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徽语中的量词存在一些和普通话不同的特殊用法。本文对徽州方言绩歙片进行调查,分析“量名结构”出现的语法环境及语法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特殊用法的原因;同时指出,徽语中量词的用法在不同的人群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徽语中量词的传统用法有衰落的趋势。
关键词:徽语 量名结构 特殊用法
一、引言
徽州方言(简称“徽语”)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主要使用范围为原徽州府的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祁门县。邻近的浙江省淳安、临安一带,江西省浮梁、德兴一带也有分布。由于徽州六县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在不同朝代从中原不同地区迁入,又有古越语的遗留,因此自古“六邑之语不能相通”,语法也有小异。从历史沿革来说,绩溪县原为歙县华阳镇,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从歙县分离出来,因此绩歙片方言有诸多相似之处,相互接壤的绩溪岭南方言与歙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尤肖。
徽语中的量词有一种普通话没有的特殊用法,即量词可以在不和数词结合的情况下直接和名词组合,本文称之为“量名结构”。学界对徽语中这种结构的研究较少,常常出现于专著的某一部分中,或在研究其他存在量名结构的方言相关研究文章中。《绩溪县志》中对量名结构作了介绍:“量名结构在绩溪方言中使用得很普遍,作主语时往往是有定的,作宾语时常常是无定的。”“量名结构结合很紧密,使用频率高,往往成为替代名词的日常使用形式。但这种形式的存在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首先,数词必须是‘一’;其次,代词必须是指示代词。如果需要指代两个或三个方位,则必须分清近指、中指和远指,代词不能省略。”《绩溪县志》对量名结构的描写和解释并不充分。本文对绩歙片中的量词进行考察,同时参考粤语、吴语、湘语、平话等其他存在表定指的量名结构的方言资料,除了弄清徽语中量词的特殊用法外,还希望借此了解其与方言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希望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注意。文中所用的语料皆来自于绩歙片区域内的田野调查。
二、徽语量名结构的语法表现
徽语量名结构根据量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量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
从句法位置上看,徽州方言量名结构大多数情况下前加人称代词出现在主语位置,即“代词(名词)+量名结构”;但也能不加任何成分,直接出现在主语位置,表现为“?+量名结构”。
1.?+量名结构
(1)只脚何地冰冰冷? (脚为什么冰凉?)
(2)个人是上路的。 (人品是不错的。)
(3)杯水外有点烫,慢慢喝。(水还有点烫,慢慢喝。)
(4)(何地了?)只碗打打塌哩。(怎么了?碗打掉了。)
(5)条河干塌哩。 (河干涸了。)
(6)件衣裳买亏塌哩。 (衣服买亏了。)
这些句子在三种情况下出现:①在特定语境中,对话双方共知指称对象;②对之前谈论的话题的回指;③现场直指。上述例句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会产生歧义。如例(1)中的“只脚”,既可以是“你”的脚,也可以是“我”的脚,或者是“他/它”的脚;例(2)中的“个人”具体指哪个人的人品也难以确定。这些量名结构往往后接形容词或名词。
2.代词(名词)+量名结构
1)处于人称代词之后
a.表领属关系
(7)侬只眼睛何地通通红?(你的眼睛为什么通红?)
