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课例探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综观学生的学习状况,散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自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严重障碍。学生在散文面前往往表现为思路模糊、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深感可望而不可及。然而散文在日常学习中又常会碰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学生不得不读且要会读,不能消极回避而应积极面对。积极面对的唯一途径是务必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引导学生领悟赏析散文之法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异常必要。根据学生阅读散文过程中的具体实际及本人的教学体会,结合散文的特点,笔者认为,散文导读贵在引导学生开联想思维之窍,以入赏析散文之门。下面就本人开展的散文阅读专题课例谈谈散文导读之法。
  其一,从散文定义入手,立足散文特点,明确散文分类,以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作为切入点。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定义: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从了解散文定义入手,有利于学生对散文形成一个整体认知,为深入探讨散文本质奠定基石。
  然后,引导学生立足散文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这里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是何谓“形”,何谓“神”。“形”,顾名思义,即“形式”、“手段”,主要指散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结构等方面;“神”即散文的主题(中心)。“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灵活。“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形散而神不散”即指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段”来表现某一主题。只有把握了散文的这一重要特征(散文的本质)并立足于这一特征,才能高屋建瓴,一览无余,迅速从“散”形中抓住“神”(主题),这是阅读散文的关键。
  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散文分类。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阅读散文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便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质。
  最后,引导学生以象征这一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作为散文阅读的切入点。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想象,采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即目的要说乙,因甲与乙有联系,于是只说甲不说乙,使人从甲联想到乙,通过作象征的事物(象征体)去理解象征义,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简言之,象征手法是用具体、形象、人格化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我们从象征的内涵可以发现,“联想”是把握散文的又一要义。试想,如果阅读散文时没有联想,那看到的只是简单的、表面的某一具体事物,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是根本不可能领悟到的,充其量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这时引导学生开联想思维之窍,让学生插上联想思维的翅膀去遨游散文仙境,才能柳暗花明地进入“世外桃源”,领略散文中的无限风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联想思维是散文阅读的灵魂。因此,散文导读应以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作为切入点,放开思路,展开联想,从中把握散文的真谛。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散文中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联想思维流程图:
  
  联想指南:散文中写物实则写人、写某种人的某一精神、品质、思想、感情、寓意、生活哲理等。
  其二,以学生熟悉的《白杨礼赞》(茅盾)为例,体会联想思维在理解散文过程中的妙处:
  
  联想:写白杨树(物)实则写北方军民(人),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实则是北方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中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无比崇敬的感情。发挥联想思维之妙在此已可见一斑。学生的阅读思路进一步清晰、明朗。
  其三,让学生运用联想思维的方法,尝试阅读散文《樟树赞》(茹志鹃),从中进一步掌握散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导读题设计:
  1.读完本篇散文后自己的第一直觉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a.本文赞美樟树其实是赞美宋庆龄。
  b.樟树的品质其实就是宋庆龄的品质。
  ……
  评:学生开启联想思维后很快就抓住了散文的主题,围绕主题就有利于逐步打开思路,顺利完成阅读。
  2.文中出现了哪些具体事物?各象征了哪种人或何种人的何种思想?
  学生:
  樟树——象征了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立场坚定的具有崇高品质的人。
  英雄树——象征那种爱出人头地、爱显露自己的人。
  石榴树——象征社会上那种立场不坚定、易受腐蚀的人。
  虫——象征危害社会和人民、腐蚀民众的败类。
  评:学生已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联想某种人的某种思想、行为、精神、品质等。
  3.本文写樟树的同时还写了英雄树和石榴树,这样写有何作用?(教师可先举一些浅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要表现某同学的刻苦勤奋时写了周围某若干同学的认真或不认真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本题型的理解思路。)
  讨论后,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本文主要写的是樟树,写其它树起到了一种对比衬托的作用。写英雄树爱出人头地、爱显露自我是为了突出樟树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写石榴树易招虫是为了突出樟树不招虫的特点。
  4.从本文受到了哪些启迪?
  学生:做人要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立场坚定、洁身自好,要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要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通过上面联想思维的实战阅读,实际上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散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那么,对于文中围绕散文的有关知识而出的思考题也将成为不成问题的问题了。这时只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围绕以上诸步骤加以归纳、整理,就能从中形成一套以联想思维为主线的散文赏析法,从而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并在往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笔者在散文阅读专题辅导后对三个班的学生(培优班和两个平行班)作了跟踪调查。他们普遍认为对散文有了较大的兴趣,能够从中品出“味”来,阅读散文时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可行的方法,自然有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把握。阅读散文时运用联想思维去解决问题几乎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下面是对专题导读前后阅读效果的比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散文导读时引导学生开联想思维之窍确实非常重要,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拓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附:
  
  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这是荫凉很大的两棵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可它们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这是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根据业主要求,局部修改调整,风格趋向采用田园风格,客厅入门对面以隔断的形式去掩盖客厅的私密性,考虑客厅宽度不够理想,那么在电视墙上采用镜面的方式进行弥补,厨房的门结合电视墙镜面规划,以镜面隐形门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空间不失整体性。铁艺的造型在此体现的淋淋尽致,餐厅的壁挂田园铁艺架即符合现代的低碳要求又不失田园的整体风格,在此整个设计中也并未见一盏吊灯,空间的狭长度完全可以采用射灯及
教学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可操作性以及生长性,是活动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而是折射出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把握,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力,更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秘诀;活动  上好课的前提在于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活动。纵观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大多有流程而无过程。比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