法,其超逸处恐圭亦有所未逮,今世所传嵩卷中当在《观潮图》上。余于南宋画苑诸家中极喜嵩作,推为大家、与刘、李、马、夏无多让也。独怪数百年来鉴家,于嵩无褒辞,抑亦别有见乎?谬论如此,后或有许余者。图中乾隆诸玺极可厌,所谓大杀风景者,此公是。   3,一段因缘
  同样是师法李郭风格的山水,张珩将赵孟顿于大德七年(1303,50岁)所作的《重江叠嶂图》卷与赵氏稍晚的另一幅《双松平远图》相比较,觉得《重江》虽系用意之作,但是太过拘谨、自己更喜欢前者。再读下一段文字:“……虞伯生大行楷题十一行,每行仅四字,如此大字于虞书中实为仅见,且书法亦精。忆乙亥(1935)岁,鉴定故宫所藏书画于沪上,始得获观,其时尚未见《双松平远》卷也,叹为子昂北宗画法中剧迹。未几,持出装治,旧裱脱落处,乃为人窃去石釅、柳贯、陈敬宗三跋。甲申(1944)岁、有人持示,诧为异事,然其确为真迹无疑,因姑收之。丙戌(1946)至重庆时,故宫名迹犹留川未返,复向马叔平先生索观,则三跋均佚,始信向者所见真此卷中物也。南归后送诸叔老复装卷后,仍成完璧。中经战乱,幸无遗失,卒為余所见,因能重返,则余于此卷翰墨因缘为不浅矣。终于发现此件国宝还与张珩有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呢。今人再见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江叠嶂图》卷,恐怕很难想象此卷拖尾中元人的三段题跋曾被人割裂,正是由于时时留意古书画命运的张珩悉心收藏起来,终于送还故宫,使之幸得延津之合。
  4,千年之秘,余为发之
  如何正确地鉴定传世北宋徽宗赵佶的亲笔,曾经是学界热门的话题。这一位热衷艺事的帝王,手下又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和宫廷画师、还兴建了历史上最为齐备的翰林图画院和画学机构。究竟怎样来认识他本人的笔墨?《笔记》中解析《五色鹦鹉图》卷的一则话,给出了答案,这是张珩艺术史学识的具体显现。原文简要,实录如下:
  前半瘦金书题十一行,后半设色画杏花一枝,鹦鹉栖息。枝上五色绚烂花鸟皆如生。北宋写生中上乘之作。余谓此必《宣和睿览册》中物、所见《瑞鹤图》卷、《祥龙石》卷及此而三,尺幅亦相类,皆书画各半,知册是对折大册,书画各居半页,惟左右未必物耳。《画继》称至累四千幅,纵道君日夜从事,日成一幅,亦需十一年方成。其出院人手可知,惜为道君掩其名。千年之秘,余为发之,知亦道君知己也哉。三卷中,此卷为第一,惜归海外矣。
  今人一般将传世公私收藏的若许钤有“宣和””天水”玺印或者题署“天下一人”款识的作品,就认作赵佶书画。然而在张珩看来,纵然宋徽宗不玩不息、日夜从事,也无法创作出那么多的书画来。那么,只能破除迷信,认清赵佶本人的个性以求其风格上的特征,把出于院人之手的代笔区分开来,还画史本来面目。同时代米芾《画史》记载:“(赵佶)尤善墨花石,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如《写生珍禽图》《四禽图》。以后徐邦达所说的“赵佶水墨粗简一路,文雅胜过工丽设色”,进一步筑实了对于赵佶画风的认识。看得出,张珩对发此“千年之秘”颇引为自豪的。《五色鹦鹉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瑞鹤图》卷、《祥龙石图》卷分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张珩分析古书画作品的细节、特色要言不烦,评语具体而不失公允,很值得后学者学习和取法。
  再回过头来谈郑振铎和张珩。他们惺惺相惜,休戚相关。昔日曾因不忍张氏收藏散落,郑氏便倾一己之力编成《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又亲自招张珩进京,协助他为新中国征集、收藏古代书画。读郑氏《最后十年》日记可知,他两人常相切磋、共同闲逛王府井旧书店,在仿膳吃肉末烧饼:又一道领命赶往京郊,匆忙去处理长陵梭恩殿遭雷击起火事……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么一位旧社会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享尽富贵荣华的纨绔子弟,1949年之后,竟然兢兢业业、埋头做出了数以百万字的《木雁斋笔记》如此巨帙的鉴考著录名作。这其中的变化是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的。
其他文献
前两期介绍曹素功墨业350年发展史中七个高潮期。毋庸讳言,高潮之间存在低谷,但无论潮起潮落,始终不变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对制墨技艺的传承,对墨品质量的坚守。曹素功闻名于世、非因其老,而因其优。  对墨品优劣之评估和鉴赏,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实用价值。即其物理性能、书画功能。曹素功墨,原料”烟细胶轻”,制作技艺“十万杵”,故而墨品。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声如  用时"闻来馨、研无声,一点
期刊
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造成了艺术中心的转移,形成了所谓的‘海派”。在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段,权威地引领着中国的艺术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客观上成为南北两大画家群的南方大本营。济济的人才,多样的风格,承韵传风,继往开来,为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不朽贡献。  作为,上邦大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世界艺术高峰。它具有无可替代的自我完善系统和特立独行品
期刊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
期刊
顾炫,1978年生于上海。随父顾潜馨学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画家张渊。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水墨缘艺术沙龙成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翰青雅集艺术总崎。  20世纪70年代中,家父张守成收了一位敦厚朴实的学生顾潜馨,他家住浦东郊外。那时从浦东乡下到上海徐家汇没有直达车,中间还要摆渡再换车,更没有如今快捷的地铁,因而路途遥远。他每隔几月来一次,每次总携带大卷写生和创作的画稿前来请教。想必他
期刊
朱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