(8)侬双手真巧。 (你的手真巧。)
(9)俤家个妮真好看。 (他家的女儿真好看。)
(10)昂个板凳是展销买诶。(我的板凳是展销会上买的。)
(11)俤句话不能相信的。(他的话不能相信。)
例(7)~例(11)中尽管所使用的量词及量词前面的代词各不相同,但量名结构和其前面的词语都构成领属关系。
b.表同位关系
(12)俤个干部不塌败。(他这个干部不错。)
(13)我个人不识得说谎。(我这个人不会说谎。)
(14)俤个学生顶用功。(他这个学生最用功。)
(15)俤只鬼(戏谑或贬义)顶滑头。(他这家伙最狡猾。)
(16)你个小官一表人材。(你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材。)
(17)俤个班长不好当。(他这个班长不好当。)
上例中量名结构和其前面的词语所指相同,构成同位关系。
2)处于名词之后
(18)大北街个烧饼店开了许多年哩。(大北街的烧饼店开了许多年了。)
(19)环境管理个项目还不曾批下来。(环境管理这个项目还没有批下来。)
(20)自行车个锁给贼搞搞塌哩。(自行车的锁被贼弄掉了。)
(21)昨天看中件衣裳卖卖塌哩。(昨天看中的那件衣服卖掉了。)
(22)今朝下昼场比赛好看得很。(今天下午的比赛很好看。)
(23)百姓缘超市个水果新鲜得很。(百姓缘超市的水果新鲜得很。)
量名结构在这些句子中往往处于地点量词、时间量词、普通名词之后,量词在这里起“的”的定语标记作用。
(二)量名结构居于宾语位置
(24)在碧桂园买了堂屋。(在碧桂园买了一栋房子。)
(25)买了老老大只鱼。(买了很大的一条鱼。)
(26)盖哩皮皮薄床被。(盖了很薄的一床被子。)
(27)衣裳破哩点点小个洞。(衣服破了很小的一个洞。)
(28)倒哩跌跌滚碗水。(倒了很烫的一碗水。)
(29)看起来清清爽爽张桌。(看起来清清爽爽的一张桌子。)
(30)说了天光堂堂句话。(说了不切实际的一句话。) (31)买了崭崭新双鞋。(买了崭新崭新的一双鞋子。)
此类句子中,量名结构多出现在“AAB”式、“BAA”式、“ABAB”式、“AABB”式叠音形容词的定语和状语之后,起宾语的作用,多为“一+量+名”结构的省略形式。
研究发现,所有单音节的量词都可以进入量名结构,双音节量词则不行。量词在主语位置时总是表有定,在宾语位置时通常表无定。其中量名结构前不加代词、名词时,起指示作用的量词“个”的读音与作数量单位的“个”一致,排除是来自其他方言的借词的可能性。
从语义或者指称性质来看,量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指称的事物往往表有定,如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事物或人,或者是根据上下文或说话者和听话者共有的知识可以识别的独特的某物;而量名结构处于宾语位置时,往往表无定。量名结构在表有定的同时可以起指示作用,也可以有定语标记用法,量词起到了人称代词或修饰语与名词之间的连接作用。
三、徽语中量词特殊用法的成因
(一)量名结构与指名结构
北方方言中的“指示代词+名词”(简称“指名”)和“指示代词+量名”(简称“指量名”)结构并存,功能大致相当,南方方言中的“量名结构”与“指量名”结构功能大致相当。正如北方方言中鲜有独立使用的量名结构,大部分南方方言中几乎不存在指名结构。刘丹青(2002)指出,北方方言是指示词发达型语言,南方方言是量词发达型语言。那么,以上现象的存在是否与此密切相关呢?
关于量名结构表有定的成因,陈玉洁(2007)提出“脱落说”:量词发达型语言中,在中性指示情况下,指示词既可能在“指+量+名”结构中脱落,形成有定量名结构,量词发展为类冠词,也可能在“修饰语+指+量+核心名词”结构中脱落,量词作定指标记兼定语标记。
作徽州方言量名结构中的量词换成指示词,就成了北方方言中常见的指名结构。如:
(32)只牛张张侍好田。 这牛刚刚耕完田。
(33)侬件衣裳真好看。 你这衣服真好看。
(34)侬个人真有趣噢。 你这人真有趣啊。
(35)条河干干塌了。 这河干涸了。
(36)侬本书借我用下。 你这书借我用下。
可见,这种情况下量词更偏向于指示功能,与指示词意义大致相当。
(二)量名结构与偏正结构
在“修饰语+量名”结构的句子中,量词大多可以与普通话中的“的”替换,用作定语标记。如:
(37)昂新买双袜呢?(我新买的一双袜子呢?)
(38)干干净净张桌给俤搞遢邋了。(干干净净的(一张)桌子被他弄脏了。)
(39)吃力不讨好件事哪个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哪个愿意做。)
(40)今朝中饭个新闻你看着没有?(今天中午的新闻你看到了吗?)
