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家文化建设的新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性教育、全民主义教育等教育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改革。为了应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划时代性的教育改革,如高考多元化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中心工作,引领我们努力构建教育理念先进、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制度科学、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型中学。
3.學校育人的新要求:学校是一个文化传承机构,源自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中生存、为了文化昌盛的目的是学校的文化属性,学校空间中最诱人、最深刻、最根本的是文化,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用以育人、教人、化人的根本依托,学校文化的浓度、厚度决定着学校育人的实力与潜力。学校文化振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出路,卓越的办学理念、优异的教风学风都要沉淀为一种学校文化,学校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才可能走上一条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文化强则学校强;文化弱则学校弱。名校主要靠的不仅是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名师,一流的生源,更是一流的学校文化。
4.学校特色培育的新需要:质量为本、特色兴校是现代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是一所学校在同行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优势的关键,学校文化就是培育学校特色的切入点。学校文化不是学校环境、建筑、行为的装饰品,而是学校特色内涵的增长点。学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绝大部分特色都是经由学校文化来表达和体现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构成。学校的建筑物、物质环境、人文气息,校园人的独特行事方式等等,既是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又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渠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增加学校之间的区分度,标识学校的唯一性,昭示学校的独特视角景观与精神气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体性教育观。人是文化的主体,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利用文化促使学校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成长是现代主体性教育观的内在要求。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人,校园人——师生及后勤人员共同创建学校文化并在自己亲手共建的学校文化“家园”中生活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实现其化人、育人功能的过程。
人文互动理论。人,即校园人,即师生;文,即学校文化。在学校这一文化生态中,“人”与“文”之间是相互染化、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循环式关系,是以“文”化人、使“人”人“化”为特征的动态复杂关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促使学校文化与校园人之间相互作用,以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来激起师生的工作热情与学习动机,以学校文化的辐射力来影响师生校园行为的人性化、人情化,以学校文化的影响力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实现学校文化情境中的“人”“文”互动、相互推动,是学校文化服务于校园人发展的有力方式。
文化系统理论。学校文化是一个由表层——学校物质文化、中层——学校行为文化、深层——学校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而成的体系。学校物质文化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自然环境,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校中行为处事的方式,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中人、事、物三者中渗透的共同价值与精神倾向,是联系三种学校文化形态的纽带。
传统文化观。中国文化秉承厚德修行、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精神,影响着学校文化精神构建的形成。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透视学校文化中内蕴的古代文化传统,引导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走向,根本上增强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精神优势,是学校文化建设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融合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精髓,自觉抬升学校文化整体的高度,是学校文化建设助力学校发展的选择。
学校文化内生理论。学校文化建设是校园人自己的事,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自然生成的东西,任何外力、外人的介入只起辅助作用,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专家的介入,其目的是帮助校园人凝练、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设计学校的生活环境,优化校园人的校园行为方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当事人的叙述、建议、体认、感觉、见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始信息,学校文化工程建设专家必须蹲下身来聆听,必须走进校园体验,全力确保学校文化信息、精神在提取中最大程度地不走样、不变形。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和途径
一是培育精神文化,为学校铸魂。精神文化凝聚学校文化之魂。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耀州和学校人文历史,提炼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明确发展愿景和目标,使学校发展有精、气、神。2014年3月经过挖掘、讨论、梳理初步形成学校理念和一训三风。随后要不断完善管理引导机制,把学校精神培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出实效。二是创建物质文化,为学校立品。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物”和“景”的品位。优秀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丰富和升华校园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依据学校新址布局和特点,按照“双高双普”要求,结合学校理念,分步实施校园环境建设。
成员:王长锋、保兴愿、席小平、党弼涛、白亚超、蒋迪、李建利、张浩涛、李利勤、郭军宁、张江涛、李晓娟、马小艳、席新锋、各教研组长。
1.国家文化建设的新战略: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性教育、全民主义教育等教育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改革。为了应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划时代性的教育改革,如高考多元化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中心工作,引领我们努力构建教育理念先进、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制度科学、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型中学。
3.學校育人的新要求:学校是一个文化传承机构,源自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中生存、为了文化昌盛的目的是学校的文化属性,学校空间中最诱人、最深刻、最根本的是文化,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用以育人、教人、化人的根本依托,学校文化的浓度、厚度决定着学校育人的实力与潜力。学校文化振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出路,卓越的办学理念、优异的教风学风都要沉淀为一种学校文化,学校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才可能走上一条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文化强则学校强;文化弱则学校弱。名校主要靠的不仅是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名师,一流的生源,更是一流的学校文化。
4.学校特色培育的新需要:质量为本、特色兴校是现代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是一所学校在同行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优势的关键,学校文化就是培育学校特色的切入点。学校文化不是学校环境、建筑、行为的装饰品,而是学校特色内涵的增长点。学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绝大部分特色都是经由学校文化来表达和体现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构成。学校的建筑物、物质环境、人文气息,校园人的独特行事方式等等,既是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又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渠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增加学校之间的区分度,标识学校的唯一性,昭示学校的独特视角景观与精神气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体性教育观。人是文化的主体,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利用文化促使学校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成长是现代主体性教育观的内在要求。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人,校园人——师生及后勤人员共同创建学校文化并在自己亲手共建的学校文化“家园”中生活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实现其化人、育人功能的过程。
人文互动理论。人,即校园人,即师生;文,即学校文化。在学校这一文化生态中,“人”与“文”之间是相互染化、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循环式关系,是以“文”化人、使“人”人“化”为特征的动态复杂关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促使学校文化与校园人之间相互作用,以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来激起师生的工作热情与学习动机,以学校文化的辐射力来影响师生校园行为的人性化、人情化,以学校文化的影响力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实现学校文化情境中的“人”“文”互动、相互推动,是学校文化服务于校园人发展的有力方式。
文化系统理论。学校文化是一个由表层——学校物质文化、中层——学校行为文化、深层——学校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而成的体系。学校物质文化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自然环境,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学校中行为处事的方式,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中人、事、物三者中渗透的共同价值与精神倾向,是联系三种学校文化形态的纽带。
传统文化观。中国文化秉承厚德修行、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精神,影响着学校文化精神构建的形成。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透视学校文化中内蕴的古代文化传统,引导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走向,根本上增强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精神优势,是学校文化建设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融合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精髓,自觉抬升学校文化整体的高度,是学校文化建设助力学校发展的选择。
学校文化内生理论。学校文化建设是校园人自己的事,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自然生成的东西,任何外力、外人的介入只起辅助作用,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专家的介入,其目的是帮助校园人凝练、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设计学校的生活环境,优化校园人的校园行为方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当事人的叙述、建议、体认、感觉、见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始信息,学校文化工程建设专家必须蹲下身来聆听,必须走进校园体验,全力确保学校文化信息、精神在提取中最大程度地不走样、不变形。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和途径
一是培育精神文化,为学校铸魂。精神文化凝聚学校文化之魂。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耀州和学校人文历史,提炼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明确发展愿景和目标,使学校发展有精、气、神。2014年3月经过挖掘、讨论、梳理初步形成学校理念和一训三风。随后要不断完善管理引导机制,把学校精神培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出实效。二是创建物质文化,为学校立品。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物”和“景”的品位。优秀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丰富和升华校园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依据学校新址布局和特点,按照“双高双普”要求,结合学校理念,分步实施校园环境建设。
成员:王长锋、保兴愿、席小平、党弼涛、白亚超、蒋迪、李建利、张浩涛、李利勤、郭军宁、张江涛、李晓娟、马小艳、席新锋、各教研组长。