这类结构中量词所在的位置本应是结构助词,但由于徽语中作为定语标记的专用助词出现的强制性要求不高,而量词伴随名词出现的强制性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了修饰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通常不见结构助词而多见量词的现象,这就很容易让人把这些量词“当作”或“重新分析”为“定语标记”。
(三)量名结构表有定
据步连增(2011)的考察,关于量名结构表有定的来源,目前学界大概有3种主要看法:①省略说,认为有定指功能的量词由“指示词+量词”省略而来;②句法结构赋义说,认为量词本身并没有定指功能,其定指功能由结构赋予,由所处的句法位置和上下文决定;③语言接触说(底层残留说),认为古越语的底层与南方汉语之间发生的语言接触使得古越语中的量词表定指的语法现象进入到南方汉语中。
我们认为关于徽州方言量名结构,用“语言接触说”能更好地进行解释。桥本万太郎(2008)曾提出吴湘语同源、客赣语同源说。据此,我们不妨从历时角度,从徽语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两次主要的语音叠置事实中寻找解释依据。具体推论如下:
第一,徽州处于“吴头楚尾”,也就是古越语中间,古代中原汉族称当地居民为“山越”,在三国时期孙权征讨山越之前一直处于自给自足、不纳王供的相对封闭状态,因为有一定的武装,因此也被中原统治者称为“山贼”。
第二,徽州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入与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南下的时间基本一致,其中魏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和两宋时期的“靖康之役”是人数最多的三次移民潮。南下的中原汉语纵向切开了横向连接的古越语,使之裂变成吴语和湘语,徽州正处于中原汉语和古越语的交叉部分。
第三,明清以来,徽州与浙江、苏南等吴语核心地区邻近,由于同处新安江水系,将徽商送进送出,起到了连接徽州与吴语地区的重要作用。加上作为经济中心的江浙地区富裕繁荣、人文荟萃,徽州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上同样受到官话的影响,二者韵母开始趋同。
可以看出,徽语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以原始吴湘语为底子的H1(原始徽语)阶段。
2.中原人口南下后,受客家话影响,第一次叠置形成的的H2(中古徽语)阶段。
3.由于徽语区与吴语区地理位置毗邻,经济、文化互动频繁(这也反映在建筑风格、书画艺术、民风民俗中),因此近现代徽语深受近现代吴语影响,第二次叠置形成H3(近现代徽语)阶段。
声母 韵母
原始吴湘语 A B
H1 A B
客家话 C D
H2 A D
近现代吴语 A1 B1
H3 A1 D
于是,徽语总体上就形成了现在的语音面貌:声母接近客赣,韵母接近吴语。巧合的是,从语法方面来说,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徽语区内,都部分或全部存在着量词定指现象,这可以说是“语言接触说”的一条佐证。 四、结语
今天徽语中量词的用法在不同的人群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徽州方言量名结构的存在现状,我们选取封闭语料对20名不同年龄段的徽语区母语为当地语言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其中绩溪人6名,歙县人14名,18~25岁的青年人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各10名。将他们分为A、B两组,A组为青年组,B组为中老年组。主要问题为:
请问你认为自己的方言中能省略“这”和“那”,直接说“我双袜去哪了?”“你只鸡怎么买”“他个女儿”之类的话吗?
选项为:a.可以;b.不可以;c.省不省略都可以。
在A组中,有2名成员认为可以,4名成员认为不可以,4名成员认为省不省略都可以。
在B组中,有8名成员认为可以,1名成员认为不可以,1名成员认为省不省略都行。
我们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B组中认为不可以的组员(女,48岁,初中文化)祖籍为安徽省凤阳县,其家族于太平天国时(170余年前)迁入徽州,所以不排除有江淮方言的底层残留的影响。认为省不省略都可以的组员(女,46岁,中专文化)生长在县城的干部家庭,就职于国家机关,因此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比同龄人更多,其方言受普通话影响程度相对更深。
由两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指示代词+量名结构”与“量名结构”之间,以徽州方言为第一语言,普通话为第二语言的中年人绝大多数习惯于使用后者。受普通话的影响更深,甚至于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徽州方言为第二语言的青少年则有近半数选择了前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两者可并存。这说明徽语中量词的传统用法有衰落的趋势。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徽语古语词研究”[项目号:201410373141]系列成果之一,得到了杜道流和张振亚两位教授的指导,谨致谢忱。文中不足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步连增.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J].语言研究,
2011,(3).
[2]陈玉洁.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7,
(6).
[3]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
1998.
[4]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与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
2002,(5).
[5]孟庆惠.徽州方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7]赵日新.徽语的特点和分区[J].方言,2005,(3).
[8]周小兵.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J].方言,1997,(l).
(许润芳 安徽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关键词:徽语 量名结构 特殊用法
一、引言
徽州方言(简称“徽语”)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主要使用范围为原徽州府的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祁门县。邻近的浙江省淳安、临安一带,江西省浮梁、德兴一带也有分布。由于徽州六县地处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在不同朝代从中原不同地区迁入,又有古越语的遗留,因此自古“六邑之语不能相通”,语法也有小异。从历史沿革来说,绩溪县原为歙县华阳镇,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从歙县分离出来,因此绩歙片方言有诸多相似之处,相互接壤的绩溪岭南方言与歙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尤肖。
徽语中的量词有一种普通话没有的特殊用法,即量词可以在不和数词结合的情况下直接和名词组合,本文称之为“量名结构”。学界对徽语中这种结构的研究较少,常常出现于专著的某一部分中,或在研究其他存在量名结构的方言相关研究文章中。《绩溪县志》中对量名结构作了介绍:“量名结构在绩溪方言中使用得很普遍,作主语时往往是有定的,作宾语时常常是无定的。”“量名结构结合很紧密,使用频率高,往往成为替代名词的日常使用形式。但这种形式的存在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首先,数词必须是‘一’;其次,代词必须是指示代词。如果需要指代两个或三个方位,则必须分清近指、中指和远指,代词不能省略。”《绩溪县志》对量名结构的描写和解释并不充分。本文对绩歙片中的量词进行考察,同时参考粤语、吴语、湘语、平话等其他存在表定指的量名结构的方言资料,除了弄清徽语中量词的特殊用法外,还希望借此了解其与方言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希望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注意。文中所用的语料皆来自于绩歙片区域内的田野调查。
二、徽语量名结构的语法表现
徽语量名结构根据量词在句中的位置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量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
从句法位置上看,徽州方言量名结构大多数情况下前加人称代词出现在主语位置,即“代词(名词)+量名结构”;但也能不加任何成分,直接出现在主语位置,表现为“?+量名结构”。
1.?+量名结构
(1)只脚何地冰冰冷? (脚为什么冰凉?)
(2)个人是上路的。 (人品是不错的。)
(3)杯水外有点烫,慢慢喝。(水还有点烫,慢慢喝。)
(4)(何地了?)只碗打打塌哩。(怎么了?碗打掉了。)
(5)条河干塌哩。 (河干涸了。)
(6)件衣裳买亏塌哩。 (衣服买亏了。)
这些句子在三种情况下出现:①在特定语境中,对话双方共知指称对象;②对之前谈论的话题的回指;③现场直指。上述例句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会产生歧义。如例(1)中的“只脚”,既可以是“你”的脚,也可以是“我”的脚,或者是“他/它”的脚;例(2)中的“个人”具体指哪个人的人品也难以确定。这些量名结构往往后接形容词或名词。
2.代词(名词)+量名结构
1)处于人称代词之后
a.表领属关系
(7)侬只眼睛何地通通红?(你的眼睛为什么通红?)
(8)侬双手真巧。 (你的手真巧。)
(9)俤家个妮真好看。 (他家的女儿真好看。)
(10)昂个板凳是展销买诶。(我的板凳是展销会上买的。)
(11)俤句话不能相信的。(他的话不能相信。)
例(7)~例(11)中尽管所使用的量词及量词前面的代词各不相同,但量名结构和其前面的词语都构成领属关系。
b.表同位关系
(12)俤个干部不塌败。(他这个干部不错。)
(13)我个人不识得说谎。(我这个人不会说谎。)
(14)俤个学生顶用功。(他这个学生最用功。)
(15)俤只鬼(戏谑或贬义)顶滑头。(他这家伙最狡猾。)
(16)你个小官一表人材。(你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材。)
(17)俤个班长不好当。(他这个班长不好当。)
上例中量名结构和其前面的词语所指相同,构成同位关系。
2)处于名词之后
(18)大北街个烧饼店开了许多年哩。(大北街的烧饼店开了许多年了。)
(19)环境管理个项目还不曾批下来。(环境管理这个项目还没有批下来。)
(20)自行车个锁给贼搞搞塌哩。(自行车的锁被贼弄掉了。)
(21)昨天看中件衣裳卖卖塌哩。(昨天看中的那件衣服卖掉了。)
(22)今朝下昼场比赛好看得很。(今天下午的比赛很好看。)
(23)百姓缘超市个水果新鲜得很。(百姓缘超市的水果新鲜得很。)
量名结构在这些句子中往往处于地点量词、时间量词、普通名词之后,量词在这里起“的”的定语标记作用。
(二)量名结构居于宾语位置
(24)在碧桂园买了堂屋。(在碧桂园买了一栋房子。)
(25)买了老老大只鱼。(买了很大的一条鱼。)
(26)盖哩皮皮薄床被。(盖了很薄的一床被子。)
(27)衣裳破哩点点小个洞。(衣服破了很小的一个洞。)
(28)倒哩跌跌滚碗水。(倒了很烫的一碗水。)
(29)看起来清清爽爽张桌。(看起来清清爽爽的一张桌子。)
(30)说了天光堂堂句话。(说了不切实际的一句话。) (31)买了崭崭新双鞋。(买了崭新崭新的一双鞋子。)
此类句子中,量名结构多出现在“AAB”式、“BAA”式、“ABAB”式、“AABB”式叠音形容词的定语和状语之后,起宾语的作用,多为“一+量+名”结构的省略形式。
研究发现,所有单音节的量词都可以进入量名结构,双音节量词则不行。量词在主语位置时总是表有定,在宾语位置时通常表无定。其中量名结构前不加代词、名词时,起指示作用的量词“个”的读音与作数量单位的“个”一致,排除是来自其他方言的借词的可能性。
从语义或者指称性质来看,量名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指称的事物往往表有定,如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事物或人,或者是根据上下文或说话者和听话者共有的知识可以识别的独特的某物;而量名结构处于宾语位置时,往往表无定。量名结构在表有定的同时可以起指示作用,也可以有定语标记用法,量词起到了人称代词或修饰语与名词之间的连接作用。
三、徽语中量词特殊用法的成因
(一)量名结构与指名结构
北方方言中的“指示代词+名词”(简称“指名”)和“指示代词+量名”(简称“指量名”)结构并存,功能大致相当,南方方言中的“量名结构”与“指量名”结构功能大致相当。正如北方方言中鲜有独立使用的量名结构,大部分南方方言中几乎不存在指名结构。刘丹青(2002)指出,北方方言是指示词发达型语言,南方方言是量词发达型语言。那么,以上现象的存在是否与此密切相关呢?
关于量名结构表有定的成因,陈玉洁(2007)提出“脱落说”:量词发达型语言中,在中性指示情况下,指示词既可能在“指+量+名”结构中脱落,形成有定量名结构,量词发展为类冠词,也可能在“修饰语+指+量+核心名词”结构中脱落,量词作定指标记兼定语标记。
作徽州方言量名结构中的量词换成指示词,就成了北方方言中常见的指名结构。如:
(32)只牛张张侍好田。 这牛刚刚耕完田。
(33)侬件衣裳真好看。 你这衣服真好看。
(34)侬个人真有趣噢。 你这人真有趣啊。
(35)条河干干塌了。 这河干涸了。
(36)侬本书借我用下。 你这书借我用下。
可见,这种情况下量词更偏向于指示功能,与指示词意义大致相当。
(二)量名结构与偏正结构
在“修饰语+量名”结构的句子中,量词大多可以与普通话中的“的”替换,用作定语标记。如:
(37)昂新买双袜呢?(我新买的一双袜子呢?)
(38)干干净净张桌给俤搞遢邋了。(干干净净的(一张)桌子被他弄脏了。)
(39)吃力不讨好件事哪个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哪个愿意做。)
(40)今朝中饭个新闻你看着没有?(今天中午的新闻你看到了吗?)
这类结构中量词所在的位置本应是结构助词,但由于徽语中作为定语标记的专用助词出现的强制性要求不高,而量词伴随名词出现的强制性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了修饰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通常不见结构助词而多见量词的现象,这就很容易让人把这些量词“当作”或“重新分析”为“定语标记”。
(三)量名结构表有定
据步连增(2011)的考察,关于量名结构表有定的来源,目前学界大概有3种主要看法:①省略说,认为有定指功能的量词由“指示词+量词”省略而来;②句法结构赋义说,认为量词本身并没有定指功能,其定指功能由结构赋予,由所处的句法位置和上下文决定;③语言接触说(底层残留说),认为古越语的底层与南方汉语之间发生的语言接触使得古越语中的量词表定指的语法现象进入到南方汉语中。
我们认为关于徽州方言量名结构,用“语言接触说”能更好地进行解释。桥本万太郎(2008)曾提出吴湘语同源、客赣语同源说。据此,我们不妨从历时角度,从徽语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两次主要的语音叠置事实中寻找解释依据。具体推论如下:
第一,徽州处于“吴头楚尾”,也就是古越语中间,古代中原汉族称当地居民为“山越”,在三国时期孙权征讨山越之前一直处于自给自足、不纳王供的相对封闭状态,因为有一定的武装,因此也被中原统治者称为“山贼”。
第二,徽州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入与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南下的时间基本一致,其中魏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和两宋时期的“靖康之役”是人数最多的三次移民潮。南下的中原汉语纵向切开了横向连接的古越语,使之裂变成吴语和湘语,徽州正处于中原汉语和古越语的交叉部分。
第三,明清以来,徽州与浙江、苏南等吴语核心地区邻近,由于同处新安江水系,将徽商送进送出,起到了连接徽州与吴语地区的重要作用。加上作为经济中心的江浙地区富裕繁荣、人文荟萃,徽州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上同样受到官话的影响,二者韵母开始趋同。
可以看出,徽语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以原始吴湘语为底子的H1(原始徽语)阶段。
2.中原人口南下后,受客家话影响,第一次叠置形成的的H2(中古徽语)阶段。
3.由于徽语区与吴语区地理位置毗邻,经济、文化互动频繁(这也反映在建筑风格、书画艺术、民风民俗中),因此近现代徽语深受近现代吴语影响,第二次叠置形成H3(近现代徽语)阶段。
声母 韵母
原始吴湘语 A B
H1 A B
客家话 C D
H2 A D
近现代吴语 A1 B1
H3 A1 D
于是,徽语总体上就形成了现在的语音面貌:声母接近客赣,韵母接近吴语。巧合的是,从语法方面来说,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徽语区内,都部分或全部存在着量词定指现象,这可以说是“语言接触说”的一条佐证。 四、结语
今天徽语中量词的用法在不同的人群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徽州方言量名结构的存在现状,我们选取封闭语料对20名不同年龄段的徽语区母语为当地语言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其中绩溪人6名,歙县人14名,18~25岁的青年人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各10名。将他们分为A、B两组,A组为青年组,B组为中老年组。主要问题为:
请问你认为自己的方言中能省略“这”和“那”,直接说“我双袜去哪了?”“你只鸡怎么买”“他个女儿”之类的话吗?
选项为:a.可以;b.不可以;c.省不省略都可以。
在A组中,有2名成员认为可以,4名成员认为不可以,4名成员认为省不省略都可以。
在B组中,有8名成员认为可以,1名成员认为不可以,1名成员认为省不省略都行。
我们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B组中认为不可以的组员(女,48岁,初中文化)祖籍为安徽省凤阳县,其家族于太平天国时(170余年前)迁入徽州,所以不排除有江淮方言的底层残留的影响。认为省不省略都可以的组员(女,46岁,中专文化)生长在县城的干部家庭,就职于国家机关,因此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比同龄人更多,其方言受普通话影响程度相对更深。
由两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指示代词+量名结构”与“量名结构”之间,以徽州方言为第一语言,普通话为第二语言的中年人绝大多数习惯于使用后者。受普通话的影响更深,甚至于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徽州方言为第二语言的青少年则有近半数选择了前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两者可并存。这说明徽语中量词的传统用法有衰落的趋势。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徽语古语词研究”[项目号:201410373141]系列成果之一,得到了杜道流和张振亚两位教授的指导,谨致谢忱。文中不足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步连增.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J].语言研究,
2011,(3).
[2]陈玉洁.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7,
(6).
[3]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
1998.
[4]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与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
2002,(5).
[5]孟庆惠.徽州方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7]赵日新.徽语的特点和分区[J].方言,2005,(3).
[8]周小兵.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J].方言,1997,(l).
(许润芳 安徽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